首页 > 路桥精英 > 正文
绘就彩虹驻人间
2011-04-11 来源: 网


图:唐寰澄在接受本站记者采访

    每次去武汉, 网的记者都会去看望唐寰澄老先生,这已经成了惯例。这次武汉之行也不例外。这位为共和国的桥梁事业倾尽毕生心血的桥梁大家,如今已是85岁高龄。一场大病过后,步伐已不复往日的矫健,但在唐夫人的精心照料下,精神状态已明显好转。看到我们,唐老很高兴,眼睛里闪烁着惊喜的光芒。
    毕生珍贵的典藏 

    每一次去唐老家里,有一个地方绝不可错过,那就是书房。唐老的书房整洁而风雅,一排排书柜上摆满了书和图纸。厚薄不一的专业图书、亲手绘制的一沓沓厚厚的图纸,还有已经泛黄的不可多得的老照片,都静静地伫立在那里,无声地诉说着老先生从青丝到白发、几十年如一日的风雨征程。这些物件,都被唐老视若珍宝,每次前来,他都会详细地为我们讲起每一本书、每一组图纸背后的故事,那神情像极了一位慈父向别人谈起自己的孩子。

    如今,在唐老的书柜里,还保留着当年武汉长江大桥的原始设计草图和大桥建设前的相关资料照片。从这些珍贵的资料中,我们看到了尚在“摇篮里”的长江大桥,看到了这座巍峨的钢铁大桥诞生的曲折历程。弹指一挥间,时光已经跨越了半个世纪,有关当年长江大桥的收藏物都已经成了珍宝,而这其中,作为大桥设计者的唐老的这些收藏应该是最珍贵的,堪称第一号收藏,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一桥飞架南北通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是毛泽东主席当年为武汉长江大桥慷慨题诗,记下的隽永一笔。武汉长江大桥——这座横跨于武昌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龟蛇锁大江)的大桥,是中国在万里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大桥于1955年9月1日开工建设, 1957年10月15日建成通车。此桥横空出世,引起了世界性的轰动与瞩目。说起这座在共和国桥梁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桥,我们不得不提起这座大桥的设计者——唐寰澄。

    武汉长江大桥是中国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是唐寰澄先生的第一个作品。20世纪50年代,在武汉长江大桥建筑设计方案征集活动中,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唐寰澄方案”为首选。唐寰澄的设计方案除了在技术上达到桥梁施工的要求之外,还十分重视美感,在主桥和引桥的过渡上充分考虑到了美学原理。可以说,武汉长江大桥是第一座中国人自己建造的现代化大桥。它不仅蕴含着丰厚的历史信息,而且在建筑艺术上的价值也很高,对之后许多桥梁的修建都起到了借鉴作用。

    唐寰澄为新中国第一座长江大桥的建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荣誉与成就感。他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大桥设计获奖后,政府发给了他一千多元奖金,他拿着钱高兴地买了国债,还给家里添置了一套新家具。这套具有纪念意义的家具,他至今还舍不得丢弃,摆放在家中的次卧里。

    在老一辈人心里,武汉长江大桥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一座“桥”,它承载了那一辈人太多的梦想和荣光。。时光流转,五十多年过去了,它依然横跨在烟波浩渺的母亲河上,迎接着南来北往的过客,成为了伟大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在共和国的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日前,湖北省新公布了第五批共36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仍在使用中的武汉长江大桥名列其中。 

    此生付桥终不悔

    唐寰澄1926年出生于上海市朱泾镇西林街298号唐氏宅院,他自幼聪慧好学,勤奋上进,1948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上海国立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大学毕业那年,有三个地方可供选择——武汉、重庆及上海。唐寰澄选择了武汉。这一呆就是几十年。

    唐寰澄一生爱桥、建桥、写桥。他不仅是个桥梁设计专家,同时也是一位难得的桥梁美学专家和桥梁史学家。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的桥梁建设刚刚起步,古桥多,新桥少,除钱塘江大桥之外,可以说在建桥方面毫无经验可谈。刚大学毕业的唐寰澄面对此情此景,觉得自己责任重大,便暗暗下定决心,要为中国的桥梁事业做出一番贡献。于是,他博览群书, 研读了无数的古籍,秉承了古人的建桥精髓。为了积累第一手的资料,他走访了无数的大桥小桥,把每座桥的资料研究透彻,然后再去实地考察核实。为了更好地研究国外的桥,唐寰澄特地去学了英文;看了德国的桥后,他又专门学了德文。研究对比之后,他发现日本的桥是德国风格,中国的桥是英美风格,唐老又于1980年被单位派赴日本学习。就这样,他不断开拓创新,把国外的东西引进到中国,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桥梁结构的设计上有了很深的造诣。

    1957年,唐寰澄出版了《中国古代桥梁》(中英文对照本)。1981年,他又凭借《桥》一书获得了当年的首届全国优秀图书奖。之后,应美国国家运输科学研究学会组织邀请,唐寰澄代表中国参加了由16国专家出席的研讨会,并共同撰写了《世界桥梁美学》一书。该书于1991年出版后,唐老获得了美国国家工程师学会特别奖。2000年,唐老又撰写和出版了 《人间万古彩虹飞——世界桥梁趣谈》一书。该书内容丰富,涵盖了古今中外桥梁科技“奇花异草”和亚、欧、美、澳的桥风人情,行文优美、妙趣横生,读来引人入胜,于2001年获得了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2008年5月,由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主办、天津大学承办的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第十七届颁奖大会在天津举行。82岁的唐寰澄荣获年度最高奖——茅以升桥梁大奖。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2010年1月,唐寰澄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了《中国木拱桥》一书,这本书凝聚着他巨大的心血。该书即将完稿时,唐老因连日的劳累而病倒了。休养数月后,待身体状况稍有好转,他又凭着顽强的意志和对桥梁事业的无比挚爱,坚持完成了该书;2011年1月,唐老又再版了《中国古代桥梁》一书,在原有的内容基础上,通过搜集整理,增添了不少新的宝贵资料。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虽已进入耄耋之年,但唐老依然精神矍铄,雄心勃勃。谈话最后,忆起当年向中央政府提议建设三大海峡的事情,唐老感叹地说道:“如果不是年事已高,我一定要参加琼州海峡跨海大桥这一宏伟的工程建设。”说着,唐老慢慢望向窗外,目光深邃而悠远,耳鬓的白发闪着银亮的光芒。整个屋子顿时静默下来,一种由衷的敬意从我们的胸中缓缓升起……

    人物简介:

    唐寰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上海朱泾人,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桥梁专家。20世纪50年代,在武汉长江大桥建筑设计方案征集活动中,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唐寰澄方案”为首选;作为采用方案,为新中国第一座长江大桥的建成,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此后,他还参加过重庆、枝城、九江等处的长江大桥及济南黄河大桥的施工技术指导工作,为大桥的建成立下了汗马功劳;80年代他又荣获了广西桂林雉山桥设计方案奖。2008年,唐寰澄获得茅以升桥梁大奖。

    
Copyright © 2007-2022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