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外的北非到南亚,从祖国的北陲到南疆,一项项“武汉造”世界级工程正跨越天堑。图为由中铁大桥局在建的宜昌至喜长江大桥。(视界网孟建甫摄)
记者廖志慧通讯员林先波隋业辉
编者按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强调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贯彻中央精神,湖北省委十届七次全会提出,推动创新驱动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以理念创新为先导、科技创新为核心、产业创新为基储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
坚持创新,武汉建桥军团跨越天堑、超越自我,培养了一支高水平的研发队伍,建成了一批桥梁科研平台,设计、建造出多座问鼎世界之最的桥梁,为“中国桥”享誉世界,作出了卓越贡献。
即日起,本报推出《大武汉叫响“中国桥”》系列报道,共三篇,敬请关注。
1月5日,福建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施工现场,当天风力达到6级,脚下的浪涌排山倒海。来自武汉的建桥团队在这里战风斗浪。上个月,他们成功打下世界最大直径钻孔桩。
四五年后,又一座世界级大桥将屹立中国东南沿海。
曾几何时,人们无法想象一跨千米、跨越峡谷甚至海湾的特大桥梁会集中出现在中国。
如今,一座座大桥,或飞跃惊涛骇浪的汹涌河海,或穿山越岭于悬崖陡壁间,“中国桥”正在世界桥梁史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在这些大跨桥梁中,武汉人设计、建造了全国80%以上的大型桥梁。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湖北省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武汉建桥军团正将创新的力量向世界传递。
大跨大径,不断刷新世界纪录
江城历史,闪耀着桥的记忆。
仅在万里长江上,总部在汉的中国中铁大桥局正同时在建11座大桥,其中4座刷新不同桥型的世界跨度纪录:
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为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双层公路悬索桥;
重庆,新白沙陀长江大桥,为世界上首座双层六线钢桁梁铁路斜拉桥;
镇江,五峰山长江大桥,为世界最大跨度的公铁两用悬索桥;
南通,沪通长江大桥,以千米大跨将再度刷新世界公铁两用斜拉桥跨度纪录。“大跨度桥梁技术上世纪在美国、欧洲,之后在日本得到了发展,而进入本世纪后,中国在质与量两方面都引领了世界。”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前主席、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伊藤学曾这样感叹。“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湖北省委十届七次全会都提出,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正是由于多年来坚持创新发展,我国桥梁建设已整体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中铁大桥局总经理胡汉舟自信地说。“从四川宜宾至上海的长江干线上,有将近40%的长江大桥都留下了二航人的足迹。”中交二航局总经理助理汪国梅介绍。世界上已建成的十大跨径悬索桥、斜拉桥、跨海大桥,二航局分别承建了其中的3座、4座、5座。
在高铁桥梁设计建造方面,我国已处于领先水平。
我国高铁桥梁跨度已突破千米级,形成了符合国情的高铁桥梁建设的技术标准及设计、建造、桥梁振动控制等技术。由中铁大桥院设计、中铁大桥局施工的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和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为我国捧回了两座国际桥梁最高奖“乔治·理查德森”奖。
跨江越海,湖北人彰显技术实力
新中国至今,武汉的建桥者们已修建了2000多座大桥,从长江、黄河走向海洋。
在我国东南处,被誉为世界上最难修的桥梁正在坚强挺进。
该桥是平潭海峡公铁两用桥,是福州至平潭铁路、长乐至平潭高速公路的关键性控制工程。全长16.34公里,跨越5座岛屿,全桥共计228个桥墩。
它凭什么是最难修的桥?
大风。大桥所处位置为世界三大风区之一,全年6级以上大风天数超过300天,年有效作业时间不到120天。
大浪。最大浪高达9.69米,最大施工水深达45米,最大潮差7.09米。这里的流量推力是内河的20倍以上。人都站不稳,怎么干活?
大石。大桥穿越的岛屿两侧海床几乎全是坚硬的岩石。“打桩打重了,钢护筒下部常卷成弹簧状。”为了击碎这些石头,项目部常务副经理、湖北人张红心伤透了脑筋。
与风搏,与浪斗,建桥大军没有妥协。为了在汹涌浪涛中站稳,他们在海上桥梁施工中首次采用全栈桥法,搭建起了有141个篮球场大的桥梁施工平台;为了让大桥能用120年,他们挖出世界上最大的钻孔桩基,直径4.5米……“中国建桥者将中国跨海大桥建设推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为在未来更广阔的海域内建桥打下基矗”胡汉舟说。
放眼世界,越来越多的跨海大桥由中国建桥团队完成。已经建成的东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青岛海湾大桥、舟山大陆连岛工程、深圳湾大桥及正在建设的港珠澳大桥,其规模之宏大、技术之复杂、设备之新颖、施工之先进,令世界惊叹。
舟山连岛工程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岛陆联络工程,由5座跨海大桥及接线工程组成。中交二航局承建的金塘大桥,是其中规模最大、投入最多的一座,为世界外海环境中最大跨径的斜拉桥。
建桥之都,叫响“中国桥”品牌
穿山,跨江,越海,天堑变通途。
桥梁的发展,绝不是仅仅一个产业的单兵突进,而是集成了前端设计、材料、工程、装备等一系列的产业链,代表了中国制造的集成实力。
一座座世界级大桥横空出世,一系列自主核心技术,推动着湖北从建桥大省向建桥强省跨越,从湖北制造向湖北创造、中国创造跨越。
中铁大桥局原副局长李赢沧曾参加过武汉长江大桥、九江长江大桥的建设,在大桥局工作了45年。1982年,他和其他三位同事受日中协会邀请,参访日本本四联络桥。“看到了3000吨的吊船,上千米跨度的大桥,心里震了一下。”要知道,当时全中国的建桥队伍,只有大桥局有一艘35吨吊船。“我们什么时候能赶上日本?哎1忆当年,李赢沧一语哽咽,默默擦拭着眼泪。
李赢沧的感慨,如今的中国建桥者已无法体会。现在,武桥重工等建桥设备生产企业自主研发的特大型桥梁施工专用设备,已居国内领先水平。
在武汉,从材料、制造、建造、设计、咨询等,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建桥产业链,且完全实现国产化。
高性能、高强度材料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中铁大桥院副总工程师肖海珠介绍,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用的钢,为Q235(即一平方毫米能承受23.5kg的拉力),芜湖桥用钢为Q370,大胜关用钢达到Q420,沪通大桥用钢则高达Q500。“几年就能研发一个新钢种,武钢的桥梁钢占国内桥梁用钢近七成份额。”
“桥梁施工整体化、工厂化、标准化;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广泛应用,都表明中国桥正在成为‘中国制造2025’的践行者、先行者。”胡汉舟说。
这是
建设者的黄金时代,这更是武汉建桥之都的精彩腾飞!本文来源:荆楚网-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