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古桥 > 正文
异彩纷呈的萧山桥文化
2012-02-24 来源:萧山网-萧山日报
据萧山县志记载,1974年第二次普查,萧山民间桥梁多达1778座,其中永久性桥梁1724座,竹木结构桥梁54座,还不包括围垦地区的桥梁。1984年,萧山接管养护的公路桥梁共有167座,铁路桥梁27座。之后,虽经区划调整,桥梁数量有所减少,但随后萧山实施的“1918”工程、康庄工程、景点工程以及钱江、江东、临江等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各种新建道路快速增多,在水系河网密集的萧然大地上涌现出大量的公路桥、江河湖泊桥、立体交叉桥、隧道桥以及天桥、公铁立桥、景观桥等多种类型桥梁,其总量有增无减。

  从市政园林处获悉,仅城区各类跨河桥梁就达180多座,总面积达近20万平方米,如果算上湘湖景点和公园景观桥梁,其数量就更多了。



湘湖跨湖桥
 
  萧山民间桥梁众多,大多为永久性石桥,桥型也多以石拱桥、长石板桥为主。上世纪60年代以后,萧山民间新建桥梁注重结构坚固,桥型设计讲究美观,出现了砌块石拱桥、拱肋版桥,三肋两波双曲拱桥等桥梁。70年代初,围垦地区采取了先造桥后开河的新法,既省劳力又加快进度,成为建造桥梁的独创,彰显了萧山人的勤劳与智慧。而近年来,随着桥梁建设技术的发展,我区境内出现了长大跨径桥梁和预应力混凝土桥梁以及各式拱桥、高架桥、斜拉桥等具有现代文明成果的公路、铁路、跨江等大桥和特大桥,从而丰富了我区桥梁文化的内涵。

  萧山公路桥梁由粗到精,由单一到多样,不断获得发展。据史料记载,早先萧山公路桥梁因缺乏钢筋水泥,所建桥梁多采用石台、木质桥面,继而采用一级红砖,建筑砖拱桥,后又改用钢筋混凝土建造“T”字型桥梁和双曲拱桥,直到70年代中期,才将原有的木质桥面公路桥全部改为永久式桥梁。



湘湖采荷桥
 
  在众多的桥梁中,古桥数量也为数不少。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的跨湖桥了。跨湖桥位于形似葫芦的湘湖狭腰处,将整个湘湖一分为二。桥两端的长堤,处在碧波荡漾的湘湖之中,四周青山环抱,皓月当空,形成“跨湖夜月”的美景,成为湘湖八景之一。城内的市心桥、古仓桥、梦笔桥等;南部地区的黄家大桥、星拱桥、洲口桥等;中部地区的渔临关桥等一大批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古桥,如今仍保存完好。如清乾隆五年改木桥为石桥的星拱桥,原名白堰桥,民国二十一年重建,为环洞平面石拱桥,横跨永兴河上流,共七孔,桥北建有六角翘檐星拱亭,书有“七孔连环应北斗,三叉分道话前程”的对联,桥亭相接,别具风格。而位于楼塔楼家塔村东的洲口桥,始建于清同治年间,横跨洲口溪上,为石结构平面桥。后几经冲毁,民国九年重建,全长47米,为5孔,每孔呈六角形,有石狮4尊及荷花柱子14根。桥堍有经幢4座,现仅残留1座。该桥造型古朴,是通往富阳、诸暨两地的主要桥梁,据说是目前萧山最长的古桥,而最短的古桥据悉在今新塘街道朱家坛村,为清末朱凤标故居内仅2米多长的单孔石桥 。

  珍藏于萧山民间的《龙图宝卷》和《花枷序》书籍中有廿四桥名诗,诗中有如今仍保存完好,横跨在城河上的永兴桥、市心桥、大仓桥(即古仓桥)、梦笔桥、东阳(旸)桥、回澜桥等古桥,而作为城河七桥之一的惠济桥为何未列其中却不得而知。此外,还有南门内跨菊花河的保寿桥、坐落在蜀山街道史家桥村的思家桥和新塘街道姑娘桥村的姑娘桥(又称瑞莲桥)等,大多都建于宋元明清时期,有的尚完好,有的已毁圮。据说每座古桥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如史家桥村的思家桥,据清乾隆县志记载:明代,史家桥村出过几位朝廷官宦,他们身在京城,常常思念故乡,便出资在故里修了座石梁桥,唤思家桥,“思”“史”谐音,于是,村名称为史家桥。


南江将官步行桥
 
  作为桥文化,古桥自然有其独特的内涵。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回澜桥,曾名回龙桥,是萧山城内最高大的古石拱桥,名入廿四桥名诗中,诗云:九江八河并四海,满载而归回澜桥。而在此桥的东西两侧,镌有一副相同的桥联:半市十桥,足征东土人烟聚。一河六卷,汇出南流地利兴。作为市民更熟知的梦笔桥,其历史文化更见久远,南宋《嘉泰会稽志》有载:梦笔桥,建造于南朝齐时。北宋文人华镇对此桥曾作有一诗:“绿波照日情无奈,碧草连天恨未消。欲问梦中传彩笔,柳丝低拂曲栏桥”。此桥因与江寺相对,故又俗称江寺桥。

  而近年来的新建桥梁,由于用材质优,设计时又多挖掘与桥文化相关的内容与景物,凸现在桥栏、桥身等处。像城区的南环大桥、新直河桥、泰和桥等许多新建桥梁的石栏上雕有诗画和狮头,在公路桥梁上装饰如同彩虹般靓丽的弓型彩管等景观物,既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也使得桥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Copyright © 2007-2022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