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古桥 > 正文
兰州桥多姿多彩
2012-02-21 来源:兰州晚报

  造型独特的握桥

  阿干河在兰州城西一里,发源于马衔山,蜿蜒北流,注入黄河,将兰州川区分割为东西两川。古为渡口,名为西津,是沟通金城(今西固城一带)与榆中(今东岗镇附近)交通的要津。

   阿干河水丰枯无常,每逢连阴雨或暴雨,河水猛涨,深可数丈,奔涌翻腾,行人视为畏途。而天旱干燥时,水浅不盈尺。河床沙厚,不能筑桥墩。唐代兰州人因地制宜建成握桥,也称卧桥,方便了行旅。握桥,鲜卑族吐谷浑发明的。北魏时,吐谷浑率先在黄河小积石峡(在今青海循化)上用木头搭建河厉,实际上是无墩虹梁木拱桥。吐谷浑居国洮河以西至今青海广大地区,一度占领过金城,其建握桥的技术传到兰州是自然而然的事。

   用巨木搭建成大跨度巨拱握桥,便于泄洪。先在西津两岸,用糯米汁石灰浆粘接大石条,砌成石坝,中嵌数十根巨木,伸向河心。纵木之上置横木,其上再置纵木前伸,纵横交错,依次共叠压五层,逐层前伸,至相隔三丈左右时,用木板接通,使桥如飞虹,跨越两岸。桥长十二丈,高三丈。兰州工匠创造性地在质朴的河厉之上,加以舒适化和美化,使之成为艺术品。桥上建廊十一楹,两旁各设雕栏。两岸各建神阁,阁高三丈,飞檐翘角,高低错落。行人可避风雨,遮炎阳,也能凭栏歇息。东神阁悬匾曰“空中鳌背”、“彩虹”;西神阁悬匾曰“云际虹梁”(后改为“天上慈航”)、“新月”。全桥油漆彩绘,富丽堂皇,令人赏心悦目。

   特大洪灾曾数次冲毁握桥,明永乐、嘉靖、天启间重修过。清康熙元年(1662年),副使张某倡捐重修,并致书庄浪(今永登)鲁土司,求得连城林区巨木百数十株,编筏顺流而下,作为建桥材料,于康熙三年(1664年)竣工。其后,嘉庆、道光间又重修过。1952年拓建西津路时,陇上绅士杨慎之、范禹勤等,和古建筑及文物保护部门的专家、领导多次提出务必要保护握桥,但仍未奏效,终被拆除。梁思成和郑振铎为此多次批评过。千年佳构,现在只能在绘画、照片及微缩模型中领略一二,令人有无限怅惘之感。
  

  镇远浮桥

  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宋国公冯胜取道兰县西征,守御指挥佥事赵祥在城西七里许,搭建简易浮桥,供军队渡过黄河天险。冯胜班师凯旋后,撤去浮桥。洪武八年(1375年),卫国公邓愈率军在兰县城西十里处建浮桥,过黄河,平定河西走廊及河湟地区,设立了西凉、西宁、庄浪等卫所。这座浮桥保障了军队的往来,粮饷辎重的运输,因此保留未撤,命名为镇远桥。但是,这里波浪汹涌,水流湍急,水浪冲刷,沙土河岸常常崩坍,危及桥的安全。洪武十七年(1384年),兰州卫指挥佥事杨廉只得重觅桥址,其标准是离城近,易于防守,堤岸坚固的地方。最后选定兰县城北黄河水稍缓处(今中山桥稍东),兰县长老皆说这是最佳桥址,为“古之金城关”所在地。这里位于兰县城北门之外,河水平缓,河面不宽,两岸皆为石质,还能利用白塔山作为天然屏障。于是绘制地图,经陕西都指挥使司转奏朝廷,获批准后,于是年夏六月筹备,次年春二月冰桥解冻后施工。造木船二十八艘,常用二十五艘,河涨水宽时加三艘。每船相距一丈五尺,在上游用二十八个石鳖(石锚)锚定木船。南北两岸各有二根铁柱,直径一尺五寸,长一丈八尺,表面铸有洪武年号及监造者衔名,监造者为明初征西的将军邓愈和冯胜,故人称将军柱。铁柱斜栽入地三分之二,并各栽木柱六根,系铁缆两条、芨芨绳数条,俱长一百二十丈,贯穿木船,连为一体。船上铺设木板,两侧装有栏杆。浮桥随波升降,平如坦途。又在桥南离城八十步处,筑一小城,绵延数丈,中开大门,设吏,盘查行旅,防止走私茶马。城上建楼,以便望。偏东建官署,设巡检司。桥门西侧,建河神祠。桥北头因山为城,重建金城关,以拱卫浮桥。

   后船有减增。明万历时北岸邓愈所铸铁柱沉入河底,用大木桩代替。至清宣宗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陕甘总督布彦泰补铸一根。将军柱及铁缆皆由白塔山麓王家炉院铸造。芨芨草由兰州四乡每年上缴,所编之绳,浸水愈韧。浮桥的不便之处,在于冬十一月黄河将结冰桥时须撤除。冰桥结成,车马行人畅通无阻。次年春二月冰桥解冻时重搭。届时由兰州同知坐阵,令数百人搭桥,有的在岸上,有的划木船,有的乘羊皮筏子。工头指挥,用巨绳系船,从上游缓缓放流,船上装四五个大筐笼,装满石头(此为石鳖),待船划至恰到好处,则将筐笼投入河中,待船稍定,用绳缆纵横捆绑,一一将船连接,再用大铁缆串联,铺板设栏,桥即搭成。
  

   镇远浮桥是内地茶叶输往青海藏族地区、换回战马的通道。明代桥边设巡检司,专门稽查私茶。明太祖时茶法极严,凡走私茶的,罪当死。私茶出境,守关隘的巡检不察问的,与走私者同定死罪。洪武末年,安庆公主的附马欧阳伦,多次派心腹之人贩茶出境,所到之处引起骚动,虽大官不敢过问。他的家奴周保尤为横暴,经常命令官吏向民间征用车辆,有时达数十辆。周保率车队运私茶,过镇远浮桥巡检司时,任意打骂司吏。司吏不堪忍受,只得上报。明太祖到底是开国雄主,龙颜震怒,将欧阳伦赐死,周保等恶奴斩首,维护了自己制定的法律的尊严。到底是脑袋要紧,私茶之风受到了有效遏制。

   西亚、中亚的外国使团亦过镇远浮桥去中原。1420年(永乐十八年),撒马尔汗(在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沙哈鲁王遣使节沙的火者率团,沿丝绸之路东行,赴北京朝觐永乐皇帝。使团随员画家火者盖耶素丁,奉王命,记沿途情况,著书《沙哈鲁遣使中国记》。书中写了兰州。使团于是年10月12日,“抵哈喇穆棱河(黄河)涯。河之大,与鄂格速思河(阿姆河)相仿佛,有船桥可以渡河。桥以船二十三只联络而成。各船之铁链,粗如人之上腿,链系于两岸铁柱上。柱粗如人身,深埋地中。河之对岸,有大城,城中有大庙一所。妇女之美,驰名四方,故城名胡思纳拔德,犹云美城也。”兰州城中的“大庙”,或为城隍庙。兰州一说得名于兰花,兰花为香草,美人香草,兰州当之无愧。经黄河滋润,嘉蔬美果营养,男健女美,也是不争的事实。使团进贡礼物中有一头雄狮,由守护人萨拉乌丁(力士)料理。想当年雄狮过镇远浮桥,当对滔滔黄河怒吼几声。使节在北京朝觐永乐皇帝后,得丰厚赐品西返,于1421年10月3日再到兰州,又过镇远桥,取道河西归国。
中山铁桥

  光绪初年,陕甘总督左宗棠拟建黄河铁桥,因外商索银三百万两而作罢。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陕甘总督升允借推行“新政”的有利时机,令兰州道彭英甲与德国泰来洋行喀佑斯谈判建桥事宜,谈判意向经升允同意,上奏朝廷批准后,签订合同。合同规定所建铁桥五孔,桥墩为钢筋混凝土,桥面中部为车道,两侧为人行道,全长二百五十米,宽八米。保固期八十年。全部建桥材料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从德国海运至天津,再由甘肃洋务总局从天津转送到兰州。有铁道的地方,火车运;没有的用骡马大车运,费时十七个月,运回建材一百五十万斤。铁桥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四月十日开工,于次年七月初四日竣工。耗银三十万六千六百九十一两。

    工程司(师)美国人满宝本、德罗掌管建桥的工程技术,华工天津人刘永起为施工负责人。施工人员以德商聘来的六十九名洋工华匠为主,带领着兰州的大量泥水匠、木匠、铁匠及普工,进行了一场兰州历史上从来没有的工程建设,并以它的优质质量名垂史册。

    竣工后的铁桥油为橘红色。为了使它中国化,在南北两岸各建一座三楹牌坊,正面均由升允题额“第一桥”,背面分题“三边利济”、“九曲安澜”,相互对仗,概括了建桥的意义,寄寓了美好的企盼。牌坊的设置,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使生硬的铁桥柔美化,并与白塔山的亭台楼阁、兰州城池飞檐翘角的通济门极为协调融洽,浑然一体,成为全国少有的中西合璧景观,也是中国人民最早睁开眼睛看西方、对外开放的历史见证。1928年,国民军驻甘军政首脑刘郁芬,将“第一桥”匾改题为“中山桥”,中山桥一名遂延续至今。

    抗战时,兰州成为大后方。为了保护中西交通咽喉———中山桥,将橘红色桥梁改油为铁灰色。空中有中苏战机保卫,地下有高射炮防空,多次击落妄图轰炸铁桥的日本飞机,铁桥始终傲然挺立于九曲黄河之上,确保苏联援华抗日物资的汽车队,源源不断地驰过铁桥,通往抗日前线。

    1954年,在梯形桥架上,置五架拱形钢梁,不仅增强了桥的强度和负荷,而且使中山桥有如五道彩虹凌波而过,显得更为雄壮美丽。

  
Copyright © 2007-2022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