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古桥 > 正文
谁持彩练当空舞——黄河古今桥梁寻踪
2011-01-04 来源:黄河网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华夏文化的发祥地。千万年来,它以丰美的乳汁哺育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成长,以它奔腾向前、一泻千里的豪壮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性格。

  在中华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很长时期内,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这里,一脉相承的黄河文化如同奔腾不息的黄河水一样源远流长,为我们留下了引以为荣的科技成果和浩若烟海的文物古迹。与政治、经济发展相适应,黄河的古今桥梁也充分昭示了它的灿烂与辉煌。一座座形如彩练、美如彩虹的大河纽带,以其位居要冲、横跨天堑的独特交通功能,闪耀着璀璨夺目的光芒,见证了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并在中国乃至世界桥梁发展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中国古代桥梁的摇篮

  桥梁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既受着所处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也伴随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而进步。我国有文字记载最早的简支木梁桥,为商代在黄河重要支流漳水上修建的钜桥。据记载,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纣王,攻克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曾发钜桥头积粟,以赈济贫民。

  战国时期,单跨和多跨的木、石梁桥已普遍在黄河流域建造。秦汉之后,大河两岸古都首府众多,物资运输多赖骡马大车、手推板车,出于经济和军事的需要,修建了更多的桥梁。这些古桥不仅在建桥构造处理、平面布局以及施工方法上有不少独特创造,而且艺术造型上也表现出鲜明的民族风格。

  中国历史上规模宏大的木梁石柱桥当属修建在黄河最大支流——渭水上的渭桥。据《三辅黄图》记载,这座桥始建于战国时期的秦昭王。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建都咸阳后,为了把渭河南北的兴乐宫和咸阳宫联为一体,又作了改建和加固。该桥共有68孔,桥墩由750根木柱桩组成,总长约544米,桥宽达19.4米。到了汉代,此桥得以重修,并增建了东渭桥和西渭桥,史称“渭水三桥”,成为汉唐时期朝廷迎来送往的重要场所。据1970年代对其遗址发掘,该桥桥梁基础由青石砌成,青石之间由用铁水浇铸的铁栓板相连,石缝中灌以铁水,石头之间打有松木桩,规模之大,施工之精细,在古桥梁史上确属罕见。

  黄河古代桥梁的另一个高峰是浮桥的出现。这种桥梁的构架,一般是用几十或几百只大船或筏子代替桥墩,横排于河中,上铺梁板作桥面,桥与河岸之间用挑板、栈桥等连接,以适应河水的涨落,因此,浮桥也有“浮航”和“舟梁”之称。建桥所用木船有的挂在锚于两岸的竹索或铁索上,桥随水流而弯曲,故称“曲浮桥”。有的浮桥则将每只木船单独抛锚于河底,桥面比较顺直,因此叫“直浮桥”。我国建造浮桥最早的记录为《诗经·大雅·大明》中的″亲迎于渭,造舟为梁″。说的是周伯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为娶妻而在渭水上架起的浮桥。它比西方历史记载的波斯王入侵希腊在博斯普鲁斯海峡所建造的浮桥还早500多年。

  黄河干流上的第一座浮桥为春秋时期建造的夏阳津浮桥。秦国一富豪公子因所储财物过多,恐怕被秦景公杀害,便带着″车重千乘″的财富由今陕西投奔晋国,途中为渡黄河在今山西省临晋附近架起了这座浮桥。不过由于只是一次性使用,不久即被拆除。

  当然,若论最为著名的浮桥,还是山西永济的蒲津浮桥。此地为沟通秦晋的交通要冲的必经之路,秦昭襄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秦国为出征河东,用竹索和木船建造了这座“曲浮桥”。该浮桥历尽沧桑,经过多次修固,一直沿用近千年之久。唐玄宗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朝廷决定将此桥″以铁代竹″,两岸各铸4个几十吨重的铁牛锚住铁链(每牛有一铁人作驱策模样),以锚定约360米跨度的浮桥。明穆宗隆庆年间,因黄河改道西边的铁牛沉入河底,东边的铁牛也于清末被淤埋失踪。1989年,这一具有1200多年历史的珍贵文物经探测开挖出土。有关专家研究认为,蒲津浮桥的建桥技术和冶炼艺术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桥梁史上的一大奇迹。

  浮桥具有架设简便、成桥迅速的优点,使之普遍被用于军事。千百年来,黄河及其支流上建过的浮桥难计其数。隋大业元年(605年)在河南洛阳洛水上建成的天津桥,是第一次用铁链联结船只架成的浮桥。晋武帝时期,名将杜预率军南征,在富平津(今河南孟津附近)架设的河阳浮桥经历代重修,直至宋政和七年再建,前后使用长达800余年。明朝洪武初年在今兰州西北建成的镇远黄河浮桥,一直是镇守河西走廊、连通西凉的重要枢纽。

  由于黄河浮桥具有重要的国防军事作用,因此历代王朝对其无不倍加维修守护。例如,宋徽宗赵佶曾下诏规定,因失职致使黄河浮桥毁坏的将官被判徒刑2年并发配1000里。宋宣和三年,负责卫护黄河上天成、圣功两座浮桥的官员就是因为对浮桥修整不力而被降职处分,失职人员被各打100大板。由此可见,黄河浮桥在历代政治、军事格局中的重要地位。

  在类型众多的黄河古代桥梁中,后来居上的拱桥以其新颖的构造,为祖国河山增添了壮丽的色彩,并为近代桥梁所借鉴。

  据历史记载,东汉末年黄河流域就已建有砖石拱桥,如魏都邺地(今河北临漳西南)的石窦桥、晋代洛阳的石拱桥等。规模最为宏大的拱桥,为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公元582年)的灞桥。该桥为40多孔石拱桥,总长约400米,每个桥墩宽2.5米,长9米,桥跨5米。其恢弘气势和壮观景象,在古代桥梁建筑史上所罕见。“灞水东南来,逶迤绕长安。”隋唐时期,该桥作为自东部进入长安的要道咽喉,扼守要冲、济渡往来,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惜,由于后来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大量泥沙流入灞河,致使这座大桥淹埋水下,最终被废弃。

  相比之下,北宋名家张择端笔下《清明上河图》中的汴京木拱桥,展现的则是一幅人群熙攘、车马往来、繁华非常的“桥市”景象。这座结构精巧的桥梁坐落在当时京都闹市区的汴河上,桥跨度达19米,宽约8至9米。结构为叠木梁,系用较短木条,纵横交错搭置,互相承托,组成拱骨架受力,上部铺设桥面,设置栏杆而成。因其叠梁架构,形如飞虹,故称“虹桥”,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和艺术价值。据传,此桥为北宋一位监狱兵卒发明。后来北宋败于金兵,赵氏王朝偏安杭州。南宋时期这种拱桥技术广泛流行于豫、晋、浙、闽、甘等地,相继诞生了一批结构精巧、规模宏大的桥梁,被誉为“飘舞的世界”。如杭州西湖的苏堤六桥、泉州的安平桥等,成为当时的巅峰之作,在 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北宋之后,中国的政治中心逐步移离中原。元朝时期,桥梁建设建树甚少。明清时期,修缮和模仿成为主流,桥梁技术、结构和材料也无多少创新。黄河流域的桥梁建设渐渐失去了优势。

  综观黄河桥梁的沿革可以看出,从西周开始出现简陋的桥梁,到春秋战国时代建桥初具规模并逐步推广开来;从秦汉时期各种桥梁的建造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到隋、唐、宋时期古桥建筑技术达到高峰,这是一笔珍贵的历史遗产。通过这些桥梁建筑,既可以了解历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变化,也可以了解它们曾经为当时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的重要作用。这对于研究整个黄河流域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史都是大有裨益的。

  现代桥梁发展的见证

  到了近代,由于政治社会腐朽和科学技术水平的落后, 建设被西方国家远远拉开了距离。清朝末年,随着铁路建设引入中国,黄河成了外国人建造现代桥梁的“演武场”。1905年竣工、由比利时工程师沙多设计的京汉铁路郑州黄河大桥,以全长3015米、共102孔的规模,成为当时中国最长的钢桥;1907年建成、由美国桥梁公司设计、德国商泰来洋行承建的兰州黄河铁桥,所用桁架构件钢材、水泥及其它各种器材、设备全部从德国购置;1909年开工建设、由德国孟阿恩桥梁公司设计和监造的津浦铁路济南泺口黄河铁路大桥,以其164.7米的悬臂梁跨度,为当时中国跨度最大的悬臂式结构桥。

  民国时期,由于时局不稳,战火连绵, 建设发展十分缓慢。除了钱塘江大桥和苏州河上的几座钢筋混凝土悬臂梁桥之外,其他桥梁几乎都是洋商的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兴起和新建铁路与公路的迅速发展, 建设开创了新的纪元。

  作为中国的一条重要大河,黄河流域幅员辽阔,蕴藏着丰富的水能和矿产资源,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同时,干流各个河段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多样。从河源到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的河口镇为黄河上游,此间峡谷众多,地势险峻,落差较大,峡谷总长近千公里,且呈舒缓相间形态;自河口镇到河南省郑州市附近的桃花峪为黄河中游,穿越著名的晋陕峡谷和豫西山地,特别是流经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侵蚀剧烈,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桃花峪至黄河入海口为黄河下游,流经广阔的华北平原,河道上宽下窄,比降平缓,河床游荡不定,是世界上著名的地上悬河。黄河的这种特性,决定了黄河桥梁在桥型、跨度、材料等方面也都呈现出了鲜明的复合地域特色。

  建国初期,为改变旧中国铁路布局不合理的局面,中国全面推广苏联经验,重点发展西南、西北地区铁路新线建设。继1955年新中国第一座黄河铁桥——兰新铁路黄河大桥在甘肃兰州建成通车之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包兰铁路的交通咽喉工程兰州东岗黄河大桥、内蒙古乌海市三道坎黄河铁路大桥、三盛公黄河铁路大桥、焦枝铁路黄河大桥等相继开工。新中国的桥梁建设者们在施工条件比较落后、没有经验可供借鉴的情况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采用连续T型梁钢板、钢筋混凝土肋拱、下承式钢桁梁和混凝土连续箱梁等结构形式,在黄河上创造了桥梁建设史上的一个个奇迹。这些大桥的建成,沟通了西北、华北广大地区的铁路干线,有力地推动了沿线各地的经济建设,为构建中国交通大动脉、完善全国铁路交通运输网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譬如,位于陕、晋、豫交通要冲的潼关,南障秦岭,东连函谷,西拱华山,素有“三秦锁钥”、“四镇咽喉”之称。但因北阻黄河,两岸三省虽近在咫尺却只能隔岸相望,山西太原方向的南运物资也只能转道或用浮桥才能运达陇海干线,很不适应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为了解决这一“梗阻”问题,1958年国家首先在这里建造了一座拆装式军便大桥,1970年6月又建成了全长1194米的潼关黄河铁路大桥。从此,它将“鸡鸣一声闻三省”的两岸三地连接在了一起。

  与此同时,国家高度重视京汉铁路郑州黄河铁路老桥等传承之作,对其大力进行了维修加固。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首次出京视察黄河期间,就曾专程登上郑州邙山,一览黄河铁路老桥全貌,并于渡河后接见参加大桥加固工程施工的干部职工。1958年黄河花园口发生洪峰流量为22300立方米每秒的大洪水,郑州黄河铁路大桥被冲垮两孔,京广铁路大枢纽运输中断,周恩来总理亲临现场指挥防洪抢险斗争,确定大桥抢修方案,使大桥很快恢复了通车,从而留下了永垂青史的千秋佳话。

  上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国外建桥经验的逐步引入,黄河公路桥梁也有了较大发展。如兰(州)青(海)公路的重要枢纽工程——兰州新城黄河大桥、西沙黄河大桥、宁夏吴忠叶盛黄河 ,晋陕峡谷中的府(谷)保(德)黄河 、壶口黄河 、禹门口黄河 ,黄河下游河段的山东平阴 、北镇 等。大河上下,一座座新建的大桥如彩虹飞架,天堑变成通途。曾经喧闹数千年的古老渡口也沉寂下来,转而由现代桥梁文明所代替。

  从地理分布上,这时除了推进主要公路干线黄河桥梁建设之外,也重点考虑了解决民族地区的跨河交通问题。1959年建成通车的吉迈黄河 ,不仅连接了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首府达日县和甘德县,甚至成为四川成都至青海公路干线的主要桥梁。1966年建起的黄河河源地区第一座钢筋混凝土桥梁——玛多黄河 ,是214国道青康公路控制性工程。此后修建的青海省循化县街子黄河 ,贵(德)湟(中)干线公路贵德黄河 ,靖远公路铁路两用桥、甘肃永靖县焦家川黄河 等,对于改善当地的交通条件,促进边远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从结构形式上,这一时期的桥梁,开始出现了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鱼腹式钢桁梁、无铰双曲拱梁、新型大跨径钢桁架、下承式连续钢桁架等先进技术。特别是1967年4月在黄河上游乌金峡由当地群众集资、“民办公助”修建的甘肃靖远平堡吊桥,采用双链柔式钢索钭拉桁架结构,以其轻巧刚劲、外观秀丽的造型,令人耳目一新。

  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建设复苏,交通突飞猛进。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在大跨度栓焊钢梁向全焊钢梁迈进等先进技术的推进下, 建设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继向世界先进水平攀登。

  这一时期,黄河上先后诞生了吴忠大古铁路黄河大桥、洛阳 、郑州 、济南公路斜拉大桥、东营胜利 、东明 、长东铁路大桥、京九铁路孙口大桥等一批大型桥梁。它们采用不同的结构型式,在大跨径、高强度、轻材质、整体性等方面,全面跨入世界桥梁技术先进行列。其中,位于包(头)至神(木)线交通咽喉的包头黄河铁路大桥和神朔铁路黄河大桥,是两座“西煤东运”专线黄河铁路大桥,也是连接陕蒙与晋陕的重要运输通道。大型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济南黄河 ,主孔跨径220米,当时位居亚洲同类桥梁之首,世界第七位;紧随其后建成通车的东营胜利大桥,是中国第一座正交异性连续钢箱斜拉结构桥,288米的主孔跨径,成为黄河桥梁主跨的扛鼎之作;位于山东东明与河南濮阳之间、连接国道106线的东明黄河 ,全长4142.14米,宽18.5米,是中国第一座长联大跨径刚构——连续组合体系梁桥,其结构形式为我国特大公路桥的建设开拓了广阔的前景。位于京沪铁路干线中段的特大型桥梁——济南曹家圈黄河铁路大桥,1981年6月建成通车后,显著扩大了京沪线的运输效率与通车能力,客运和货运密度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4倍和3.7倍,成为中国客货运输最繁忙的铁路干线。

  万里黄河上一处处横空出世的现代新型桥梁,犹如一座座巨型的丰碑,见证着神州大地阔步前进的足迹。

  飘扬在新世纪的文明纽带

  进入21世纪,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现代化高速公路的异军突起,给黄河桥梁建设注入了青春活力,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用“目不暇接”来形容新时期黄河大桥的建设速度,已经不算过分。从甘肃靖远新田黄河特大桥,到内蒙古磴巴高速公路黄河特大桥,从石中高速吴忠黄河公路特大桥,到银古高速公路辅道黄河大桥,从太澳高速公路洛阳黄河特大桥,到阿深高速公路开封黄河特大桥,从京福高速济南黄河特大桥,到滨博高速滨州黄河 ……一条条规模恢宏、结构轻巧、造型优美的铿锵彩虹,遥相呼应,向世人显示着它们的英姿与神韵。尤其是,2004年10月国道主干线京珠高速郑州黄河特大桥(也称“郑州黄河二桥”)的建成通车,为“母亲河”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这是黄河上第一座钢管拱形桥,不仅桥长、桥宽和单拱跨度,创下黄河 多项之最,而且在桥梁规划设计、制造架设和使用维护等方面,已经广泛运用计算机优化分析系统、自动监测和管理系统,成为知识经济时代黄河桥梁的领军之作。

  这是沿河几个地区有关黄河桥梁的建设图景。

  自古以来,兰州人就对黄河桥梁格外垂青。如今这座城市现有9座黄河桥。根据规划,在2005年到2020年未来15年内,兰州拟再新建桃园、固安、深安、世纪、金安、靖远、雁青等7座跨河大桥。桥梁设计分别采用提篮式连续钢拱桥、中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独塔双索面异型塔斜拉桥、平行三拱肋钢箱系杆拱桥、双塔双索面斜拉桥、分离式连续钢构桥、双塔单/双索面组合桥,突出一桥一景特色。届时,兰州市的黄河大桥多达16座,金城将成为中国的″桥梁博物馆″。

  “隔着黄河对着看,我把妹子渡过岸。”这是古时候宁夏用羊皮筏子渡河载人时流传的歌谣。1980年以前,宁夏黄河段上没有一座跨河大桥。如今沧桑巨变,改革开放以来,这里接连建起了7座黄河 ,平均每66公里就有1座。看到黄河大桥上来往如织的繁忙景象,人们对黄河古渡口和羊皮筏子的记忆,已经恍若隔世。

  地处全国交通运输干线枢纽的郑州,近年的黄河桥之恋尤为浓郁。就在郑州“二桥”刚刚面世不久,位于郑州西区的黄河三桥已准备就绪,即将开工建设。该桥采用整体式双塔双索斜拉式设计,全长6700米,双向6车道,为连接郑州与焦作、山西晋城等城市,开拓了一条快捷通道。同时,连接国道107线的郑州黄河四桥与桥址初选中牟段的五桥也在筹划之中。

  在黄河流经的最后一个省份山东省,目前已经架起了9座风格各异的黄河桥梁。省会济南,继黄河大桥、二桥之后,最近黄河三桥即将动工。大桥设计方案为独塔斜拉桥,主跨380米,超过目前位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一的天津海河独塔斜拉桥(主跨310米)。它的建成后,将打开省城向北发展的空间,使济南黄河两岸交通局面大为改善。

  新中国成立56年来,黄河干流上已经建造了110多座桥梁,整个流域的桥梁更是星罗棋布。作为交流的使者,沟通的象征,它们或锁钥上游峻岭峡谷,或雄峙中游关隘通衢,或盘卧下游大河天堑,不仅牵系着祖国的山河要冲,连接着纵横的交通干线,也连接了黄河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毫无疑问,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快速前进,肩负神圣使命的黄河桥梁,必将以矫健豪迈的步伐、完善的战略发展格局,书写出新的更加灿烂的篇章。

  人们常说,河流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那么,作为承载人类历史的标本,那一座座如丝如虹、飞架南北、横贯东西的桥梁不正是联系人类文明摇篮的纽带吗!

  
上一篇:五十年后的桥梁
下一篇:荆州梅槐桥
Copyright © 2007-2022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