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古桥 > 正文
蒲津渡:黄河上最早的浮桥之谜
2016-01-16 
   

   古代蒲津渡旧貌

   

   蒲津渡保留至今的唐代铁牛、铁人
 

   文、图:广州日报记者卜松竹

    “一望蒲城路,关河气象雄。”——这说的是古蒲州,今天的山西永济一带。这座地当冲要的古城,在唐代被视为六大雄城之一。

   黄河从蒲州古城西门外流淌而过,因着独特的地理形势,形成了蒲津渡口。蒲津渡是黄河著名的古渡口,始建于春秋时期鲁昭公元年(前541年)。《辞海》称:“天下河桥有其三,此有一也。”它是万里黄河上的第一座浮桥。

   虽然黄河河道千年以来在这一带摆来摆去,但幸运的是,我们今天仍然能看到蒲州古城、蒲津渡的不少遗迹。唐代人铸造的那些铁人、铁牛,在比原来抬高了12米的地面上,静静地迎接着来看它们的人。

   唐玄宗的“超级国家工程”

   1989年,唐朝开元年间铸造的铁人和铁牛在永济县博物馆的查访勘探下被发掘出来,1991年和1999年,文物考古专家们经过两次发掘,蒲津渡遗址重现于世。

   古蒲州一带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和,加之永济渠等发达的水利设施,是著名的传统农业经济区。位置正处长安与太原之间,是东西交通的枢纽,蒲津渡自古即为关中通河东之重要通道。山西潞盐、钢铁、煤炭都通过这里运往河西,航运转入渭河逆流而上运往长安、咸阳等地。因为这里可以控制通往长安的漕运,所以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其地位的丧失,要到明清河道淤积难行之后,在历史上繁荣了千年以上。

   “重要的地理位置和稳定的河床条件,使得历代在蒲津数次造桥”,考古专家刘永生指出,“大多供军事之用……最著名的为唐朝开元年间建造的蒲津渡浮桥。”据永济当地文史专家称,蒲津浮桥的建造,在唐代时是一项非常浩大的国家级工程。铸造的浮桥铁锚及铁索链共用铁160余万斤,占当时全国年铁产量的五分之四。这大概算得上唐代的三峡工程了。而铸的四尊铁人,分别代表四个不同民族,可见盛唐包容万方的宏大气象。

   我国著名桥梁专家唐寰澄先生在著作中指出:“这不同于扬军阵、耀帝威的秦兵俑,不同于宣佛法、炫珍宝的释迦舍利,也不同于讲五行、为厌胜的镇水石犀。这是一个具体的工程建设,是中国劳动人民对世界桥梁、冶金、雕塑事业的伟大贡献,是世界桥梁史上的永世无价之宝。”直到宋金时期,蒲津渡仍然是黄河重要渡口之一。金元交战之际,金兵烧毁浮桥,从此完整的、常年通途的蒲津桥在黄河上消失了。

   神秘消失的另一组铁牛铁人

   1989年8月,时任永济县博物馆馆长的樊旺林等人在经过一年多的勘探和走访,终于发现了开元铁牛、铁人、铁山、铁柱等蒲津桥遗物时,它们全部都在水平面以下。通过抽水,铁牛、铁人才得以露头。

   在今天布置整齐、精心规划过的遗址区内,最醒目的标志物就是这批开元铁造。四尊铁牛旁边各有一个铁人,仿佛牧牛一般。两牛一组,前后排列,面朝西。这也是它们当年在桥头排列的模样。铁牛每尊高约1.9米,长约3米,宽约1.3米。即使在千多年之后的今天看来,它们依然很漂亮。牛的前腿蹬地,后腿蹲卧,昂首,瞋目,尾巴上安装有铁轴,是当年系浮桥用的。牛身下面并且设计有铁柱,用来固定在地面上。

   它们和附近的大铁柱、铁山等一道,构成了固定浮桥的稳固组合。真要亲眼所见,才能感受到这是多么四两拨千斤的巧妙设计。

   蒲津渡遗址是我国古代大遗址中极富特色的一处。按照专家的评价,它展现了我国古代桥梁交通、黄河治理、冶金铸造等方面的综合成就,为历史地理、水文地质、黄河变迁、环境考古等方面提供了珍贵资料。这话听起来很八股,但确实说得实在。在早已不复旧貌的古城下、河道边,不太能想象得出当年黄河奔腾而过桥下的那种壮观景象,能感受到的只是时光如梭,沧海桑田。
  蒲津渡遗址是我国古代大遗址中极富特色的一处。按照专家的评价,它展现了我国古代桥梁交通、黄河治理、冶金铸造等方面的综合成就,为历史地理、水文地质、黄河变迁、环境考古等方面提供了珍贵资料。这话听起来很八股,但确实说得实在。在早已不复旧貌的古城下、河道边,不太能想象得出当年黄河奔腾而过桥下的那种壮观景象,能感受到的只是时光如梭,沧海桑田。
   也正是有了这东岸的铁造,让我们不禁想到,河对面无论如何是应该有对称的一组组合的。但多年来的勘察仍是一无发现。也许它们早在黄河河道不断的摇摆中消失在水底,也有可能,他们就待在原来位置的地下,等待合适露面的时机。

   
 

Copyright © 2007-2022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