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路桥精英> 正文
高铁供电段“科技大咖”:孙德英
2016-05-31 
原标题:[中国工匠]高铁供电段“科技大咖”:孙德英

——千龙网“中国工匠”系列报道之九

[编者按]201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一时间引发社会热议。

“工匠精神”是一种坚韧不拔、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如今,中国的发展已开始转型升级,从“中国制造”升至“中国创造”,因此我们的时代需要“工匠精神”。为此,千龙网从2016年4月起发掘寻找“中国工匠”,推出行业精英的系列报道。他们文化不同,年龄有别,但都拥有一个共同的闪光点——热爱本职、敬业奉献。他们之所以能够匠心筑梦,凭的是传承和钻研,靠的是专注与磨砺。

导读:中国高铁是中国的一张名片。快,且安全,是中国高铁对全世界的贡献和承诺。铁路供电系统是关系到高铁安全运行的至关重要的一环。20多年来,铁路供电段的工作者孙德英通过持续进行科技创新,有效改进铁路供电相关技术,保障了高铁的安全运营,被誉为高铁供电段的“科技大咖”。

1990年,当时的孙德英还只是一名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钻研电学是他最大的爱好,也是这个爱好的促使,让孙德英在面临工作机会时,毫不犹豫的选择了铁路电工的职业。

进入铁路系统,孙德英一干就是26年。

26年间,孙德英在自己心爱的岗位上不断钻研,对于电学行业的热爱激发着他在工作中不断发挥创新力。从铁路“创新比武大赛”中的第一名,到“孙德英创新工作室”的成立,他在工作中的钻研之路越走越宽。如今,近百项的科技创新工具都出自孙德英和他的铁路创新工作团队。

孙德英创新工作室

2014年6月,天津被笼罩在一片暑热当中,午后不绝于耳的知了声吵得人有些烦躁。而在天津供电段的创新工作室里,“烦躁”的人们的争吵声却早已盖过窗外知了的叫声,他们热情而激烈的讨论着一款名叫“数字高压验电器”的新科技,从一个小想法的萌生到产品初具雏形,这个过程经历了将近一年。

“数字高压验电器”是为了使供电职工更快,更方便的进行作业设计的一款产品。平时供电职工上线路,要用验电器确认停电才能作业。但传统验电器只能定性测量有没有电,不能定量测量电压值。为保障人身安全,在高铁接触网上作业必须断电才能进行。而在铁路的道岔口或是站场上时,天上“密布”的接触网,有电与无电的线路之间会产生感应电压,导致验电器上会一直显示有电状态。

孙德英在铁路段上,使用高速铁路接触网综合巡视检测装置进行接触网的导高测量。千龙网记者徐硕摄

“有的时候上线一测有电,那一堆人就只能干等着,好不容易申请到的作业时间就这么没有了。”孙德英略显无奈。原来,供电职工的作业时间一般从凌晨开始,在所有铁路结束运营后,才会有一到两个小时的时间可以上线进行测量工作,“如果能将电压值显示出来,那么接触网上的电是感应电还是高压电就一目了然了,大家也不用白白浪费时间了”孙德英说。

创新的想法很简单,可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困难重重。

孙德英在初期查阅相关资料时发现,想要定量测量电压最准确的方法是“接地”,但是接触网不能接地去测量某一点的电压,这让他很为难。为此,每天下午,孙德英和他的小组成员们便在创新工作室里不断研究创新方案,交流设计思想。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头脑风暴”后,孙德英等人发现,如果将人与接触网之间形成的电流回路看作一个电容,再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计算,推导出大致的电位差,就能很好的测量接触网是否带电。

而这也仅仅是探讨出来了一个可行方案而已。

“工具做出来还要进行不断的试验,没有哪一项科研是一次就做出来的。”孙德英告诉记者,他们穿着绝缘的衣服和鞋子,在铁路段上进行反复测量,人工记录不同时间段不同的数值,最后经他们研究出来的数字高压验电器,不仅能显示接触网上是否带电,还能显示具体数值,且误差不超过10%。

反复试验,只为做出高质量产品

为确保行车安全,接触导线的几何尺寸、平整度等各项功能都需要准确测量。如果几何尺寸不准确的话,会导致电阻值过大,接触不良就会产生火球,诱发行车危险。但是测量“之字形”的接触网,要测量接触导线与地面的距离等一系列数据,就要先用测量杆标出相应位置,再用皮尺进行测量。这样的测量方式不仅耗时耗力,而且也不太准确。

要使其在安全范围值之内,又要提高工作质量,2013年底,孙德英等人针对此种现象提出测量“导高”的思路,即接触导线与地面间的距离,并开始进行前期设计,“最开始设计出来的只是个手推车,还需要人工目测找点,但是测量就可以直接交给仪器去测了。”经过半年多的时间,孙德英等人研制出来的第一代激光测量仪,这极大的减少了测量人员的工作量。

2014年,孙德英又对此进行了改装调整,调整后的测量仪不仅可以使用触屏,在屏幕上点击测量,还可以通过wifi进行数据传输。新的激光测量仪也改名叫高速铁路接触网综合巡视检测装置。平时一个数据的测量将近20分钟,现在只需1分钟左右,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极大的减少了工作时间。

孙德英针对某些数据问题与他的团队成员展开激烈的探讨。千龙网记者徐硕摄

科技创新需要激发团队创造力

在孙德英的眼中,创新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的事,自2012年创新工作室成立到现在,参与过创新工作的人已经遍布全段的各个重要岗位。5年前,刚刚接触创新工作的邢坤想要做一款清洗高速铁路接触网上绝缘子的工具,但却不知该如何下手。

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邢坤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孙德英,孙德英知道后,不仅鼓励他积极创新,还让邢坤组建了一个创新队伍,担当项目负责人。“他的想法很新颖,而且实用性很高”孙德英评价道,由于高速铁路接触网的绝缘子清洗难度很大,不仅全靠人工擦洗,作业时间又短,“擦洗”的工作并不能做得尽善尽美。同时,接触网还会因为绝缘子脏污使得绝缘子表面受到损坏,极大危害了列车的运行安全。

“绝缘子轻型水冲洗机”看似简单,仅一个喷水头的设计就经历了三代的变迁,更别提其它方面的改进了。“仅在材料的选择上,从最开始的钢铝制品到塑料制品,再到现在的pvc材料,也是试验了很多次,才确定下来。”孙德英和邢坤就是通过不断尝试,不断创新,才使得冲洗机从一个“傻大笨”的产品逐渐向轻便、高效发展。

“高铁制品非常谨慎,要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才能投入使用。”孙德英说,设计出来的工具要进行不断的试验,试错才能更好的保障行车安全。

创新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

作为一名科技和信息技术工作的负责人,孙德英始终坚持不间断学习铁路供电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新知识。他经常“脑洞”大开,不断的创新,不断思索。

现在摆在他面前的难题,是如何设计一款切割高压电缆内部钢铠的仪器。当埋在地下的高压电缆出现故障时,为了能及时修理,将两段高压电缆更好的连接在一起,就必须剥开电缆外面的黑色绝缘层,把里面金色的钢铠裸露出来,这个过程中,最麻烦的就是钢铠的割锯。

“现在完全是靠老师傅的手艺,一点一点锯,既不能锯断也不能伤到里面的绝缘层,锯完还得能用手撕开,并且保证边缘光滑,没有毛刺。”孙德英说,由于高压电缆内部铠装电缆的厚度不到1毫米,在进行钢铠切割的时候,很容易破坏电缆内部的绝缘层,而被破坏内部绝缘层的高压电缆就像失去了主心骨,完全没有意义。

但创新也不是拍脑门硬上,要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虽然现在已经试过很多种刀头进行试验切割,但并没有很合适的。。。。。。”即便如此,孙德英还是很看好自己的项目,就像他总说的,每一个科技创新的成功,都来源于不断的试错和总结,不要害怕失败!放心大胆的去创新吧!

来源:千龙网

责任编辑:赵雅琪

Copyright © 2007-2022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