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路桥精英> 正文
奇迹!世界最长高原铁路隧道全长32公里堪比天梯!
2016-02-06 
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今天我们到这条路线上一个叫做新关角隧道的地方,去感受高原上不一样的春运。“关角”在藏语里的意思是“登天的梯子”。隧道全长32.690公里,海拔3780米,是世界高海拔第一长的隧道。2014年12月28日正式通车以后,列车穿越关角山的时间由原来2个小时缩短为20分钟。为了确保隧道的安全通行,青藏铁路公司线路工要常年驻守在这冰天雪地、高原缺氧的环境当中,我们来看《经济半小时》记者发回的报道。

守护全长32公里、海拔3780米隧道的天棚车间机工队:高原缺氧、环境恶劣也不下天窗作业线

48岁的于韶杰是天棚线路车间机工队工长,刚从家来到单位,来不及放下行李,就匆匆登上了开往关角隧道的工程车。因为时间不等人,开天窗的时间有限,于韶杰必须抓紧时间带领班组进隧道进行养护作业。

青藏铁路公司天棚线路车间机工队工长于韶杰:今天具体工作,洞子里面主要是这个轨检车和人工晃车,重复晃车在K295+600(青藏线295公里加600米处)这个地方,我们过来看一下。

天窗就是指铁路局为营业线施工和维修作业预留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不安排列车通行。

线路工只能坐工程车进出隧道,除了每天的天窗时间平时都进不来。

于韶杰今天进隧道心情很复杂。前几天老丈人刚刚去世,春运开始了,天窗作业特别紧张,工区人少活多,老人刚刚下葬,于韶杰就接到了单位的电话匆匆赶回了工区。

于韶杰:家里人那肯定不愿意,他们这么大的事情,丈人突然去世了,头七还没赶到,你又往回赶,媳妇为这个事情也很不愿意,当时也说了两句,只是说光有工作,没有家。也没办法,工作就是这种环境,就是这种工作,必须还要去做下去。

工程车开了约20分钟,到达目的地,于韶杰和队友们一起把螺丝机、压机、电子道尺等设备抬下车,开始紧张施工。因为今天施工的地段是关角隧道内的最高点,接近3800米,空气比隧道外还要稀薄,一下车让人明显感到喘不上气儿。

在关角隧道完成天窗作业,队员们还要多加一种设备,氧气瓶。

在高海拔地区,氧含量只有平原地区的40%,通常人会感到胸闷、气喘、头痛、头晕。感觉不舒服的队员会在一边吸氧,休息一下。除此之外,隧道内粉尘很大,由于空气不流通,工程车和螺丝机排出的废气也弥漫在隧道内,难以消散。

每次作业,机工队的队员们必须佩带防毒面具和防护口罩。因为忙于工作,于韶杰干脆就把防毒面具摘下来了。

于韶杰:因为本身就缺氧,你再把防毒面具戴上,呼吸就特别地困难。它这个面具是两层的,它里面一层是防毒的,它这个罩子可以打开,这一层棉纤是防灰尘的,它这个棉纤就是雪白的,但我们这里面最多一个星期就得换,因为灰尘特别大。像我这个才第四天,一般到七天的话,灰尘一大它整个就是黑灰色的颜色了。

于韶杰告诉我们,天窗时间约有三个小时,刨去进出隧道的约一个小时时间,天窗维护的时间只有两个小时之间,工作任务得完成,中间没有时间休息,因为一直在动,对人的体能消耗很大。

虽然隧道内工作环境恶劣,队员们还是抓紧时间一刻不停地进行作业。

于韶杰:这个洞子里面还是适用这种激光仪器的,它主要对高低方向,测量出来以后,数据是挺准确,就是在150米范围内。它对70米的高低方向,测出来的效果是相当好,所以现在我们一直用这个仪器测它的高低和方向。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十年来,春运青藏铁路累计发送旅客730.6万人次。从2014年到2016年,旅客发送人数每年以45.8%的速度增长。新关角隧道2014年12月28日正式开通运行。于韶杰班组接到的工作任务就是对全长32公里的关角隧道铁轨的方向和水平高低进行精细化的调整。

青藏铁路公司天棚线路车间主任罗人通:因为无缝线路它是整体道床就是高铁的这种标准,它的设计建造的这个标准非常高,完了养护维修的要求非常高。

为了让春运返乡的乘客在列车行驶感觉更舒适、行车更顺畅,于韶杰和工友们要用电子道尺、水平测量仪对轨距、高低进行精确测量之后,用垫板对铁轨进行微调。需要抬高铁轨的地方要增加垫板。

用垫板对铁轨进行微调,需要抬高铁轨的地方要增加垫板。

隧道内光线昏暗,在工作过程中,于韶杰不停来回走动,用手电筒对施工的每个环节进行严格检查。

于韶杰还告诉我们,由于关角隧道很长,隧道内部基本是恒温的,常年保持在10度左右,即使是在大夏天,队员们也得穿着棉衣进行作业。

坐在工程车回程的路上,队员们没有来时的有说有笑,神情明显有些疲惫。在隧道内干久了,队员们经常会头疼。

回到工区,机工队会开一个全员总结会。

青藏铁路公司天棚线路车间机工队安全员老金:东西拿好。洞子里头本身不让留东西,进去多少,出来多少东西。

青藏铁路公司天棚线路车间机工队班长赵俊:和以往一样大家表现都不错,能够高高兴兴地上班,平平安安地下班回来,我就说这么多了。

于韶杰的机工队共有22人,能够上道作业的有16人,刨去轮休的,实际每天出工的约有12人,人手不够,感冒的队员也得带病工作。

刘小宏,机工队队员,27岁,甘肃籍职工,到关角机工段已经两年了。他告诉记者,他已经感冒了好几天,打了几天的点滴。重感冒,再加上高原反应,人会非常难受。

青藏铁路公司天棚线路车间机工队职工刘小宏:前两天重一点,感觉特别难受。

《经济半小时》记者:怎么难受?

刘小宏:就是头晕,反正就是感觉头不是自己的了,身子不是自己的了。

两年前,刘小宏第一次来高原工作,有一次上班的时候突然一头栽在地上,不省人事,那种痛苦的滋味至今还留在他的记忆里。

刘小宏:刚刚从家里上来,晕倒了一次,高原反应还是主要是。感觉就是气接不上,呼吸不上,把窗户打开,猛吸了几口气,感觉还是不行,当时办公室没人,赶紧往房间跑,刚到我自己房间把门刚打开,扶手刚打开,我就不知道了,就翻(倒)了。

当时所幸同事赶紧把他扶到床上,猛掐人中才慢慢苏醒过来。刘小宏还告诉记者长期在隧道缺氧环境下工作,同事们经常吃不好睡不好。

在天棚工区,记者发现,每天只开两顿饭。早上9:30和下午4:30。每天出重劳动力的青壮小伙子们也吃得并不多。

于韶杰告诉记者,在工区里吃饭是个大问题,让他很为难。天窗时间正好是饭点儿,以前想把午餐就放在隧道里解决,后来发现隧道灰大,根本吃不了。

于韶杰:因为我们这个天窗(时间)一般给的都是十一点半(到)十二点半之间,所以说这个时间里头,三顿饭是不可能,只能说是改成两顿饭。本身这边一个高原,可能对人这个胃口有影响。一般大家吃饭早晨,吃两个馍的很少,几乎都是吃一个馍。

1月24日,青藏铁路开启了春运大幕。今年春运,青藏铁路预计发送旅客达到130万人次,日均发送是3.25万人次,同比增长5.8%,春运人数将创下青藏铁路春运的历史新高。而对于驻守在这的线路工来说,比高原缺氧、大风寒冷的恶劣环境更难忍耐的是高原的孤独和寂寞。

与家人聚少离多,用软件拼成家庭合影;添乘测试天天进行,确保线路设备安全

在天棚工区办公室进门最醒目的位置有一个亲情合影寄语栏,上面放满了队员们与家人们的合影。

于韶杰:这张照片是我和我闺女的,平时也很少回家,和家人几乎没有什么合影,这张照片实际上就是我和丫头拼出来的(合影)。

在这个合影栏上,于韶杰的家庭合影非常独特,这是一张女儿和父亲的单独的照用photoshop软件合成的一张合影。

30多年来,于韶杰全心扑在铁路工作上,和家人聚少离多。关角隧道通车后,于韶杰压力更大、工作更忙,一年也很难见到宝贝女儿一面。

记者:没有四口之家的合影?

于韶杰:没有,合影都没有。因为当时我俩都在沿线上上班,小丫头一直就等于说姥姥姥爷带着了。因为种种的工作原因,平时也很少见上面。偶尔见上一面也就那么几天。

这次回家办老丈人的葬礼,于韶杰终于见到了久未团聚的妻子和女儿。

于韶杰:当时走的时候丫头也哭了,说好不容易回一趟,急急忙忙见了一面又走了。走的时候也很难受心里,真是很难受,这种亲情特别难受。

于韶杰的妻子是茶卡公路养路段的职工,夫妻俩常年都忙着各自的工作,2015年全年于韶杰仅见过妻子一面。在内心里于韶杰觉得亏欠妻子太多,趁工作间隙时间赶紧拨通了家里的电话。

于韶杰:喂,媳妇,我们已经吃了,你们做饭着吗,昨天上坟情况咋样?那行吧,你这两天就辛苦一下,这面儿到点了,我要去收拾东西要上班了。

罗人通,青藏铁路天棚线路车间主任,1月20日一大早,他乘坐7581次列车的火车头对关角隧道进行添乘测试。所谓的添乘测试就是铁路段的专业人员对列车安全行车、设备的正常运行等情况进行的检查。罗人通告诉我们,像这样的添乘测试天天都在进行。

罗人通:主要的目的就是一个检查线路的设备状态,看它是不是处于安全状态,看一看隧道两侧的渗水情况,渗水点,复查一下看有没有结冰的现象。另外一个就是感受一下这个线路,它这个有没有设备病害,存不存在晃车。

关角隧道全长32公里,按照这趟普快旅客列车每小时120公里的速度,需要约25分钟走完全程。

罗人通:总体状态非常好,就是有两处舒适度感觉,它车有一点摇摆,这个后期我们通过专业的集中整治来对它进行处理。

今年1月20日,超强寒流来袭,全国多地出现了大范围降雨降雪、强降温天气。根据青海省气象信息中心的统计,受西伯利亚东移南下冷空气影响,1月22至26日期间,青海省共有76个地区日最低气温达到零下30摄氏度以下极端最低气温。而2016年的春运正是在这极端低温的背景下开始的。

气温骤降,机工队每日数次排查冻冰;春节不回家,机工队坚守岗位确保行车安全。

根据这几天的添乘测试,发现在隧道口有晃车现象,所以机工队必须赶在春运前修好它。寒冷的冬天,隧道内四面漏风,气温很低,而隧道口正在风口上,更是寒冷,一股风刮来,再厚的衣服也会瞬间被吹透。

刚刚开始工作,队员们发现螺丝机不能正常工作了。

于韶杰:洞口作业很冷,因为虽然说是在洞口也不见阳光的,在阴处干活的话应该说很冷很冷的,刚才机子抬下来一直都没发着,发着了以后它底下的轮子又不转,预热了好半天才开始转的。

24岁的赵俊是机工队班长,几天来都是带病上班。实在撑不住了,就赶紧跑到隧道旁吸氧,大口吸几口再继续工作。

轨道“病害”是轨道方向高低有问题的地方,有安全风险,需要整治。

赵俊告诉我们,今天的工作量比较大,100多米的路段有7个轨道“病害”需要整治。他和其他队员一样忙得一刻不歇。原来隧道内是整体道床,隧道外是有砟道床,隧道口的衔接处恰恰是轨道“病害”最高发的地段。也是风最大气温最低的地方。

整体道床和无砟道床的一个连接部分是薄弱环节,过一段时间就要复查

气温骤降,隧道口寒风刺骨,而偏偏在这个时候,安全防护员杜师傅又发现了新的情况。

于韶杰:跟他们现场的人说一下,抓紧时间把这些冰处理掉。你要是说像这种冰要是不处理的话,因为流量比较小吧,它要是冻起来以后你要不处理,水流太急冻起来,一旦要是说把这个口冻死了水就漫到线路上来了。水漫到线路上来就要影响行车了。

为了赶紧处理冻冰,班长赵俊拿着除冰杆儿,直接跳进排水洞口进行除冰作业。

于韶杰告诉我们,为了及时排查冻冰现象,保证列车安全运行,每天机工队都会派专职人员检查隧道排水口的结冰情况,一天两次,如果气温下降还会增加巡查次数。

气温骤降,几个小时之内,排水口就会结冰,积水就会很快漫到线路上来,迅速冻住道床。

于韶杰说,排水口冻冰特别可怕,气温骤降,几个小时之内,排水口就会结冰。一旦封住排水口,积水就会很快漫到线路上来,迅速冻住道床。2015年1月,关角隧道刚开通不到一个月,这个排水口就发生了冻冰。工区的全体职工在这里紧急抢险,奋战了三天两夜。

自从那次抢险之后,一入冬机工队就派专职人员每天数次排查冻冰,从不间断。

罗人通:就是通过我们循序渐进,不间断地这种去检查、发现、整治,保证行车安全。

两个多小时的养护工作结束,大伙儿都快冻僵了。一跳上工程车,机工队队员们马上围住了炉子烤火。

工区所在的天棚火车站正位于在关角山的脚下,一望无际的枯黄草原是队员们日复一日看到的风景,只有每年的夏季7、8月份,草原由黄转绿,一片生机盎然。因为喜欢绿色,队员们都在自己宿舍的一角留住了夏天的色彩。

几乎每个职工的房间里都会有绿色的花,调节心情。

只要春运开始了,就预示着春节快到了。于韶杰不知道今年大年三十能否回家和妻子儿女团聚。按照公司的要求,工区里有一半人得留在工区里值班。

青藏铁路公司德令哈工务段副段长史源:我们为了保障春运线路畅通无阻,春节大家伙儿能平平安安过好春节,我们这个气候条件再恶劣,职工还得要出来,从事这项工作,保证设备良好,设备安全。

机工队里大部分队员都是25、26岁的年轻小伙子,两个多月才能下高原回一趟家。有的人来回路上都要四五天的时间。因为长期回不去家,侯炳的女朋友和他分手了。

李维奇,27岁,甘肃会宁籍职工,来到关角山铁路段工作已经两年多时间,今年春节他也不能回家。

青藏铁路公司天棚线路车间机工队职工李维奇:这个地方环境特别恶劣,一年四季到夏天的时候是高温,紫外线特别强,我们铁路站的人都晒得特别黑。

李维奇:冬天的时候也特别冷,有的时候下雪都特别厚。把火车道都淹没了,我们就晚上的时候凌晨一两点的时候就出去开始扫雪。

尽管工作艰苦,生活单调,李维奇受到老关角人开凿关角隧道精神的鼓励,还是选择扎根在这个高原。

尽管工作艰苦,生活单调,李维奇告诉我们受到老关角人开凿关角隧道精神的鼓励,他从小就向往高原的生活,还是选择扎根在这个高原。

李维奇:铁路对我来说我感觉是一个很光荣的事业,能为国家出一份力知足了。

半小时观察:守望关角

今年春运,青藏铁路预计发送旅客130万人,日均发送3.25万人,同比增长5.8%,这三个数据创下了青藏铁路春运历史新高。从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运营开始,10年间青藏铁路春运发送旅客人数呈大幅递增状态,从2014年到2016年,旅客发送人数每年以45.8%的速度增长,极大地带动了雪域高原经济社会的发展。在这一连串增长的数字背后,是无数青藏铁路人坚守岗位、默默奉献。当您坐在列车行驶在美丽的雪域高原,无论您是高高兴兴回家过年,还是去美丽的布达拉宫旅游,如果看见列车旁边还有辛勤工作的铁路工人,记得和他们挥挥手,送上一份真诚的祝福。

Copyright © 2007-2022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