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天堑变通途的伏龙桥
2015-04-10 
金沙江上静卧着一座现代化大桥,造型采用钢筋水泥拱桥,桥洞优美的弧形曲线看上去像一道雨后彩虹,连接了江水两岸,使自然形成的天堑变成了人工搭建的坦途。

离拱桥百十米江水奔流而来的江面上,还悬挂着的一座传统风格的桥吸引住了我的目光,便沿着江岸信步而至。

桥头边有一间颓败的土房,想必以前是看桥人的住房,已感觉不到有人居住的气息了。桥正面立着两个用砖砌的上粗下细的桥墩,有点像羌族碉楼,通过胳膊粗铁索和对岸相同的桥墩连接,将整座大桥横吊在江面上。沿金沙江两岸上下百余里内再无任何桥梁,这里可以说是滇藏公路跨越金沙江的重要节点,而滇藏公路则是始于唐代“茶马古道”的世代延续。

香格里拉县和德钦县境内的金沙江两岸属于藏族聚居区,清代称为“古宗人”。清余庆远《维西见闻录》记载:“垦山地种青稞麦禾,炒为面,畜牛羊取酥,嗜茶。”青稞为大麦的变种,适应高寒山区种植,是藏族最主要的农作物。而茶更是藏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藏族繁衍生息在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地带,空气稀雹寒冷干燥,水果蔬菜缺乏,主食以肉、乳、糌粑为主,既要靠茶叶补充人体所需维生素,又要靠茶叶帮助肠胃消化肉乳之腻、青稞之热。古谚语曾用“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这样的句子来阐述茶的重要性。

藏区对茶的需求大,虽不产茶,但产内地所需的骡马。于是,互补性很强的茶马交易就应运而生,以此为营生的马帮人在没有路的崇山峻岭中,一步一个脚印,硬是踏出了一条茶马古道。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公路的开通,悠扬的马铃声才不在山谷中回响。

大桥建成落款的日子为1959年7月10日,比1976年全线通车的214 国道早了近二十年,突显出大桥的重要作用。据说,当年红二方面军从这里渡过金沙江北上抗日,为了表示纪念,建成通车的大桥被命名为“贺龙桥”。在桥墩顶部长方形边框里贴着三个已褪色的大字“伏龙桥”,其中的“伏”字和另外两个字有明显差异,应当是后贴上去的。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不可能既叫贺龙桥又叫含有降伏之意的伏龙桥。我觉得肯定还有我们不了解的隐情。

大桥已经废弃不用,木板铺就的桥面早已化作木屑随风飘散,光秃秃只剩下锈色斑驳的钢架。对比新旧两桥不由得会产生一种“沉舟侧畔千帆过”的思绪,人工的东西无论多么坚牢都是短暂的,“不废江河万古流”,只有自然的,才是永恒的。尽管钢架铁索还透视着一股狷介不羁的铮骨傲气,但毕竟已到了英雄暮年,只能在似乎已停滞了的时空里,默默地证明着昔日的辉煌。


Copyright © 2007-2022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