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 赵喜安
2002年11月22日,《中央电视台》“科技博览”专栏“中国科技巡礼”系列节目,采访报道了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课题“GPS、航测遥感和CAD集成技术开发”首席专家赵喜安的先进事迹。
2004年2月19日,北京春寒料峭,一年一度的代表全国科技最高水平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颁奖典礼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历经四载的潜心开发,国家“九五”攻关课题登上了神圣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奖坛并荣膺二等奖,这也是由交通部推荐的项目中唯一获奖项目。
2005年2月,《中国公路》杂志刊发了长篇人物通讯《赵喜安:为公路测设插上科技的翅膀》。
2005年10月,赵喜安继入选交通部“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后,又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
2006年,赵喜安以全新视角审视国际公路交通科技领域的发展态势,在国内率先提出并建立了“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数字化公路勘察设计新体系”。
……
赵喜安这个不为普通民众所知的交通科技专家,完全走进了人们的心中,此时距他步入交通部第二公路勘察设计院电算站从事交通科技研发工作已24年光阴了。科技研发是一件需要甘于奉献、耐得住寂寞的事业,科技研发里面的苦与乐、幸福与艰辛、欢笑与泪水,惟有沉浸在20余年的科研攻关中的赵喜安才能深深体味。
为公路测设插上科技的翅膀
20世纪80年代初的大学生背负了太多的历史重托,此时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正吹拂着大江南北,人们正以一种无限期冀的目光注视着这些刚刚走出校园的莘莘学子。1983年,年仅22岁、刚从上海同济大学毕业的赵喜安,来到了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
刚走上岗位,赵喜安就随测设队南下广东,参加105国道的现场勘察设计,这是他走出校门第一次真正接触工程勘察设计,异常兴奋,可是一到工地,困难就来了,路线经过地段山峦起伏,沟壑纵横,路线布设惯用的“导线控制法”难以奏效,测设工作进展缓慢,更不用说优化设计了。面对这难以逾越的复杂地形地貌,赵喜安十分焦急。白天,他随其他测设队员一起在崇山峻岭间往返跋涉,夜晚则窝在蒸笼般的蚊帐里编制计算机程序,在工程现场开发出了“N次虚交线形定位”程序,首次实现了多个弯道相接的全曲线设计,解决了山岭复杂地形难以布线的难题,使测设质量和效率大大提高。一年后,由他研发的“线形测设数表、全曲线设计、线形透视图绘制、N次虚交线形定位及视距切除计算”等5个计算机程序的源码全部公开并被编入《计算机程序汇编》一书,在行业里广泛应用并受到好评。
1987年,赵喜安主持承担了“公路全景透视图和复合透视图成图系统”的课题研究。为解决公路设计中这一关键技术,他自学了计算机图形学、航空摄影学等多门学科,经过两年的艰苦探索,一种全新的“峰值面并集法”的消隐模型终于建立起来,并提出了复合透视图定位参数求解实用新方法,攻克了困扰公路界多年的难题。1990年5月,该课题获得了国家工程建设优秀质量管理小组成果一等奖。
1989年,赵喜安主动请缨,主持承担了“互通式立交计算机优化设计及CAD系统”课题的开发,该课题是高等级公路设计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针对课题的技术关键和难点,他创造性地提出了“线元”模型,建立了全新的“线元设计法”,并以此为核心,成功地研制出互通式立交CAD系统。全新的“线元设计法”,迅速淘汰了已沿用几十年的线形设计方法,首次实现了互通式立交的快速优化设计。该系统广泛应用于广深高速公路、京珠高速公路和广惠高速公路等许多大型、特大型立交枢纽和互通工程的设计。实践证明,应用该技术比常规设计方法提高效率十倍以上。公路全景复合透视图成图技术和以“线元设计法”为基础的互通式立交CAD系统,是“公路航测遥感及计算机辅助设计实用技术的研究”项目的核心技术,该成果荣获了“1994年度交通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和“199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追赶时代的脚步
公路勘察设计行业是技术密集型行业。面临当今世界公路交通科技迅猛发展的态势,只有大力促进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才能抢占制高点,赢得主动权,才能紧紧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
赵喜安的眼睛,总是紧盯着国际公路交通科技领域的最前沿。20多年来,他一次又一次选择了难度大、挑战性强的课题:线元设计法、公路全景复合透视图、GPS、航测遥感和公路CAD集成、数字化公路……
1996年,机遇和挑战再次选择了他。
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课题“GPS、航测遥感和CAD集成技术开发”,专业跨度大、学科门类多、技术非常复杂。赵喜安被任命为该课题首席专家,负责课题总体设计、开发研究和成果的推广应用。该课题重点研究解决公路建设中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数字航空摄影测量(DPS)、卫星遥感地质(RS)解译和公路CAD等与公路测设密切相关的几项实用技术中的关键问题,并将这几项相对独立的技术融合成直接应用于公路勘察设计的集成系统,实现从测量、设计到最终成果的自动化和现代化。
赵喜安深知这项技术对我国公路建设意义重大,同时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历经四年半的时间,他带领的近40人课题组通过艰苦的努力,全面完成了该课题的攻关。2000年7月,交通部组织了包括多名院士在内的专家鉴定委员会,对课题进行了鉴定、验收。专家们一致认为“课题研究在国内尚属首次。具有突出的先进性、实用性和开放性。课题研究成果总体上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课题成果被评为“2002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技奖一等奖”和“200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001年到2003年,赵喜安负责组织实施交通部西部科技项目“GPS、航测遥感及CAD集成技术主要成果推广应用”。该成果已成功推广到许多部省级公路(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全国许多省(市)均有工程项目应用该项集成技术,如京珠国道主干线、湖北沪蓉西高速公路、湖北鄂黄长江
、武汉晴川桥、苏嘉杭高速公路、湖南雪峰山隧道、西藏墨脱公路、沪宁高速公路扩建工程等许多个重点工程项目。实践证明,这项重大成果的应用正在改变着我国传统的勘察设计作业方法和模式,使公路勘察设计作业体系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工程设计质量得以大幅度提升。
现在,赵喜安又审时度势,在国内率先提出“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数字化公路勘察设计新体系”。依托于西藏墨脱公路的交通部西部科技项目——“IKONOS卫星影像在西藏墨脱公路勘察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被评价为“总体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该项成果的研发成功,为在地质灾害、地形险峻、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进行公路勘察设计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途径。
对家庭欠下许多情和爱
对赵喜安来说,荣誉只代表着过去,这些都难以在他心里泛起一点涟漪,而那纠缠在苦思冥想中、他人难以体会的艰辛和焦灼却是刻骨铭心的。在那些科研攻关的日子里,他几乎每天傍晚都要到单位附近一个僻静的铁路编组站上漫步、思索;特别是深陷在创建“峰值面并集法”、“线元设计法”的那些岁月里,他整个人仿佛生活在一个复杂而抽象的世界里,难以自拔,然而又必须走出来。那时的他,甚至没有精力去感受其中的苦楚,因为“课题”成了他生命的全部。
宵衣旰食,二十四度春秋。一遇到科研难题,就超负荷地运转,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家在他的眼中,似乎就是一个“旅馆”——一个常年征战、疲惫不堪时的“加油站”。面对独自撑起家庭的妻子和很少见到爸爸的孩子,他内心充满了愧疚;而他的妻子也早已习惯了这一切,总是以一种默默奉献的方式支撑着他的事业。
赵喜安讲述情感历程时,“对不起”可能是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了,“对不起妻子”、“对不起儿子”。但作为一个优秀的交通科技专家,他对得起祖国公路交通事业,对得起中国大陆第一座海底隧道,对得起中国第一条数字化高速公路,也对得起正在走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西藏墨脱的那些门巴族珞巴族的同胞们。
新的征程
2002年7月,赵喜安走马上任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并兼任副院长。
2006年7月,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完成公司制改造,赵喜安出任公司总经理、副董事长、党委副书记。
职位变了,舞台大了,可赵喜安对公路交通科技事业的那份挚爱没变,对加快改革发展、振兴国企雄风的那份信念和执着没变。上任伊始,他就着手成立了现代空间信息与数字交通技术、道路桥梁病害诊断与防治技术、路基与岩土工程技术、软件与标准化技术等四个研究所,同时,制订系统、全面的科技发展战略,建立企业自主创新体系,注重在核心技术上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他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要大力促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努力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地发展。要通过科技创新,为祖国公路建设事业培养一大批复合型人才;要通过科技创新,做全国公路勘察设计技术潮流的引领者!”这是一个优秀的交通科技专家的心声,也是历史赋予他们这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庄严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