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藤学教授
对伊藤先生的采访约在晚上。于是,伊藤先生甫一结束在重庆交通大学的讲演,便不顾疲惫,同翻译如约而来。
谈及中日两国建桥的差异,伊藤先生娓娓道来,谦和、从容,但却语重心长。他说,中国正处于桥梁建设的高峰期,而这一过程,正是日本几十年前所经历过的。但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桥梁建设的规模更令世人瞩目。但在较短时期内展开如此大规模的建设,桥梁施工的质量尤应引起人们的格外重视。他谈到,这些年来,他经常造访中国,参观了长江上的一些大桥,许多的大桥处于很好的运营状态中;但另外一些大桥,才运营十二三年,便出现了种种问题。
在日本的桥梁建设高峰期,也曾出现过与今天中国的桥梁建设类似的问题,如混凝土桥梁的裂缝,钢桥的设计缺陷而导致的疲劳问题等。但由于日本在桥梁建设中较为重视质量控制和运营管理,施工期也能得到保证;因而总体来说,未出现大的问题。
近年来,桥梁新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相较于当年之日本,桥梁科技界涌现出许多新的概念与想法,固然值得称道;但一些新理论还未经实践检验,实际应用时便增大了出现问题的概率。这也正是他所担心的。
谈及今天的中国,正在大规模地建造海湾大桥。伊藤学先生说,在建造海湾大桥的时候,要注重抗风性能的研究。在平地、在高山,或是海面上,风对建筑物的影响千差万别。因此,我们在修建跨海大桥时,如果确定有抗风方面的需要,从形式上,可选择一些抗风性比较好的桥型设计;并在结构上增加一些抗风的设施,如阻尼器等。做结构研究,不能够单纯凭理论来计算,还必须借助经验来判断。做桥梁抗风设计时,还应请了解当地实地风状态的专家,给出切实的建议。
关于桥梁的景观美学,伊藤先生笑谈,桥梁是实用为主,应该主要把钱花在工程结构上;但一座桥往往需要使用上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如果把它修得十分难看,对看着它的人,也实在是很不公平的。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重视景观不一定要在景观上多花钱。如果是出色的设计师,在保证桥的实用性和安全性的同时,可以做到不多花钱,就将桥设计得更加美观;而不是在桥上多做些附属物,以提高其美观性。伊藤先生认为,中国的南京长江大桥与南京长江二桥、三桥就是很好地将结构与景观完美结合的例子。
整个采访过程中,伊藤学先生一直非常耐心而诚恳,在谈及现有青年工程师的困惑和迷茫时,他在纸上写下:“努力最重要”,来勉励年轻的
网和它的读者。
他说,人们的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实践中,通过对新事物、老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最终才能达到质的变化。“纸上得来终觉浅”,年轻的工程师们,一定要深入现场,了解实际,并多听取有经验的前辈们的意见和建议,才能加深对事物的理解。
他说,今天他去重庆交通大学讲演,亲身感受到中国年轻一代桥梁学生的热情和求知欲,深为感动。相信
的未来十分值得期待。
采访末了,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一字一句认真地对我们说:“积极、正面、专业,这是从事任何行业所应有的态度。大家一定要怀着积极的心态,乐观努力地前进!”
伊藤学先生简介:生于1930年,早年留学美国,1959年获工学博士学位,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曾担任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前主席、日本学术会议会员、日本风工程委员会委员长、日本钢结构协会会长、日中科学交流协会理事、日中道路桥梁技术学会会长等职,还担任了日本许多著名世界级大桥建设委员会的委员长或委员。发表论文近二百篇,出版专著二十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