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建设部副部长宋春华在2017中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发言
各位大家好,非常高兴有这么一个机会跟大家做一个交流,勘察设计协会的活动我以前参加得不多,我原来在建筑协会,前一段我们施设理事长参加了建筑协会的活动,我们协会之间应该多走动。
原来是让我从9点50分讲,现在提前了一刻钟,如果能给我那就太感谢了。
大家都知道,我们十九大的胜利召开,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总书记讲,新时代要有新气象,要有新作为,我想我们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必须以十九大为指导,把我们建设事业与国家新的历史方位、新的发展战略、新的发展部署相衔接,积极做出响应,去适应新时代,要有新的发展,要更好地服从、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使命、新目标。
我今天讲六个问题:第一,我们的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必须适应新时代的新目标,和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要求,要坚持规划的改革和创新,促进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
大家知道,在总书记的十九大报告里面讲到,我们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判断和结论,这种主要矛盾的变化既是关系到全局的历史性变化,也必将对国家的各个方面、各行业的工作都提出新的要求,它的发展要有新的取向,因为主要的矛盾变了。
总书记也讲了,发展还是我们的第一要务,在这个基础上更要注重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要大力提升我们的质量和效益,满足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个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
我们的城市建设、城市规划它的成就,这个就不多说了,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里面明确地指出了我们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一个是在规划设计上,我们的潜在性、严肃性、强制性和公开性不够,城市的建筑摊大、求怪,城市文化缺失;我们的建设盲目追求规模扩张,节约、集约程度不够高,就是要往大做,这个比较盲目。
在管理上,我们依法治理的力度不够,违法建设、大拆大建的问题突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环境污染、交通堵塞等等城市病蔓延,大家怨声载道。
要解决这些问题,要补这些短板,我觉得规划和建设有很多工作要做。首先是规划,我觉得必须要克服人治,要树立和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强制性。但是要做到这一点,你的规划必须是科学的,老是说你要有权威,你本身就不科学,哪来的权威?我们是很尴尬的一个局面,我们要与国家的战略目标相契合。
关于城市规划,现在各地都在编城市的总体规划,在调整,省域在做省域的总体规划,全国也正在编制前面的总体规划。这个贬值有两个历史定位和坐标点,那就是2035年和2050年,我们的规划编制要跟这个契合,跟国家大的历史坐标相吻合。这样的话,去搞好我们城市的战略定位、空间布局、要素配置,划定生态红线和开发边界,城市要有边界,不能越来越大;另外要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所以我们规划的任务还是很重的,这里面规划也好、建设也好,我觉得重点把握好这么几点。
第一个就是多规合一,在2014年的时候,四个部委就开展了多规合一的试点;2016年国务院明确要由住建部牵头,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的管理,要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权威性、公开性,促进多规合一。特别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要求,要改革城市规划的管理体制,特别是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它俩首先要衔接,就是城市和土地这一块。特别是中央提出来,首先是这两者合一,就是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多规合一的本质是什么?本质是简政放权,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行政效率。因为现在各行各业都在搞规划,农业部种粮有规划,林业部种树、建设部盖房、交通部修路,各个都有规划,但是这些规划都要落在同一个坐标上,所以弄不好就互相打架、互相扯皮,所以要认识多规合一的本质,还是一个简政放权、提高行政效率。
现在多规合一的试点在很多省市都在展开,比较早的是厦门,比较早地实现了发改、国土和规划三个部门的三规合一,效果比较好,行政效率大大提高,总的审批时限由原来的122个工作日缩短到49个,前期工作总时限压缩了三分之一。
第二个是城市设计,住建部已经在今年的3月份发布了部令,就是《城市设计管理办法》,一共有25条。城市设计不是一个法定的设计阶段,规划法里面它不是一个法定的设计阶段,但是它非常重要,它是介于总体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的阶段,现在从部令的层面,对城市设计提出了一些管理办法。
城市设计的试点目前也在进行,全国已经通过了两批,第一批20个、第二批37个城市试点的名单,一够57个城市,要突出做好城市核心去和中心地区、历史风貌地区、新城区、重要街道等重点地区的城市设计,要编制一批具有因为力、高水平、有视效的城市设计成果。
很多单体看起来还可以,但是放在一起乱七八糟,很多城市千城一面,没有城市设计。所以城市设计不同于总体规划,也不同于单体设计,它是对某一定的地段,一种三维形体和空间环境的一个整体构思的安排。所以落实总体规划的意图,指导建筑设计,协调景观要素,城市设计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是塑造特色风貌、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的一个重要的措施。这样的话,把城市设计做好了,对克服我们现在空间秩序杂乱、风貌特色消失,尺度、形体、色彩失控、传统文化中断、品位的缺失,都会起到积极作用。
所以我们各个城市要研究自己的人文和自然资源的优势,突出自己的特色,确立自己城市的文化主题。上海有上海的文化主题,海派、浪漫;北京有北京的文化主题,杭州有杭州的小家碧玉式的那样一个风格,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主题,就不雷同了。综合调动城市设计的手段,就会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才能改变千城一面的状况,所以城市设计非常重要。
我觉得我们不是说没有城市设计,也有做得比较好的,我认为比较好的比如说上海浦东的小陆家嘴的CBD,我认为就是做得比较好的,左边是浦西,右边是浦东,浦东最精彩的就是小陆家嘴的中央商务区,标志性的建筑这边是上海名著,右边那个是金茂,后来是环球金融,最高的那个632米的建筑是上海中心。
另外天津的文化中心也是一个新的文化区域,也是做得比较好的。这里是一个大剧院,这边是一个市民广场,还有一个青少年活动中心,还有一个购物中心;这边有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这一组是一个完整的城市设计,这里没有奇奇怪怪、扭来扭去、张牙舞爪的,但是它是有城市设计控制的,所以整体比较完整。这是大剧院一侧的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另一侧是青少年活动中心、购物中心。
天津新城也是有城市设计的,地上地下统一考虑,远处的两个就是高他,再远处就是电视塔,整个设计还是有控制的。这是所谓的小蛮腰的电视塔,这是西塔,这是扎哈做的歌剧院,这里是博物馆,我觉得还是不错的。
另外就是郑州的郑东新区,这是经过国际招标,日本的建筑师黑川中标,精彩的部分是在CBD这里,两个环组成一个如意的形状,现在正在做外环的建筑,大家有机会可以去郑东新区看一看。
第三个是城市双修,一个是生态修复,我们要有计划地去修复被破坏了的山、河、湿地、植被、土地以及矿坑,修复它的生态;二是城市修补,重点是老旧城区、住区、老旧建筑以及基础设施的更新改造。经过前一段时期,特别是从旧城改造方面,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探索了一些路径,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一是从单体改造延伸为群体,一片或者一个区,原来都是一个一个的,像北京的798;现在更多的是一群一群的,甚至于一片一片的。
二是从单一的功能过渡到复合功能。原来更多的是创意产业,搞个文化创意之类的;现在是多业态的复合功能,比如说新天地,基本上就是咖啡一条街,现在不是了。上海的宽窄巷子,以前基本上是小吃一条街,现在不是了,旅馆、文创、商业,包括原来的居住形态等等。
三是从单纯的建筑改造利用扩真到综合整治,恢复整个区的功能与活力。四是从只注重地面修补,延伸到地上地下空间的统筹开发,形成一个立体空间。
五是从原来那种被动的维修、保护遗存,提升到怎么去传承和创新,让我们的历史遗存和文化遗产能得以活化,融入到现代人的生活中去。所以对历史遗存、历史街区不能被动地保护,特别是建筑,你不利用它,它就是一具僵尸;把它利用起来,它就活了,而且还能更好地服务于现代。
六是从常规的功能修补、提高颜值,进入到全面贯彻新建筑方针,特别是绿色、低碳,原来大量都是不节能的,现在都是绿色的低碳设计。举一个例子,成都在宽窄巷子之后,又搞了一个片,用地面积是5.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9.1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3.8平方米,已经不是宽窄巷子那么两条街了,开拓了很多公共空间。
中国的老城最缺少的是开放性公共空间,没地方玩,跳广场舞的老大妈和小青年对抗,因为没有公共空间;也包括一些公共艺术,人气很旺。而且地上还有一个架空的步道空间,就是你可以不下地,就在二层,都是连通的。
另外地下空间充分利用,比如说精品酒店就在地下,酒店的大堂、餐饮、健身、游泳池,游泳池上面是天然采光。所以地上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这是旧城改造中一个新的取向,二层基本上都是打通的,地下空间也很丰富,刚才看到有一些酒店。我们看这个,在人行步道上有一个三角形的区域,实际上这是地下的采光,下面就是酒店,还有书店。另外一些历史建筑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包括庙宇,这个是古大圣慈寺。
介绍一个例子,就是刚才讲的矿坑,上海有一个采石的大矿坑,底面积是36800平方米,深88米,周长1000米,东西长280米,南北宽220米,相当于5个足球场,原来是地图上的伤疤。现在经过改造,在这个大坑里搞了一个宾馆,总建筑面积62000多平方米,共有337套客房。就把这个矿坑修复利用了,把一个伤疤变成了一个纹身,从外面看跟一般的宾馆一样,但实际上它是在坑里,所以到了大堂以后不是上楼,而是下楼,客房都在地下。它的左侧和右侧都是客房,左侧是突出来的,右侧是凹进去的,客房和岩体之间是有距离的,岩体经过加固的,上面有一些避难平台。
所以城市修复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我们去做,而且也是很有意思的,所以我们不要老考虑增量,存量性的发展这一块的文章我们并没有做好。
四是关于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综合管廊在欧洲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整个巴黎底下还有一个平面,就是道路投影下来的,就是一个地下管廊的网络,底下都是连通的,而且是一个旅游项目,可以去参观。现在我们要求综合地下管廊,有管廊区的,所有的管道必须进入管廊,不能再新建自己的管线。管廊是有限使用的,是收费的。
海绵城市的要义就是把雨水留下来,减少它的径流,我们可以获得一个非常规的水源,这个水不是常规的,是老天给我们的。
第二就是房地产,房地产管理一定要按照十九大讲的,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个定位,加快建立基本制度和调控长效机制。根据这个总的定位,十九大报告再一次提出来,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要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这是将来房地产管理的一个根本准则,就是这句话。
去年开启了新一轮更严重的房地产调控,调控效果开始显现,但是基本上还是行政手段,狙击了一些热点城市的投资和投机性需求,购房逐步向理性回归。效果还是有的,比如一线城市新建商品房和二手房环比下降了0.2%,四个一线城市;十五个热点城市,有11个新建商品房有下降,4个持平;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涨幅全部回落。
但是怎么能够可持续?还是需要研究的,什么是长效机制?总应急是不行的,所以要建立长效机制。今后还是要按照十九大报告要求的,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按照这个定位以解决群众住有所居为目标,加快建立长效机制,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最近有一些动作,比如说关于租赁,部里有文件,各地也在出台相关政策,现在经过批准可以建租赁房。有些企业为了鼓励它能够做租赁业务,在减低它的风险方面,要推荐证券化,国家鼓励你去发展租赁业务,因为我们的存量已经相当多了,特别是二三线城市、四线城市,原来是挤压库存太多,这个时候还大量新建是有问题的,所以发展租赁无疑是正确的,租购并举。另外保障也好、供给也好,都是多主体、多渠道的。
第三个问题,坚持创新发展,转变建筑业的生产方式,构建现代化建筑体系。我们青砖汉瓦那么多年,建筑业革命也进行了几次,我们的技术水平、材料也经过革新,但是很多作业方式基本上还是传统的。所以我们讲要构建我们新的建筑体系,我们的目标取向是非常明确的,改变过去那些短板,提高劳动生产力,提高品质和质量,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提高产品的完成度,包括它的均好性,提高信息化管理的程度。
这里面关于是预制率和规模化,目前达到预制率,不是规模化,模板重复利用率太小是不会有效率的。只有达到一定的临界点,才能在保证质量和品质的前提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生态效益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我们如果做得好,我们的模板、脚手架、钢材、混凝土、用电、用水、施工用地,包括垃圾的减少,效益都是明显的,问题是要达到一定的规模,要有一定的装配率。
但是装配率也不要盲目去追求,因为我们讲工业化,是对应于手工操作来讲的,我们讲装配是对于现场建房子来讲的,装配率就是要解决现场组装的问题,工业化是改变手工操作在工厂生产的问题。当然装配率是一个更高层次的工业化,但是有些建筑不适合于装配,所以也不要勉强。
我们现代的建筑体系有这么几个主要特征,就是它的结构必须体系化,优化几个大的结构体系,钢筋混凝土、减震墙还是框架;另外就是构件、物品的标准化,不标准是很难生产的,也很难提高装配率的提高;安装、连接工法化,标准、体系模术化,管理要信息化。所以我们首先要把推进建筑装配化作为住房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争取达到30%。
二是要把住宅工业化作为一个重要的措施,提高我们的品质,做到节能减排;三是要结合创新发展战略,研究一些关键问题,特别是优化结构体系,提高工业建造的预制率和整合度;四是结合保障性住房建设,在政府工程中率先推广工业化建设。
第四个问题是绿色发展问题,要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节能水平,我们的城市应该是低碳的城市,去建设我们美丽的中国。所以十九大报告里面论述得比较多,就是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要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建设美丽中国。
要推进绿色发展,重点是推进资源的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要实行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性和生活性的循环连接。在生活方面,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要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
我想对于我们来讲,第一就是要继续提高节能标准,第二是大量地应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第三是大力推广被动房、被动式建筑,另外要提倡户型要适度;同时城市要推进低碳出行。
我们的节能标准,从80年代初,我们进行了这么几个阶段。第一步是节能30%,我们在1986年提出来的;第二步是节能50%,是1995年提出来的;第三步是节能65%,这是2005年提出来的。目前全国的强制性节能指标是65%,少数走的比较快的城市和省现在是75%,像北京、河北、山东等等,已经达到75%。
我们讲的被动房,它应该是达到超低能耗,应该是大于90%,所以被动房又被称之为超低能耗建筑,或者叫做微能耗建筑。下一步被动房之后,还有零能耗建筑,这个一点都不是瞎说,英国的(费丁顿音)出现了零能耗的社区。
再下一步我们的建筑、我们的小区,不但是零能耗,还是负能耗,什么概念?我们是产能的,我们有那么多墙面、那么大的场地,我们的地热、太阳能,都是能产能的,我们还要向社会提供能源。这是我画的中国提高建筑节能的一个路线图,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会有这一天。
被动房现在搞得比较好的是河北,这是秦皇岛的一个“在水一方”的住宅区,这一片全是被动房,中高层,已经投入运行大概三年了,我就在最冷的三九天去看,是不是没有暖气,房间里的温度还能保证20度。夏天没有空调,冬天没有暖气,就靠建筑本身的保温隔热,房间一年四季能够维持在20-26度。
房子窗户是两层真空,中间隔开,外窗的导热性是0.9-1,德国现在能做到0.68%,我们北京75%的节能标准下,要求的窗户导热系数是2,它是0.9-1;我们一般外墙的保温厚度是8公分,它是25公分。所以它就等于把内外热传导给隔绝了,所以里边有一点热乎气不会走掉,气密性又特别好。它有一个设定,比如说现在是PPM是634,如果设定一般是1000个PPM,到1000个PPM以后,新风系统自动打开,新鲜空气进来。新鲜空气还经过过滤PM2.5去掉。所以它不是零能耗,还是要用一点电,这个设备完全国产化,这么一个小小的新风机,装在厨房里就可以了,一点都不神秘,德国人能做的我们也能做。
现在最需要被动房的是穷人,不用装空调,不用交暖气费。北京已经做了三栋楼关于被动房的试点,这个房子就四五十平方米,让低收入者来住被动房,我觉得这是一个方向。
乡村振兴的问题,这次明确提出来乡村振兴战略,十九大报告提出,农业优先、农村优先,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现在我们的村镇建设各个方面都进展得不错,刚才赵总也介绍了一些。
原来我们的建筑师都是在城里,对农村这一块基本上不管,我觉得现在观念要变了,建筑师要关注农村,而且现在有不少设计大院的建筑师辞去了在国有大院的工作,到了农村去,在农村去创业,为农民去研究怎么复兴、更新一些农房、农村,我觉得这跟农村发展战略是一致的。在搞村镇建设的时候,我觉得要特别注重几个“尊重”,千万不能用建城的办法去建设乡村。
第一就是对环境和生态本底的尊重,第二是对传统村落的格局、街路和建筑的尊重,不能搞造城运动;第三个是对本土文化和乡俗民情的尊重,保护好乡土文明,这样才能承载乡愁,才能延续记忆;第四个是要尊重村民的意愿,去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建设美丽乡村是给农民造福祉的,不是给他们增添苦恼。
这是烟台的一个初家村,北京的一位建筑师去做的,基本上保持了原来的风貌,农房、村委会办公室、农家乐、文化中心、小超市、公共厕所,另外也做了一些结构方面的探索,刚结构也用上了;这是一个装配式的农房,搞了一组相当于会所的建筑,可以接待旅游;另外也搞了一些小的廊桥,做得很有意思。另外这个村有直饮水,龙头打开就可以直饮,跟欧洲、美国一样;另外环境得到了修复,总体做得比较好。
第六个问题是走出去的问题,要积极响应“一带一路”的倡议,主动参与国际合作,体现我们一个建筑大国的责任和担当。“一带一路”,我们的前辈们很前苦,踏出了陆上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留下了宝贵的丝路精神。“一带一路”倡议是系总书记2013年提出来的,这是维护开放性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国方案,是深化区域合作的中国主张,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一种责任担当。
现在进展得非常好,已经由理念转化为行动,由愿景变成了现实,由规划转向了实施,由过程转换为成果。我们建筑这一块施工最好,有些总承包也不错,可惜我们的建筑师在这方面还是一个短板。
为什么要走出去?它的体系有六个大的经济廊道,有六路、多国、多港,六路是铁路、公路、航运、航空、管道、信息;多国,60多个国家、44亿人口,非常大的范围;多港,很多合作港口和重要的节点城市。所以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里面,总书记再一次讲,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这五通,打造新的平台,增添共同发展的新动力,这种合作是全方位的。
我们要走出去有三条,我这里重点讲建筑师。第一,我们有能力,改革开放快四十年了,中国的建筑师忙得不得了,我们一年要20亿平方米,哪个国家的建筑师有这么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中国,所以我们是可以的。
第二,我们有责任。中国是一个建筑大国,我们的建筑师注册的已经是5万多人,还有没注册的。我们有这个责任去为这个地区的建设搞好服务,所以应该走出去。
第三,我们有意愿,因为这种走出去是互利共赢的,对人家有好处,对我们自己也有好处,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地走出去。就这三条,可以出去、应该出去、积极地出去。
但是也不是没有问题,第一是信息的不足,我们更多的是关注美国、欧洲的建筑潮流,对这个地区到底有多少项目我们不清楚,信息不足。
第二是标准的壁垒,原来人家有自己的标准,我们也有自己的标准。
第三是体制的约束,人家只搞单体,那不行,你必须搞总承包,所以短板还是有的。
我有这样几个建议,第一是成立“一带一路”建筑师合作联盟,搭建个平台,沟通信息,研究怎么合作,定期召开论坛。
第二个是标准的问题,首先把我们自己的标准完善好、修订好、升级,另外要积极参与标准的制定,提高我们的国际化水平,很重要的一个方式就是通过总承包把中国的标准带出去。
第三是要延伸建筑师的执业链条,包括咨询、后续这一块,建造、监理、监测这一块,相匹配的就是建筑师负责制。
第四是积极推进以工程设计为龙头的总承包,建筑师转变角色,由建筑负责人变成了策划、设计、监造总负责的这么一个角色的转换。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