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古桥 > 正文
锦江之桥承载无数百姓故事
2015-07-10 
    上世纪80年代的九眼桥如今已不复存在。朱建国摄

   上世纪80年代的九眼桥如今已不复存在。朱建国摄

    上世纪50年代的万福桥。

   上世纪50年代的万福桥。

    上世纪40年代的安顺桥。刘孝昌 供图

   上世纪40年代的安顺桥。刘孝昌 供图
 
   九眼桥:“锦江淘银”大码头

   【桥名由来】

   九眼桥,古名宏济桥,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由当时布政使余一龙所建的大拱桥,长4丈宽3丈高3丈,桥下有九洞。在清朝乾隆五十三年由总督李世杰,补修时改名九眼桥。

   成都东一环路上有一座有400多年历史的九眼桥,九个巨大的桥墩稳稳地托住桥身,桥身的弧线如一轮弯月,恰似长虹卧波。这里高楼林立,风光旖旎,一江春水,向南流去,演绎着杜甫笔下“锦江春色来天地”的美丽图画。1988年,九眼桥西侧新建了交叉钢架水泥预制桥,从桥基点算起,长约120米,宽25米,桥北下端辟有汽车通道横贯东西,形成半立式交叉桥,此桥于1992年被拆,我们现在看到的不再是400多年前的古桥了。献忠藏宝白塔寺

   关于九眼桥,老成都人都知道一段顺口溜:“石牛对石鼓,银子万万五,有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据说,张献忠离开成都时,在九眼桥码头上船,临走时把他抢来的金银财宝秘密埋在九眼桥一带的河中,可惜张献忠没能回来就死了,财宝的埋藏也无人知道。张献忠和九眼桥的关系很大,在现在新修的格林威治小区位置,过去有一座白塔寺,当年他退出成都,就是沿河而溃退的,传说他藏宝于此。那时候,他写过一首打油诗:“桥是弯弓塔是箭,箭箭射到金銮殿”张献忠的藏宝传说,吸引着后人去寻宝,上世纪30年代末的冬天,近百工人在九眼桥用锄头在水中掏挖,抽水机日夜不停地抽水,原来是有袍哥和军官入股的挖宝公司在“锦江淘银”,经过一番折腾,最终打捞的是三筐锈迹斑斑的烂铜钱,此闹剧给人留下的是一堆笑话。全城出动过端阳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一个端阳节,成都人全城倾巢出动齐刷刷地往九眼桥奔去,锦江两岸人山人海,万头攒动,锦江上十多条龙船穿梭游弋,彩旗飘动。河岸上,当父亲的把娃娃托上“马马肩”,当儿子的则扶着妈妈的手臂,人人眉开眼笑。

   当时,作为记者的我,从合江亭沿着川大附近的主席台奔去采访,刚靠近桥头,一幕精彩的画面出现在我眼前:龙舟顺江而下,船上的健儿挥动古铜色的钢臂奋力划桨。此时,抢鸭子是比赛的彩头,谁抢到鸭子就算谁的,只见无数“浪里白条”,如海鸥展翅,一争高低。鸭子在下水前,会被人在两侧的翅膀下横割一刀,在上面撒上盐或者酒,再扔到水里,受到刺激的鸭子在水中拼命扑腾,健儿们一个猛子扎进河,那场面真是动人心弦。水路码头连天下

   过去,九眼桥一直是成都最热闹的水码头,码头位置在南岸,也就是白塔寺前面的河滩上。我家长期住东门,记得自己在幼儿时,在这里看见过停泊的大型乌篷船,每天天刚亮,密密麻麻的船只就停泊在这里,船老板竹竿一撑,撑来南路口音一船。当时的成都还不兴烧煤,家户人家都是在土灶里烧木柴做饭,富人买“捆捆柴”,穷人买“把把柴”。因木柴生意火红,形成了双槐树一带专卖棺材板的一条街,那时不兴火葬,人若寿终正寝,家属自然会光顾这里。

   要从水路出成都下重庆,从重庆到上海,从上海出境到国外,都得从这里的水路码头搭木船启程,而从外地水路到成都也得从这里上岸。解放前,陈毅、郭沫若等人当时来往成都,也都是在九眼桥码头上岸下船坐船。

   曾有残渣泛起时

   桥北面的宏济路是昔日的旧自行车市场,卖车的完全是专县的农民,出售车辆基本上是专业偷车户偷来的“贼车”,过去一些宿舍区经常丢车,聪明的失主会在这里找寻失去的车辆,在公安部门的配合下,贼车常物归原主。卖车的也有将旧车改头换面,用喷漆、加工的手段,将旧车、烂车焕然一新。桥西沿河有乡下女以掏耳朵为名,行黄色按摩之实。

   桥南头,曾几何时是办理各种非法证件所在地,一些农村妇女模样的人,神秘而小声地叫喊“办证,办证!”为辨别真伪,我曾有意打听,原来这里能办一切假的证件如身份证、毕业证、结婚证等。桥西岸,从1984年起就是成都首家劳动力市场,各地来蓉打工的农民,当时一天最多有3000多人光临,招工方会自行选择人才,其中墩子工、白案、红案、清洁工、建筑工最受青睐。

   新锐酒吧一条街

   著名的酒吧一条街,在桥头之南的沿河一带,与致民路接壤,老成都叫它太平南街。这里超前的消费、前卫的理念、高档的格局、高昂的价格让年轻人趋之若鹜,生意自然红红火火。这里的兰桂坊、慢摇吧一条街、河边酒吧街、好望角广场,不少店铺装修别具一格,堪称高端大气上档次。这里的音乐劲爆,钢管舞优美,也有唱英文经典老歌的,消费水平很高,有钱的可以喝洋酒轩尼诗,红方兰方礼炮什么的,从几百到一千一瓶不等,穷点的,就喝啤酒二三十一瓶,一百块也能去晃荡一圈。 温志航

   安顺桥:清早开来尿水船

   【桥名由来】

   清华阳县令安洪德清廉爱民,将捕获的强盗室中的无主赃银用在锦江上修建一座桥,上题桥额“长虹桥”。百姓感其恩德,将桥易名为“安顺桥”。

   如今的安顺桥是成都的地标之一,特别是晚上,安顺桥彩灯开放,艳丽非常。而在历史迷雾背后的安顺桥曾经历经风雨,三易其表。

   安顺桥的前身为长虹桥,是1746年(清乾隆十一年)由华阳县令安洪德所修。史料记载,这位华阳县令劝课农桑,清廉爱民,将捕获的强盗室中的无主赃银,全部用来在如今成都东北角锦江上修建了一座桥,并在其上题写桥额“长虹桥”三字。桥建成后,老百姓感其恩德,将桥易名为“安顺桥”。

   老安顺桥,地址也不在今天的合江亭,而是在老南河之上,北接大安街南,南连万年桥街北口。安顺桥北口有大佛寺,明崇祯七年修建,有铁铸大佛像,高一丈,宽五尺多,最初的全兴烧酒作坊,就设在大佛寺旁边。

   老安顺桥,桥长二十丈,宽一丈,桥身是高两层的木桥,上盖房屋,飞檐翘角。上层供有神像,不能通行,下层宽四米,周围用木栏杆封闭,桥身中间有一条两米宽的通道,专供推油、盐、柴、米的鸡公车和担挑子的行走。当时的安顺桥附近,是成都的小市场中心。有卖针线的、测字算命的、看相取痣的、卖膏药的、打火罐的……桥头上有卖凉粉的、卖锅魁的、卖豆花的、卖油煎饼的……老安顺桥也是锦江上一处热闹的码头,粮食,烧柴,木头,烟草,草药等货物就在这里集散。

   安顺桥码头有着最奇特的运送货物:尿水船。这船专为装运城里的粪便运往周边及下游农田。倒尿水是老成都人的一大习俗,且必须在每天清晨完成。尿水船通常在早上六点驶入御河,沿河住户一听到木梆响,纷纷提马桶出门,整个城市还在睡梦中。这些尿水船在完成任务后按时出城,否则就会被守护水门的卫生驱赶。

   1947年,成都爆发特大洪灾,老安顺桥被洪水冲垮。1978年10月在十二北街处新建一座大桥,名为新安顺桥。新安顺桥可通自行车,比老桥宽多了,也结实多了。

   新安顺桥也是赶鸭人的歇脚地。当年的老成都,每到临近中秋,就有赶鸭人赶着蒲鸭儿从南边来。等天色擦黑,赶鸭人拦一片水面,铺开竹围子,将几百只鸭圈养在其中,盖好鸭棚子,垫两铺蓑衣,铺上一张草席,就是赶鸭人简易的家了。用三个石头顶个锅,煮上炊炊稀饭,向熟识的当地人要点当季蔬果,“张哥,地里豇豆长得好,整把来呢。”到农历8月15前,赶鸭人赶着成千上万只鸭子从南路而来,经三个月长到1.2斤重的大鸭子,沿老南门走到安顺桥、东大街、北大街或西门的烧鸭子店,就算画上终点。

   1981年的浩劫,成都洪水漫上九眼桥至四川大学东大门的公路上。现场的人尖叫:“安顺桥垮了!”反应快的人,立马跑到旁边联手拔了一棵小树,趴在岸边上,把树伸到河面,拖落水人上岸。有更多的人被急流冲向救援者鞭长莫及的远方,20多人死亡。

   华西都市报记者袁慧君

   万福桥:要沾喜气就踩桥

   【桥名由来】

   人们如果在春节时走过万福桥,就会在新的一年拥有好运;而青年人都喜欢来桥上作些逗留,沾一些“万福”好运。

   今天我们看到的万福桥当然不是原来的万福桥,老桥早已在1947年的洪水中被冲毁,后来就被现在的水泥桥替代了。

   唐末,成都北门只有城郭没有水濠。西川节度使高骈为防范南诏对成都的军事侵扰,加强北门城防,开挖了一条护城河(府河),将郫江水改道,在现西北桥附近由南折向东去,环绕成都北门,在合江亭与锦江汇聚。高骈这历史性的一笔,从此改变了成都北门没有水道的历史。

   万福桥就处在府河水道转折之处,清同治《成都县志·津梁》记载:“万福桥,县北二里。架木为桥,上履以屋,有亭有坊,长五丈,宽丈余。”因桥头有“万福来朝”的匾额,此桥就得名“万福桥”。

   我爷爷曾经在万福桥住过20多年,他说,当年,万福桥一带水道的河沙特别有名,它含泥量少,颗粒细,用手捧一把,沙子就会从指缝中簌簌地往下落,一点也不粘手。以前锦江宾馆、四川饭店以及春熙路电影院,都要用万福桥的泥沙。据说,岷江从都江堰宝瓶口每年都要携带着大量泥沙,进入成都平原后,逐步开始沉淀。到了万福桥,河底就沉淀了大量的优质细沙。

   我父亲的印象中,“夕照打沙船”是万福桥一道很有意蕴的风景画。夕阳下,落日镕金,工人们将万福桥下的河沙装上船,撑到岸边,再转运到河边开阔地,堆成一座座沙山。每天就会有建筑工地的架架车来拉。拉架架车的装卸工人用铲子将沙装进竹筐堆码整齐,再拉到建筑工地去。通常由一人拉中杠,一人拉飞蛾儿。他们穿着短裤,打着赤膊,脖子上一条汗巾,身上晒成古铜色。

   1966年夏,万福桥开辟为北门第一个天然游泳场。在风雨廊桥的旧址上空,挂着一条跨越府河的巨大横幅“万福桥天然游泳场”,白底红字,十分醒目。父亲说,他曾游遍了从合江亭到猛追湾这一段东门河道,万福桥可以说是最优质的天然游泳场了,河底是软软的细沙,河水清凉。

   在四川一些乡镇上,至今还传承着一种已不多见的“踩桥”民俗,其实,万福桥也曾有过“踩桥”的风俗。家住下河坝的91岁老人朱厚煜说,他十六岁就跟老爸迁居到下河坝,对万福桥的过去如数家珍。他说,从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开始,万福桥每年正月初几,就时兴“踩桥”,这一天从桥上过了,一年就会吉祥平安。“踩桥”这一天,总会有一对新婚夫妇走在前面,后面的人就跟着从桥上走过去。大伙儿都想沾上点福气,吉祥如意、消灾辟邪。

   1947年,“水打万福桥”,把原来的木桥打垮了,那个水很大很猛,大浪冲击中,黄桶粗的原木墩子抛起几丈高。很快,桥垮了,人们就再没有搞过“踩桥”了。 李仕伟

   半边桥:排队去买王胖鸭

   【桥名由来】

   半边桥是一座单孔石拱桥,横跨于金河之上,建于清代,因少城城墙占去半幅桥面,只留下半边桥面可通行。

   半边桥,很容易给人留下这是一座半拉子桥的印象,其实,这原本是一座完整的桥。《成都市志·市政建设志》记载,半边桥是一座单孔石拱桥,横跨于金河之上,建于清代,因少城城墙占去了半幅桥面,只留下半边桥面可以通行,故得其名。这段简陋文字记载,至少说明一个地理概念,清代建起的半边桥,一直是皇城坝和少城交界的一标志性地标。

   小时候听院坝里的老辈子讲起成都的掌故,总会扯到半边桥,比如张二爸解放前拉黄包车,就最爱在半边桥等客,不为其他,就因为这个地方是皇城坝和少城边最热闹的地方,酒肆商铺云集,自然人来人往。张二爸最爱摆的惊险龙门阵,是日本人丢炸弹,“狗日的专门找人多的地方丢。”

   长大些后,我每天上学都要从半边桥路过,对这一带就更加熟悉了,记忆中,半边桥一头是北街,一头是南街,因为贯穿在北面的西御街、祠堂街和南面的陕西街之间,都属于小巷的范畴,也因为沿袭了半边桥传统的食肆商铺聚集的状态,所以一直就像是一条菜市街,卖小菜的卖小吃的卖小百货的小贩们天天不断,那时候还兴赶场,遇到赶场天,就更是热闹得几乎走不动路的样子。其实,有卖麻糖的,卖红油大头菜串串的,或者卖炒花生炒瓜子的,总之有这些香香嘴儿的小贩在摆摊摊,小娃儿些本来就走不动路。

   当时对我这种半截子幺爸来说,正在长身体自然更好吃,加之那时还属于物质匮乏的尾声阶段,所以我能记住的大多和吃有关,比如半边桥与西御街交口处的少城餐厅,就属于好看吃不起的那种豪华馆子,一直向往之,直到许多年后终于吃得起了,却发现味道不咋个了。挨到旁边有一个相当有名的小店面,属于喜欢吃也吃得起的,痣胡子龙眼包子,当然也不是天天吃得起,但可以偶尔打个牙祭。印象最深的,还是人民公园后门正对到的那家清真王胖鸭,在割肉还要凭票的年代,王胖鸭只要排队到面前还有,就可以拿钱买的这种感觉,那是不摆了。最提劲的一次,是老妈拿了5元钱给我,喊我去买只2元的鸭子,结果排队到面前,鸭子没得了,馋肉心切的我,毫不犹豫买了5元一只的鹅回家,被老妈一顿洗骂,那几乎是半个月的菜钱啊。

   大名鼎鼎的成都图书馆当年就坐落在半边桥北街,就在人民公园隔壁子,只需要凭学生证,就可以进去看书看个饱。所以,那几年上学的午休时间,几乎全部都免费泡在了图书馆里,什么三言两拍四大名著,什么大仲马小仲马的,总之囫囵了不少大部头。

   与拆了老桥修了现代化新桥代替的万里桥、万福桥、九眼桥、安顺桥等不同,如今,半边桥已彻底消失,剩下的只是一个半边桥南街的街名,以及几块半边桥南街的门牌,但是,作为成都历史上曾经辉煌过的一座著名的老桥,半边桥的桥梁作用并没有消失,桥—沟通之道,借着回忆半边桥的点点滴滴,我们不就有幸与某些历史片段有了一次难得的沟通么?

   
Copyright © 2007-2022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