涝湖毓秀桥也称宝丰桥,原坐落在杭州萧山新塘街道涝湖村境内的永思堂(也称三房香火)门前,南北向跨前宝河,后因修建金城路穿越涝湖村,规划中正好碰到这一座古桥梁,为了能留住古桥梁,不得不于2003年按原貌整体迁建西湖景区赵公堤。
毓秀桥亮相西湖赵公堤,这端庄秀气的古拱桥,让游人叹为观止,足见旧时涝湖桥文化底蕴深厚。
毓秀桥建于清道光年间,为单孔石拱桥,纵联分节并列法砌筑。桥顶两侧各设置厚重的石栏板,石栏板顶部又有低矮的靠背,这是专门为桥上歇息的人准备的,加上石栏板的高度与原先宝丰河边设置的堤岸石栏相等,一眼望去,桥与周边的设置相一致,富有整体的美感,而桥额中镌刻“毓秀”两字,更加富有乡村桥文化的深厚底蕴。“毓秀”取自成语:钟灵毓秀。钟灵毓秀的含义就是凝聚天地之灵气,从而孕育出优秀之人才,特指山川秀美,人才辈出。
涝湖地处长山南麓,萧绍运河以北,历史上家族科甲兴盛,出过许多名人,可谓钟灵毓秀之地,在1994年还被评上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尤其是村里的陈氏族人,经商有方,从政有道,难能可贵的是富足了以后热心公益事业。
志书记载:“毓秀桥,在涝湖,清道光间陈有尚建。”陈有尚是个大慈善家,这从他儿子的事迹中略见一斑:“陈圻,字子封,号千里,涝湖村人,家素封(无官爵封邑而富比封君的人)。父有尚,字莘圃,有儒行,见义勇为。道光丁未,尝捐巨资筑东河堤廿余里,矼梁(指石桥梁)毕达,人无病涉(苦于涉水渡川)”。而陈有尚的儿子陈圻的公益事业做得更大更强:“圻幼诵习过人,既长从王宗炎游,与汤文端(指汤金钊)同学……道光之季,江水决闻家堰,大府(泛指上级官府)檄官绅议修筑,众以工艰费巨,相顾逡巡(有所顾虑而徘徊或不敢前进)莫能决。圻独毅然任其事……圻立义庄,建黉舍(校舍),修道路,施医药,赈贫乏,养老弱,凡有裨(益处)于乡里者,靡不为(没有不为的)”。陈有尚父子俩热心公益的事迹,被载入《萧山县志稿》(民国二十四年本)。
涝湖陈氏旧时是萧山的名门望族,村里的经济实力强盛,这从村里众多的桥梁可以得出。涝湖旧有拱、梁桥近10座,其中有太平桥、永福桥、壬午桥、上元桥、吉庆桥、会元桥、万济桥等等,这些古桥在旧县志都有记载。我们从这一座座俊秀典雅、技艺双臻、形态各异的古桥可以看出,当时涝湖经济发达,水上交通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