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路桥精英 > 正文
吴春耕:格桑花畔把路修
2015-09-16 
        小路小富、大路大富、高速路快富,交通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极为重要,西藏更是如此。交通援藏20年的历史,是一首无数交通干部职工用忠诚和热血谱写的奉献之歌,是一部全国交通援藏干部用青春和汗水绘就的壮美篇章,是一段“全国交通帮西藏、西藏交通奔小康”的光辉历程,是西藏交通运输事业快速发展的有力支撑。

        吴春耕,便是这20年变化最深切的见证者和亲历者,1995年,大学毕业的他作为中央国家机关干部接受锻炼到西藏交通厅工作三年。时隔18年,他又作为第七批援藏干部再上西藏,为西藏的交通和未来再献青春。

        爱心传递建西藏

        新中国成立以来,西藏的交通牵动着历届国家领导人的心,他们都对西藏的交通高度重视并做出重要批示。去年8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弘扬“两路”精神、助推西藏发展,努力打造民族团结路、西藏文明进步路、西藏各族同胞共同富裕路。

        “我们感觉到西藏交通发展的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西藏交通厅副厅长、交通运输部第七批援藏干部吴春耕说,“你看现在内地很多地方的高速路都修到家门口去了,而我们西藏这边刚刚才完成高速公路零的突破,这些年来尽管西藏交通从纵向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从横向看与内地省区的差距仍然很大,西藏交通始终是全国交通的一块短板,也是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作为主管交通的地方官员,吴春耕将西藏交通事业的发展深深地刻在了脑海里:“八五”期间国家投入西藏的交通建设资金14.7亿元;“九五”期间38亿;“十五”期间130.1亿,到了“十二五”番了31倍,达到461亿元……一系列数字背后,是几代交通人以及全国人民对西藏交通的支持与付出。

        “对于西藏,我个人始终有一种情结、一种情怀、一种责任。”吴春耕第一次到西藏是20年前的事了,当时从北京到拉萨需要先飞到成都,然后在成都等待进藏的航班,最多时需要等上一周。

        那是1995年8月,刚刚大学毕业的吴春耕放弃了进修研究生的机会,怀着满腔热情,随第一批援藏干部进藏,成为西藏自治区交通厅一名普通的机关工作人员。“那个时候西藏的公路大部分都是砂石路,很多地方还没有路。出差有‘三怕’,一怕出交通事故,二怕爆胎。三怕扬尘。而且一出去可以说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第一次进藏,吴春耕用了两年时间,跑了西藏74个县中的49个县,累计行程近5万公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当时的路差到什么程度呢,1997年冬天去阿里,很长的无人区基本上没有路,走了几天还是一样的地貌,好像在原地爬行一样;过马攸山的时候,在车上稍睡了一觉,醒来时发现车右前胎已经悬空,下面是几百米高的悬崖。开车涉水过河时,车到河中间抛锚了,车窗外的水波就在眼睛边上流荡,很惊险的。”吴春耕说罢,哈哈大笑。

        看到西藏与内地交通事业发展的巨大落差,意气风发的吴春耕下定决心要为这片土地的交通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第一次在藏工作的三年里,他跟着当时的厅领导,特别是时任副厅长、交通部援藏干部冯正霖同志一起,搞创新、推进工程管理改革,在西藏全面引入实施公路建设项目合同管理制度,制定了西藏公路施工承包合同、施工监理合同、公路工程勘察设计合同三个标准合同范本,并在两年半内组织签署了24个相关合同,实现西藏公路建设项目管理的历史创新和规范化管理。同时还在西藏成立了工程技术专家咨询组,积极协调行业专业技术力量,通过组织课题研究,攻克了高原多年冻土筑路技术、桥头跳车等系列技术难关,为西藏公路建设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矗

        转眼近20年过去,当年的大学毕业生吴春耕已经成为交通运输部公路局的副巡视员,他再次选择了青藏高原,作为第七批援藏干部进藏工作,任自治区交通厅副厅长。“从中央1995年开始实施对口援藏制度以来,三年一批,援藏干部定期进藏支持西藏发展,这个接力棒一直在传递,爱心也一直在传递。所以西藏发展这么快,跟中央的关怀、全国的对口支援有直接的关系。今年距我第一次来正好20年,我觉得我们每批进来的援藏干部都非常优秀,都有很强的责任感。来了以后大家都很快就转变角色,进入工作状态,在各自的单位出谋划策,勇挑重任,敢作敢为,都做出了自己积极的贡献。”吴春耕说。

        制订好十三五规划

        近20年,西藏公路总里程从2.2万公里增加到7.1万公里;建成了拉萨至贡嘎机场高等级公路,实现了西藏高等级公路零的突破;墨脱公路通车,结束了全国最后一个县不通公路的历史;国道219线全线黑色化贯通,结束了西藏地级行政区不通油路的历史……

        “对于我们交通系统来讲,可能肩负的使命更加艰巨一些,西藏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内地存在天然屏障,加之区交通不好,跟内地的交流、交往相对不方便。”吴春耕说,“西藏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中央,也是全国唯一一个公路建设由中央全额投资的省份。从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会议以来,各地才开始按照千分之一的标准列出对口援藏资金,支持西藏各地市建设,这个政策出来以后,对于各个地市的支援力度也相应加大,比如广东和福建对口林芝,北京、江苏对口支援拉萨,支援力度很大,所以地方变化也很大。就西藏而言,目前的城乡差距还是比较明显。记得1995年来的时候,有一句话说拉萨跟北京比落后30年,但拉萨又领先农牧区20年。”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特别注重民生建设,进一步加大这一块的投入,包括大规模修建农村公路,也是为了进一步改善民生。通路、通电、通水、通气等民生八通工程的实施,主要就是解决牧区的问题,缩小城乡差距。

        有人说,援藏干部能克服困难到西藏工作就是一种奉献。但是,在吴春耕心中,这3年,是不能白呆的。他说:“我们援藏干部进藏干事,都是来干活的,都想为西藏做点实实在在的事。”

        本次进藏后,吴春耕和藏族干部一同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当中,经常加班熬夜,许多事情亲力亲为,生怕出一点纰漏。在援藏的第一年,他与其他同事一起全力争取并落实了“十二五”规划内项目审批以及481亿元规划内的中央投资,并且争取了拉萨至林芝高等级公路建设项目立项审批工作。

        “318国道拉萨到林芝段是一条非常美的景观大道,是除了青藏线之外的另一条重要的进藏通道,川藏公路沿线的经济总量占到西藏的66%,沿线的旅游人数占到西藏的83%,因此它也是一条重要的经济路、旅游路、团结路、边防路。我们希望将这条大道建成世界上最美丽的旅游生态示范道路。”吴春耕告诉记者,在西藏任何一条道路的修建都是以不破坏当地生态为大前提,宁可加大成本、延长工期和增强施工难度,也要尽量避免破坏山体和砍伐树木等行为。

        目前,随着西藏作为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的持续发展,西藏存在两个“井喷”现象,一个进藏游客呈现“井喷”,特别是每年6-9月在川藏公路上的背包客、骑车族和自驾游客每天超过1万;二是车辆增长呈现“井喷”,目前自治区有近30万辆车。这对于交通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去年发生了两起重特大交通安全事故,给大家敲响了警钟。所以自治区去年以来出台一系列政策,要求进一步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安全管理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原来都是一些山路、土路,路况差,大家开车都会慢一点,相对安全。现在路修好了,大家跑得快了,加上牦牛、行人也在公路上一起混行,混合交通特征较为明显,这也很容易引发交通事故。再加上内地来的游客喜欢自己租车开,实际上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刚进藏的人都会有高原反应,思维、反应速度都慢一些,手脚不那么灵活,可能自己不知道,特别容易引发安全事故。这也是我们交通面临的巨大压力。在短时间内不能迅速提高公路技术等级的情况下,现阶段主要任务应该是加大公路安防设施的建设投入,来提高公路的安全防护水平,减少重大交通事故导致的人员伤亡。按照国务院的要求,我们已经开展公路安全隐患排查工作,排查结果已经报到交通运输部了,初步想法是‘十三五’交通运输部准备投入三十多个亿来支持西藏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全面提升西藏现有公路交通安全防护水平。”吴春耕说。

        目前,第七批援藏干部在西藏还有不到一年时间,在吴春耕看来,现在重要的是编好西藏“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为西藏未来交通的五年发展画好蓝图,提供一个指导性的意见。

        去年,吴春耕专门跑了喜马拉雅山以南的几个地方,实地察看沿边横向通道的部分线路。吴春耕说:“修建沿边横向通道,也是十三五的重点项目,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建设。这个项目是花小钱办大事,需要投入100多个亿,规模不小,但对国家领土的完整、国边防的巩固是大事。”

        另一个重点就是解决农牧民的出行问题,西藏尚有2个乡、45个村、450个寺庙不通路,4120个村没有通油路,吴春耕表示,要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把农牧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建好,全面推进“强基惠民小康路”建设,就是通过修路让农牧民的出行更加便利、让基层的政权更加巩固、让交通的发展更加“惠民”,目标就是力争能够在“十三五”末,也就是2020年,让西藏的农牧民也和全国人民一样脱贫、同步小康,走上水泥路、油路,让牧区的小孩能便捷地走出去,接受与外面一样的教育和信息,享受一样的就业机会。

        搭建桥梁紧抓三可

        去年交通运输部在拉萨召开西藏交通座谈会,并出台了一个含金量很高的《关于推进西藏交通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为西藏交通运输发展明确了方向,提出了目标,并给出系列优惠政策。特别是杨传堂部长提出,要从经济、管理、干部、科技、人才、教育等六个方面进一步加大援藏支持力度。正是有交通运输部的大力支持,吴春耕深感在这个援藏期间是能够做一些事情的,而且着重在四个方面发力。一是加快项目审批进度,因为西藏跟北京距离远、理念思维也有些许不同,沟通有时会不畅,吴春耕注重把桥梁作用搭好,去年一年相继批复20个项目,争取中央交通投资208亿,创造历史新高。二是西藏政策储备不够,吴春耕来了以后着手组织16个课题研究,请国家级的科研单位给予支持,就近几年可能遇到的一些重大的政策性和战略性问题,提前研究做政策储备,未来一旦要改革、要发展、要加快,就有基矗三是加强对外交流,促成交通系统的国家一级企业和一些宣传单位、智库部门与西藏交通运输厅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合作引入新的观念和高端人才,提升自治区交通厅的发展理念。四是加快交通信息化建设,因为西藏离北京相对远,按照交通运输部杨传堂部长的要求,通过信息化建设来缩短西藏与内地的时空距离。目前,吴春耕积极争取交通运输部6个信息化项目的立项支持,融合集成开展交通运行指挥中心建设。他希望未来西藏交通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可以像银行职工一样,上班后登陆信息办公系统便能根据权限开展工作。

        通过这个“交通指挥中心”建设,吴春耕旨在推进西藏路网运行“三可”(即可视、可测、可控)目标的初步实现。“将来在公路上埋一些光纤、安装一些视频采集系统和测速系统来提高我们的服务能力,使我们的路网运行数据能够及时采集,路网管理能够智能化,更好为公众服务。西藏的智慧交通建设才刚刚起步,西藏路网管理综合信息平台正在加快建设,西藏交通运行指挥中心预计年底就能看到初步的成果,这些都将是改变西藏交通管理的一个里程碑式的工作,意义非常重大。”吴春耕如是说。

        两路精神在继续

        “两路”建成通车距离今日,已经整整一个甲子。川藏路、青藏路,一下子把西藏和内地的关系拉密切了。人类公路建设史上的壮举所铸就和塑造的“两路”精神,已经成为交通运输行业乃至全社会广泛认同的精神品质和价值追求。

        说到青藏和川藏这两条公路,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交通工程技术人员在藏汉群众响应党中央号召之下,先后在成都和西宁修建川藏和青藏两条公路。经过大概五年寒暑修建出这两条世界上最艰苦、最复杂、最具挑战性的公路,也结束了西藏没有公路的历史。从此西藏快速步入汽车时代和现代文明社会,自驾到西藏的朋友,势必会走这两条公路。

        “现在西藏的干线公路和很多的农村公路基本上全部都是油路了,我记得在1997年时提出实施每公里100万元的路面黑色化工程,当年把川藏线几个过境路段先建成油路,随后逐步推广,掀起西藏建设油路的高潮。极大地改变出行舒适度。在过去路况差的时候,一出去就特别害怕,经常出事故,老是爆胎,一走路都是漫天扬尘,前后的车子隔10分钟才能看得清楚”吴春耕说,“你看这20年以来,国省道全部黑色化,而且现在农村的路也都修到家门口,全部是沥青路、水泥路,老百姓也能够享受到这种交通发展的成果。”

        让吴春耕记忆犹新的是“102”滑坡群,这个群的治理也是川藏公路修建的一个缩影。“102”滑坡是318国道川藏公路规模最大、危害最严重的大型滑坡群,因位于102道班附近而得名,距离波密县通麦镇往东约10公里,共有6个滑坡体,公路是从滑坡中下部通过,影响公路里程近3公里。“102”滑坡群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始就一直比较活跃,长期走川藏路的人都知道,最害怕的是过这个滑坡群。当时开车过“102”是很考验人的事,很多人不敢开,需要请有经验的司机开过去,其他人下车看没有泥石流时抽空飞快跑过去。

        “很多人开车时还受了伤,看着前方有滚石落下的时候还要往后倒车闪躲。我在那都丢过好几副眼镜,也亲眼看过一辆推土机滑下去。”吴春耕说,“考虑到‘102’总是堵车,影响川藏路畅通,国家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投资进行治理,到2003年结束的时候,第一期就相对稳定了,车子能过,基本上达到常年通车的目的。现在我们正在按照实施桥梁加隧道的根本性治理措施,主要工程将在今年年底前全部建成,届时川藏公路上几个长期以来经常发生灾害的卡脖子路段将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所以从这条路上可直接感受西藏交通‘短短二十年,跨越上千年’的变化。”

        两路精神是60年来几代交通人,特别是西藏交通人通过建设养护管理川青藏公路劳动实践中不断积累丰富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去年8月6日习总书记用24个字对它进行高度概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吴春耕和所有西藏交通部门的同志都对这24个字深有感触。

        自治区吴英杰常务副书记在前段时间到交通运输厅时曾经讲了这么一句话:“西藏是最没有民族隔阂的自治区。”尤其是交通系统,平时大家修路架桥和养护保通都在一起,活是一样的干,皮肤也晒得一样的黑,已经看不出藏族、汉族的差别,藏汉的那种融合和谐相处应该是最好的。

        第七批援藏干部到了西藏,组织部门很关心,与西藏大学联合举办周末进修班,干部们每个周末都要学藏文、学藏族的文化历史教育,大家积极性很高。“我们学习了藏语,虽然说得不怎么好,但是过年过节到藏民家里拜年,简单交流几句觉得很亲切。”吴春耕说,“来西藏就是眼睛上天堂,身体下地狱,灵魂得净化。羌塘高原那种心旷神怡的西域盛景,让你没有一丝杂念,没有追名逐利的想法。到这边心灵很容易被蓝天白云和雪山所感化,这片土地让你一下子就觉得要跟这里的山山水水融为一起。这也是我们在这个地方能够跟藏族同胞融在一起、和谐相处的一个物质和客观条件。”

        援藏干部三年是一期,但三年援藏、一生情缘,能够留下一辈子的记忆。有位援藏干部说过一句话: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万年修得上高原。“我们上班的时候很充实,一眨眼一天过去了,再一眨眼一年过去了。但下班以后在工作之余又觉得很孤独,想念北京、想念家人,还因为高原反应很多人晚上都睡不着。”

        无数个失眠的夜晚,吴春耕喜欢写点文字,留几句小诗,诉说的是他对西藏浓浓的情谊——

        采桑子·援藏二十年

        二十年对口援藏,

        共建羌塘,

        人和民强,

        格桑花下牛羊壮。

        大会堂再传佳音,

        号角吹响,

        人心所向,

        汉藏携手谱华章!

        (2014年8月25日于人民大会堂)

        
Copyright © 2007-2022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