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路桥精英 > 正文
和功勋盾构一起创造历史
2015-08-18 
    “经验能够帮助你预防问题、发现问题,但关键还是看应变能力,就是解决问题。”杨建刚和隧道打了差不多20年的交道,却依然坦言每条隧道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毕竟每条隧道的内外条件差别太大了。

   1974年出生的杨建刚,目前是上海沿江通道越江隧道(浦西牡丹江路-浦东外环线)新建工程1标的总工程师。经年累月的操劳,使得他的外貌比实际年龄老许多,总是熬红的双眼是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这次的两台盾构是‘功勋盾构’,都参与过长江隧道工程,后来又分别参与了长江西路隧道和杭州钱江隧道的建设,此次再续前缘,将穿越黄浦江和长江,我们将与它们一起创造历史。”

   杨建刚属牛,这倒是和他在曾经参与过的隧道工程中的表现相称:“牛”。他先后参加过新加坡深污水隧道T01标、新加坡地铁环线C822标、上海轨道交通四号线抢险及修复方案制定、新加坡地铁环线C855、C856标投标项目组等工程建设,可谓“战功赫赫”。

   由于首次在国内采用国际先进的MS泥水处理系统进行盾构泥水浆液的制备,很多施工中的问题都是前所未见,或者说从没有预想到的。比如,由于国外厂商的分析失误和对上海软土地质粘性的低估造成分离泥水颗粒的滚动筛多次管壁粘结,泥水不能正常制备,盾构多次停工对工程的正常推进造成了麻烦。

   杨建刚总是会在第一时间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的方法,这个难题最终通过多次试验调整泥水配比以及配备设置高压水枪,还有改进皮带输送机的输送方式,解决了滚动筛管壁粘结,保证了泥水的制备,保证了盾构的顺利推进。

   当时,盾构穿越长江防汛大堤也危机四伏,他带领青年突击队结合经验并汲取国外先进方法,对盾构掘进数据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推断,严密监控盾构进入大堤的全过程,随时调整注浆量,终于安全穿越了大堤。在长江隧道的建设中,25万余根连接螺栓穿过率达到100%,并有效控制了管片碎裂、渗水等隧道施工一直难以克服的通病,他做到了。

   本报记者陈杰

   
Copyright © 2007-2022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