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之路
丁公桥
司马悔桥
迎仙桥桥拱
石桥专家对古桥进行调研
迎仙桥
浙东运河西段至曹娥江,经由剡溪入天台山,一路山水奇绝,风光秀丽,古代的文人墨客们边行边吟,留下一条著名的浙东唐诗之路。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道“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没有提到的是连接天姥和天台有一条溪——惆怅溪,惆怅溪在104国道旁,流经新昌县斑竹、桃源等地。
2015年11月30日绍兴市古桥学会组织专家对唐诗之路上的三座古桥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跟着石桥专家沿惆怅溪访迎仙桥、丁公桥、司马悔桥。迎仙桥,明万历《新昌县志》有载,道光年间丁天松重建。桥名来源于民间传说。相传东汉时刘晨和阮肇入天姥山采药迷路,在山上遇见了二位仙女,结为夫妻。不几日,刘、阮回乡,世上已是其七世孙时代,而刘、阮再也回不去。此桥因刘、阮在此遇仙得名。古桥专家罗关洲说:“迎仙桥是 史上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一座椭圆形干砌石拱桥,其上部呈悬链线。”国外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发明悬链线拱桥形,而新昌匠人丁天松1844年就做到了。
倘若不是石桥专家领路,很难发现丁公桥,迎仙桥上方的丁公桥村,孤独地隐藏在窄窄的惆怅溪河道边,青石和鹅卵石半圆形拱的丁公桥,建造者也是丁天松。桥不仅仅是通行的工具,还是匠人丁天松智慧和力量的呈现。显然,村名、桥名都是为了这位造桥能匠而立。
司马悔桥在斑竹村口,是通天台古道上的主要桥梁。此桥在唐时已存在,可能始建于东晋,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火毁重建。相传唐朝司马承祯隐居天台,应唐玄宗诏出山,路过斑竹村,见此地环境清幽,“仰望天姥云雾间,峰峦叠嶂万千山。”骑着的马儿也踟蹰不前,触景生情,遂生悔意。
惆怅溪上的三座古桥,各有各自的故事,各自的景致。天姥山,惆怅溪,古桥,还有流水般走过古桥的人,不知李白、贺知章们走过的是司马悔桥还是迎仙桥,虽然与唐朝隔了上千年,可是人对风景的感知是相通的。一座桥,可以从此岸抵达彼岸,去往遥远的远方,也可以通往过去未来更漫长的时光里。
马亦梅文陈晓摄本文来源:浙江在线-绍兴县报责任编辑:黄欢_NN1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