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潭县花石镇的南边,有一座呈一字排开、互相连接的石山,因为它有17座山峰,人们称它为“十八罗汉山”。罗汉山的奇特之处在于山石呈棕红色,是典型的“红砂石”。在罗汉山的一侧,挺立着一座一跨式红砂石
拱桥,犹如一弯新月,镇守山脚,这就是相传建于汉朝、属湘潭县境最早的桥梁——汉城桥。
看着眼前这座早已废弃的古桥,尽管桥身长满了爬山虎,桥面早已被杂草覆盖,石级、平台、栏杆全部消失殆尽,只剩下一个石拱在烈日下坚守,但我们仍能从这残存的石拱中看到当年汉城桥的古朴雄健。因为与寻常古桥相比,汉城桥的拱高达7米,这让整座桥看起来气势十足,尤其在身后罗汉山的映衬下更显大气。
不过,地方史专家周磊否认了“汉城桥建于汉朝”的这种说法。他说,桥具体建于何时,也无证可考,唯一知道的是清雍正三年(1725)重修过。而据光绪《湘潭县志》记载,废弃之前的汉城桥横跨花石水而建,东西走向,过去是潭衡要道,桥面两端为石级,中间为台面,台面两边有石栏杆。在桥面被破坏之后,1935年,当地群众在桥侧另外建了一座3米宽的石墩两孔平板桥,便于车辆通行。1979年,又在平板桥侧加建了一座长13米、宽5米的两孔石墩拱桥,可过小型机动车辆。现如今,我们仍能看到三座桥并列而立。
60多岁的村民胡大爷见证了汉城桥从繁盛到衰落的全过程。他说,对于汉城桥,他有着特别的感情。“我小时候经常走这座桥。你看古人有多聪明,造型美观就不用说了,我最佩服的是,桥到如今还是这么的坚固。”胡大爷一脸骄傲地说。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1958年修建水库,汉城桥从那时起便停止使用了,成为岁月时空永远的定格。之后,甚至有当地村民在桥边空地上建起了平房,完全阻断了古桥的通行之路。
也许有人会悲叹于汉城桥的寿终正寝,但我却认为,无论废弃与否,古桥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越了实用,而更多的是一种历史与美学价值的留存。我相信,当你看到缓缓的花石水从古桥下静谧地流去,小鱼儿欢快地游过古桥时,你只会赞叹这永恒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