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路桥精英 > 正文
全国劳模中铁大桥局副总工潘东发
2011-05-04 来源: 网
潘东发
 
全国劳模、中铁大桥局副总工程师潘东发在黄冈桥工地
 
     2010年五一劳动节前夕,中铁大桥局副总工程师潘东发以一名桥梁科技工作者的身份当选为全国劳模。伴随着鲜花和掌声,潘东发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更大了。
 
    潘东发能成为一名科技英才,源于他对桥梁事业的痴迷和热爱,工作对他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一种崇高的职业追求。正是这种痴迷和热爱,使他能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树立坚定的目标孜孜以求,直到每一个目标变为现实。二十多年来,凭着这股韧劲,潘东发由一名普通的桥梁技术人员一步步成长为桥梁技术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在桥梁科技领域有所建树。
 
 
      老老实实做人 踏踏实实做事

    凡是熟悉潘东发的人,都知道他非常厚道,言辞也短,这种性格也使他得以远离喧嚣,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钻研自己钟爱的桥梁专业技术之中。来自武夷山区的潘东发,也始终保持着纯朴的本色——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正因为人品好,技术好,尤其在桥梁技术方面屡有创新成果,早在十年前潘东发就被领导慧眼识才得到提拔。十年间,他先后担任中铁大桥局技术发展部副部长、设计事业部部长、公司副总工程师。虽然职务级别在不断地变化,但他纯朴的本色却丝毫未变。他老家的亲人至今只知他是干桥梁技术的,无一知道他的职务。他的直接领导、中国工程院院士兼中铁大桥局总工程师秦顺全曾这样评价他:潘东发是个很厚道的人,因为这样,一些扯皮的事便找不到他的头上,他也可以沉下心来搞自己的专业。

 
    近几年,他先后担任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武汉二七长江大桥和黄冈长江大桥等几个科技含量很高的桥梁工程项目的总工程师。作为大型施工项目的总工,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将设计图纸变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桥梁建筑实体,为桥梁的顺利建设提供技术保证。然而任何图纸都不可能穷尽所有的施工细节,必须通过施工组织设计形成可操作的一道道施工工序和步骤及相应的设备,才能一步步使图纸转化为实体。因此施工组织设计的难度丝毫不亚于图纸设计本身。不论负责哪个项目的施工技术,潘东发都是以科学务实的态度面对施工方案中的关键步骤和各种技术难题。为了印证施工方案实施效果和是否优化,无论多忙,潘东发每天都会抽出时间去现场了解施工方案的执行情况。因为如果方案执行不到位极易出问题,哪一环节出了偏差,到现场就能及时发现纠正。去现场督导已成了他的习惯,也是他工作的一部分。2008年夏天,正是武汉天兴洲大桥钢梁架设的关键时刻,由于这个项目科技含量很高,有多项技术难题需要攻克,尤其钢梁的整节段安装技术是在国内首次采用,施工难度和风险极大。身为项目总工,潘东发深知自己承担的责任,那段时间他几乎每天都泡在现场。在烈日持续的炙烤下,他的双颊硬是被安全帽带子系出了两道黑白分明的印痕。直到武汉天兴洲大桥每一个节间的钢梁杆件都精确地对接到位,直到每一个节段都顺利地安装到位,直到主桥钢梁实现零误差合龙,潘东发才放下心来。
 
 
    在工作中学习 在学习中提升

    潘东发是不甘平庸的人。为此,他总是通过不断的读书学习来提升自己的素质。做桥梁专业技术工作的时间越长,他越有一种深切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当今桥梁科技在不断发展进步,即使一座单一的桥都是多种学科知识的集合,更不用说一座代表前沿技术的新型桥梁需要怎样的知识结构了。而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学校学的仅是基本理论,心须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地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才能适应桥梁科技的发展变化要求。1997年,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用三年时间顺利取得了武汉理工大学岩土专业的硕士学位。
 
 
    如果说这种学习只是未雨绸缪,以便更好地储备专业理论知识,那么在工作中遇到工程技术难题,并带着这些难题去进行探索攻关,直到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这种在施工实践过程中的学习则令他收益更多。
 
 
    2001年年底,潘东发调任重庆渝怀铁路指挥部副指挥长兼总工程师。渝怀铁路长寿桥的上部结构为192米的钢梁悬拼方案,而他在学校时仅学了一点钢结构概念,此时别说钢梁架设,就是常规的桥梁施工组织,他都还是一段空白。潘东发一时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工程项目的技术方案、施工工艺、施工组织和项目协调管理,他都须从零起步。借助攻克长寿桥钢梁架设难题的契机,潘东发一方面开始挤时间恶补钢结构专业知识,一方面带着学习和施工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不失时机地向现场的老领导、老专家虚心求教。
 
 
    渝怀铁路项目两年多的现场施工管理实践,使潘东发及时补上了桥梁施工管理这一课,同时还从老专家那里学到了他们几十年积累的宝贵施工经验,这些经验远远超越了书本理论,尤其是老专家们善于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法令他受益无穷,不仅开启丰富了他的思路,也大大提升了他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段时间学习积累的一些钢结构理论,在后来参与的一系列钢桥施工中也都派上了用场。学以致用及获得的成就感使他对钢结构专业的兴趣也愈加浓厚,大有一发不可收之势。近几年他在钢结构方面能有一定的拓展,成为集团公司钢结构方面的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并取得多项科技创新成果,也都得益于这一段时间的学习积累。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提升,尤其当这种学习转化为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时,那种成就感是难以言说的,这也是学习带给潘东发的最大快乐。
 
 
      桥梁施工唯有成功

    潘东发也是一个勇于探索科学奥秘的人。2003年底,潘东发被调到即将开工的京沪高铁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项目筹备组任副总工程师,参加前期的调研和方案谋划,并配合负责施工组织设计。这也是他第一次开始全面参与施工组织工作,也使他对大型桥梁工程的总体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2004年4月,他被调任中铁大桥局设计事业部部长,开始全面负责中铁大桥局所有大项目的施工方案研究。从此他的平台更高、视野也更开阔了。
 
 
    这段时间,中铁大桥局承接的项目呈桥型多、科技含量高、结构新颖、装备要求高等特点,这也对他们的施工方案研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使他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类型的桥梁和不同的施工方案,有机会接触到各方面的专家,也增加了更多学习交流的机会。中国工程院院士、集团公司总工程师秦顺全要求他们做施工组织设计之前要先对主体结构的设计理念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和了解,这样才有利于开启施工组织设计的思路,以避免人云亦云,完全照搬别人的套路,缺乏施工组织的创新。通过这一过程的磨练,加之老专家的传帮带影响,潘东发对施工组织设计有了全新的认识,也为他的施组创新打下了基础。过去是别人怎么做就怎么做,后来就会经常琢磨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武汉天兴洲桥的钢梁架设原方案是采取传统的散拼方法,这种方法耗时耗力,无法满足工期进度要求,中铁大桥局总工程师秦顺全提出研究整节段架设思路后,在一批桥梁专家的指导下,他和他的技术团队经过集思广益,大胆创新,对方案进行反复优化后,最终形成了整节段吊装方案。这一方案因从未做过,在实施过程中也经历了一些波折,因为每节间主桁中的9根杆件的空间精确对位是一大工艺难题,经过不断调整改进,主桁杆件的空间精确对位最终由原来的十几小时逐步缩短到两三个小时。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的钢梁整节段安装技术具有自主创新知识产权,目前通过申报已获国家级工法。
 
 
    南京大胜关桥的钢梁架设无论是施工规模,还是施工难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其钢梁安装常规方案是采取设临时支座,以应对2万多吨的钢梁反力,但这个设备成本投入很大,且要将整个钢梁顶高2米多,安全风险极大。而通过其他方法,将钢梁直接落到永久支座上则比较安全。总工程师秦顺全要求设计事业部研究无顶落梁方案,潘东发带领他的团队经过进一步探索,最终采用了边主墩用辅助吊索塔架,中间主墩采用水平拉索通过不断地计算来调整合龙口和位移的方案,从而避免了顶落梁方案的弊端。但这个方案过去从未采用过,也存在一定风险。如果说科学研究可以允许成功和失败,那么桥梁施工却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他们通过大量模拟计算分析,对塔架高度、拉索层数和拉索位置布置进行反复优化比选,并对调整的敏感性进行分析,由于做了大量而有效的前期工作,该方案在施工中得以顺利实施。在探索的过程中,他们每提出一种桥梁施组创新方案,都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为了更准确更简要地诠释设计理念,且是以满足安全质量工期及经济合理要求为前提的,都是通过做模拟分析并证明切实可行后才开始实施的。这两座桥的钢梁安装合龙技术得以取得重大突破,也直接将国内建桥施工水平大大推进了一步。
 
 
    现代化的桥梁必须有现代化的装备,装备的进步对施工的进步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桥梁斜拉桥主塔施工均采用的是4.5米的爬模工艺,但潘东发和他的技术团队通过科技攻关研究的6米爬模工艺则大大提升了这一技术,并已成功应用于武汉天兴洲桥、武汉二七桥、黄冈桥的主塔施工,其直接经济效应是大大加快了施工进度。
 
 
    从钢梁的散拼技术到整拼技术的转换,从4.5米爬模技术到6米爬模技术的提升,并非一个简单的数字变化,而是潘东发和他的技术团队及更多桥梁科技工作者集体智慧和心血的结晶,它的成功研发也体现了 技术的传承和发展。
 
 
    桥梁施工本为高风险行业,多处于水上、高空、露天作业,安全风险极大。因而在现有条件下,如何将施工安全风险降到最低,一直是潘东发和他的技术团队共同的追求。随着桥梁建设规模不断加大,行业竞争更加激烈,施工企业更多的是拼技术实力和管理水平。这种环境也对原来的传统施工组织理念提出了严峻挑战。近几年,桥梁施工“变高空为陆地,变水上为岸上,变现场为工厂,变分部为整体,变先后为同步,变平面为立体”的现代工厂化理念已是发展趋势,潘东发和他的技术团队正瞄准这一施工理念所需要的技术支撑进行不懈的努力,对他来说,创新永无止境,他的目标就是让所有的桥梁都能建得又快又好! 
 
Copyright © 2007-2022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