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湾跨海大桥是国道主干线——沈海线跨越杭州湾的便捷通道,是国家高速公路网杭州湾环线(G92)的组成部分。大桥北起嘉兴市海盐郑家埭,跨越宽阔的杭州湾海域后,止于宁波市慈溪水路湾,全长35.5公里。大桥建成后缩短宁波至上海间的陆路距离120余公里,从而大大缓解沪杭甬高速公路的压力,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沪两小时交通圈。
杭州湾跨海大桥按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设计时速100km/h,设计使用年限100年,总投资约118亿元。大桥设南、北两个航道,其中北航道桥为主跨448m的钻石型双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通航标准35000吨;南航道桥为主跨318m的A型单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通航标准3000吨。除南、北航道桥外其余引桥采用30~80m不等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结构。杭州湾跨海大桥是目前世界上已建或在建的最长的跨海大桥之一,大桥主体工程于2003年内顺利开工建设,2008年建成通车。
科技创新
科技含量之高首先体现在施工工艺上。建设方一直坚持尊重科学,依靠专家,广泛开展技术咨询和交流活动。根据专家意见提出了施工决定设计,采取预制化、工厂化、大型化、变海上施工为陆上施工的施工方案,突破了长期来设计决定施工的理念。预制吊装的最大构件为长70米、宽16米、高4.0米、重2180吨的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最长的构件为长度84米、直径1.6米的超长钢管桩。为了减轻海水中氯离子对大桥钢材和混凝土的腐蚀,保证大桥100年的寿命,设计者专门研制了一整套防治海水腐蚀的有效方案等等。这些可见大桥工程的科技含量之高。
杭州湾跨海大桥还是一座"数字化大桥"。科研单位将利用硬件及接口技术、网络及数据库技术、图像图形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数学、有限元技术、力学等多学科,建立一套大桥设计、建设及养管的科学评价体系,整座大桥将设置中央监视系统,平均每1公里就有1对监视器。这样,不仅大桥可进行科学合理的维护管理,而且大桥"身体"的健康状况也在实时掌握中。目前,本项目已向交通部申报17项大桥工程关键性科研立项项目,在国内桥梁界也是少见的。
景观亮点
这座世界第一跨海大桥除桥最长、工程量最大等特点外,也十分注重景观设计。景观设计师们借助西湖苏堤“长桥卧波”的美学理念,兼顾杭州湾复杂的水文环境等特点,确定了大桥的总体布局方案。整座大桥的平面为S形曲线,线形优美、生动活泼,并在南北航道的通航处各呈一拱形,使大桥具有跌宕起伏的立面形状。这样不仅使桥的形体更美,而且有机地结合了行车时司机和乘客的生理特点,减少建桥对水流的影响,保证船舶的安全通行。而“海中平台”更给大桥添上了精彩一笔。根据规划设计,在离南岸大约14公里的地方,有一个面积达1万平方米、有两个足球场那么大的“海中平台”。该平台暂时充当海中施工据点,待大桥建成后,不仅是海中交通服务的救援平台,而且将是一个饱览大海美景的旅游观光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