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观点> 正文
孙可奇:公交电子站牌的发展现状和应用趋势
2015-03-27 


会议背景:第四届中国智能交通市场(ITSMRS)年会(以下简称“ITSMRS年会”)、2015中国智能交通市场经济管理论坛(简称“经济管理论坛”)于2015年3月18日在北京·万寿宾馆召开。本次年会由中国交通技术网主办,中国智能交通协会、中国道路交通安全协会、湖北省智能交通协会、南京市智能交通产业协会、北京交通工程学会、上海市智能交通系统产业联盟、武汉中国光谷智能交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IntertrafficChina联合支持。18日会议共有约400人、200家企业参加。

上海雀普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可奇与会发表了《公交电子站牌的发展现状和应用趋势》的主题演讲

上海雀普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可奇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行业的同仁,大家下午好!我今天沟通交流的题目是城市智能交通存量市场现状与机会,在接到中国交通技术网给我到这个题目之后,实际上我也思考了很久,这个题目说的挺大的,然后我就想说基于智能交通存量市场现状和机会,我应该怎么去讲呢?怎么去分析呢?所以基于这个题目我今天从几个方面来讲:

第一个,回顾智能交通发展的过程。因为要看存量市场的发展,我肯定会想到说,我们过去的企业发展是大家走了一个什么样的路子?未来我们企业的于是应该注重哪些地方?应该再突破?然后得到用户的认可。首先我先说明一下,什么叫交通的存量市场?实际上存量市场和增量市场是相对的,存量市场就是指现在已经形成的,或者说规模比较固定的现在的情况,但是实际上智能交通行业现在并不是一个完全不动的存量市场,而且是一个快速增长的增量,因为我们现在有特别大的需求,而且随着技术的进步,设备的更换,我们更新换代也特别的多,所以我们的机会非常非常得多。这是一个简单情况,所以说今天我在题目中更多说的是基于现状的存量市场下的分析,基于我们一些比较先进的,像大数据技术带来的市场机会我们在这不多讲。我今天沟通的主要是三个方面。

第一个,智能交通行业发展回顾。

第二个,行业发展过程中的变化。

这个我想首先说明一下这里并没有提太多的东西,主要有这么几个点,我认为比较关键的,我们海信在发展过程中认为比较关键的点,提出来跟大家一起来分享。

第三个,我们基于一些分析的情况,看下一步我们在存量市场上的发展趋势。

第一个,首先看一下智能交通企业的发展历程,这个图实际上是我们海信网络科技的一个销售额增长情况,网络科技在2002年、2003年开始,就开始逐渐在智能交通行业起步,了解我们的同事和同行可能知道,我们最开始做信号起家,在2006年、2007年几千万销售额,一直到2012年、2013年,现在有近十亿,近年超过十亿销售额的情况。首先看以海信为代表的类似的企业发展的一个主要过程,第一个实际在2002年、2004年是一个起步阶段,到了2005年、2008年是持续的积累阶段,这个时候很多企业逐渐地出现了在技术和产品方面有一些优势得到用户认可,所以带来了2009年、2012年之后的快速发展,上午中国交通技术网徐总说现在有十家企业过了两个多亿,实际上可以回顾一下,在前几位的企业大多数可能有这样的发展过程。企业发展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与智能交通行业发展的关系是什么?我们看一下智能交通行业在过去这几年的发展规模,上午徐总说了2014年市场的总量是246亿。我统计了一下,大概是2007年、2008年到现在,整个智能交通市场走过的情况,实际上从2008年的77亿涨到2014年的246亿,接近翻了四倍,你可以看到,我分享到企业的那张图,可能跟那个发展的趋势很相似,然后一些快的企业可能增长速度要快一点,稍微增长缓一点的可能跟这个相似。

智能交通行业的整个发展为什么会成这个变化?我简单地进行了一个总结,这个总结并没有在学术研究的层面,不能说特别的严谨以及年代的划分上,我认为整个智能交通的信息化建设现在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上世纪90年代到2005年。我认为是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大城市、特大城市的信息化建设的摸索阶段。这个阶段联合北京等大城市,信息化建设走的特别早,也主要引进了国外的很多系统,然后用了十几年以后,逐渐地随着国内产品的完善,随着技术的更新换代,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我把第二阶段归为2005年至今,第二个阶段是不是已经结束了呢?我个人来讲还没有,应该在第二阶段至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那么第二个阶段的主要特点就是大中型城市的信息化建设阶段,除了大城市的更新换代以外,像一些大中型城市,比如省会,一些地级市有快速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带来了市场规模的扩大,同时整个国产系统的设备也日趋地完善,那么带来了整个国内企业的快速发展。

我们的下一个机会、影响,假如说我们已经到第二个阶段,我们大规模信息化建设已经十年了,下一个建设阶段的具体特征有什么呢?我想不外乎有这么几个,第一个,我们的整个第二个阶段还是没有结束,第二个,整个竞争市场是巨大的增量市场,因为它现在有巨大的市场需求,然后还有各种各样的先进信息化技术的出现,所以带来了需求的增加。

那么总结一下,在过去的智能交通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有这么三个特点,我认为是比较突出的:

第一个,智能交通的国内的智能交通企业往往成立于第一阶段的末期,也就是上世纪90年代或者是2001年、2002年,大约这个阶段。整个快速发展是发展在第二个阶段,所以这个阶段正好碰到了我们说国产品牌人群突起,本土化优势逐渐地显现,因为外国品牌带来的需求的响应,本地化的服务有一些做的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所以国产品牌这时候本土化优势特别的明显。

第三个,用户日益成熟、理性,而且整个关注行业技术的进步带来的价值。有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像电子警察的,说以前的模拟到现在的高情,这就是一个技术的进步带来市场的增加。

那么总结一下来说,在原先的企业的发展和符合行业的规律下,大约有这么几个特点,带来的发展。

第一个,海信就是在此阶段依靠技术立企,比如说我们做了,最早的时候,从2002年开始专注做信号控制的系统,然后专注整个智能交通的市场,比方说专门做公安、交警的业务,然后在这个情况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我想整个第二个阶段在未来,从2015年到2025年的这十年,依然可能会存在这样的趋势。其中这一点还没有讲,这里面重点突出了市场的需求和技术,在市场需求的情况下,现在资本运作上有哪些优势?比如说最传统的时候,比方我们说政府投资,加上A股方式,可能现在提出的不多了,就是说返还罚没款,可能做的比较早的企业会有这种方式,就是政府建了电子警察,罚的罚没款返还给企业,然后合作建这样的项目。现在用的更多的就是,比方说政府投资,它用30%到40%的比例在做BT,上午很多专家也说到,未来的发展可能是BT的模式更多,运用社会资金,所以在资本上的优势也会带来企业的成长。这是简单地对智能交通行业发展的回顾。

第二部分我们简单看一下,既然要分析存量市场,那我们就要看一下,在发展过程中我们现在一个基本的变化情况,简单说三个方面,因为时间有限。

第一个,我们的用户已经在扭转,说重建轻管的意识,因为前些年一直在讲,说整个智能交通的项目在基础建设上没做,说管理的手,实际上我们的用户转变的很快。但是现在彻底完成还需要过程,第一个举例说,依然是建设费用多,维护服务类费用少,这个不止是指用户,也代表像我们这样的建设者,也代表企业,比方说现在的企业有多少人在重视整个维护的市场,而不是在建设的市场?这个大家可以考虑一下。

第二个,就是缺乏专业技术的队伍。比如刚才说的信号不配时,优化相对专业一点,交警里有多少岗位真正地设计了专业的岗位来做这样的工作?那不光是交警,那我们的企业,比方说企业再做的好,可能更多的是IT企业,如果面向交警的话,上午的时候梁调研员也在说,有没有人真正考虑过我们的应用情况?企业里面有多少人真正地研究交通的业务或者研究用户的业务,我们的资源配置是不是很到位?

第二个应用方面的问题,系统建设非常全,系统的应用不能充分发挥作用,面对过去的存量市场,指挥系统要发挥作用。往往在系统建成一段时间以后,交警依然是人海战术,人工指挥。

第三个就是,现在业务不管什么事?实际上已经在改变了,像厦门、杭州,很多城市都在采用聘员的方式来增大自身队伍的,加大自身的交通管理的投入来提高管理水平,这是第一个方面说我们在建设方面的问题。

第二个,应用方面。现在系统的建设非常全,但是系统应用仍然会充分发挥作用,我还是说一点,现在都在分析我未来怎么解决系统应用问题?而是说我们在面对,希望大家考虑问题的角度是在面对过去的存量市场发生的情况下,我们未来应该怎么去突破?

第一个指挥系统,现在指挥系统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系统建设的时候,我们要给用户标绘一个非常好的前景,怎么能够用你的系统给你带来警力的减少?但是往往在系统建成一段时间以后,我们的用户,也就是交警,往往还是在采用人海战术,比方说在现场的执勤,然后高控的时候在地面,路口的堵死上,依然在人工的指挥。

第二个,信号控制系统,据我了解,基本上整个系统的建设,在建设完成一年以后,整个系统的运行可能多数变成了定流器控制和人工指挥,而且我们宣传的那些很强大的,自身控制功能并没有完全地发挥。当然导致这个结果的因素有很多,比方说有检测机的问题,比方说有维护的问题,比方说人员队伍的配置问题等等很多。所以针对这个情况,所以请大家,尤其是做我们这种企业可以反思一下,刚才的易华录同事也提到了这个问题,第一个说有哪个城市的交通流采集系统在100%的发挥作用?因为交通流采集系统在未来是一个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系统,比方你要做公共的信息服务和路况的发布,我们投资了很多钱,有没有发挥作用?

第二个,有哪个城市的信息化系统在发挥着100%的作用?我以前有一个开发项目长说,交警行业里真正,永远在发挥着作用的就是电子警察的分解,因为它带来了利益,所以不允许它损坏,一定要一直使用,而其他的系统有没有人在特别地关注它最后的应用效果?

第三个,运维方面的问题。现在还没有针对信息化的系统建立起一个长效的服务机制,比如说我们现在,尤其是大城市,建的系统很多,产品也很多,运维单位也非常得多,比如说一个系统,甚至一个产品,就有一个运维的单位在维护,可能用户对这个,维护单位在一个城市里可能有几十家,前些年的时候我们经常碰到一个什么情况?说我们要建设一部分新的设备,原因是什么?我们找不到服务商了,所以我们要换新的。

第二个问题,未建立有效的档案管理,比如说配施方案,现在去任何一个城市,去找任何一个用户说,我想知道你现在的路口跑的什么方案?很多城市的,从用户来说,从服务来讲是拿不出来的。比方说我们前段时间说青岛地下水系统,当然建了有几十年、近百年了,然后说政府收到了德国公司的来信,说你哪个地方的螺丝快要过质保了,我提示你换一下螺丝。这样在整个服务方面,我们可能在整个智能交通的行业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第三个,就是我们现在整个的服务,比方说建设完成以后,如果即使再招了,做了服务招标的项目,我们的整个服务也只是关注设备是否正常运行?比方说信号灯有没有黑?有没有坏?信号有没有真正发挥作用?比方说我们的效率是不是最高?比方说电子警察只是在抓拍,抓拍率有没有下降?这种并没有人关心,他只关心到设备的正常,是不是好坏。以上是我简单地在三个方面提了一些问题,希望引起大家在系统原来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反思。现在的企业更多关注于未来的,也就是说我们怎么去争夺这个增量市场?拿下我们新的用户?基础上对于老用户的这种项目,需求也是很旺盛的。

第三个,基于问题的分析。简单地分析一下行业发展的一个趋势。

第一个,我们确定智能交通的步伐持续加快,市场潜力巨大。这个并不像说一个小的国家或者怎么样,我们一共有五百个项目,建完就没有了。

第一个,大城市的交通拥堵日益严重,用户对系统应用的需求更加迫切。中小城市的信息化建设步伐是增长迅猛,所以说整个市场的需求是特别大的。那么在市场需求特别大的情况下,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考虑?得到用户的认可,然后博得市场上的增长。

第一个,交通拥堵依然是管理的核心,政府越来越关注大众出行。

第一个,设备厂商不只是提供设备,更多的是要提供咨询、设计的服务,应该怎么用好?甚至说在系统之前的一些,上层的设计的时候就要考虑到的。

第二个,面向公众的信息服务,这个我就不多讲,因为这个大家应该很清楚,现在各个层面,不光是说竞争的企业,像我们的网络企业,公众化的信息服务现在是一个热点,都在做。

第三个,基于传统的。比方说我们的多系统数据综合应用,比如我们以前建了很多个系统,比如说信号、交通流的采集,电子警察,整个系统就有很多很多的数据,这个时候用户就跟你说,难道不能把这些数据统一起来,然后在指挥中一起运用吗?这时用户比较关注的问题,如果谁首先能够解决,在原来的系统建设上就有很大的创新和亮点。

第三个,提升管理效率的核心技术。比如信号,如何改变,说人交警在高峰期去指挥?如果能改变,让50%的交警回到指挥中心,那我们就胜利了。

第三个,我们认为一体化的运维服务将成为提供系统应用效果的关键。已建成的信息化系统,比方说刚才我说的经过了十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有很多城市已经建设完成了信息化系统,而且还没有到一定要更换信息系统,要进入新的系统以后,它们对整个信息化系统的维护,或者说怎么提升已建设信息化系统的应用效率的时候,那么需求就很迫切。所以说这个时候我把它笼统地或者说更大的范畴归结为维护的方面,我们急需、及时的维护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已建成的信息化系统。

第二个就是产品的供应商,应向产品的服务商来变,而不是你卖了产品以后,剩下的是你用户的事,就没有关系了。

第三个,这个应该去年的时候有好多的公司做了这个运营服务的认证体系,现在有很多的企业已经关注整个所有系统的运维服务的云平台。而这个服务就像我说的一样,已经它不再是关注,只关注设备的好坏,而应该多面向应用效果的服务和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包含什么?它可以评价产品、服务商、服务队伍,哪个好哪个坏?将整个系统的信息化技术进行监管和维护起来。

我们总结来讲第一个对于存量上的这个情况,谁能够将原来的系统应用发挥到极致?第二个谁能够将整个的服务,以效果为导向的这种服务做的更好,谁将能够更加赢得用户的信赖,可能在未来的很多竞争中会有更大的优势。以上是我发言的主要内容,谢谢大家!

Copyright © 2007-2022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