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古桥 > 正文
“提篮桥”究竟是一座什么桥
2015-09-07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毛锦伟

        问:抗战时期,数万名犹太难民聚居在虹口一隅的提篮桥。近日的抗战宣传,让提篮桥屡被提及。可以前,一提起“提篮桥”,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监狱。我也一直以为,这个地名的由来,就是得自著名的“提篮桥监狱”。

        不过,最近有朋友告诉我,其实这是一种误读,因果倒置了。上海历史上,确实先有过一座叫“提篮桥”的桥。后来虽然桥没了,但监狱和地名都延续了这个名字。

        我向几名老上海人求证这个说法,他们大多表示不清楚个中缘由。请问,“提篮桥”究竟是因监狱还是真有一座桥而得名?(市民李女士)

        民间说法

        市民王先生:

        是下海浦上的一座桥

        据我了解,确实有过这样一座提篮桥。是清嘉庆年间,本地居民在下海庙附近的下海浦(浦是“支流”的意思,下海浦是吴淞江的支流之一)上兴建的一座木桥,桥宽约2米,长约10米。而之所以将其命名为提篮桥,是因为当年这座桥的附近(即后来的东长治路电车二场处)有爿竹器店,专营提篮、淘箩而闻名,故人们称该地区为提篮桥。

        也有一种说法,是因为这座桥为瞿蓝两姓所建,名瞿蓝桥,音变为提篮桥。

        尽管后来这座桥拆了,但是桥名却得以流传了下来,最终成为了这块区域的地名。

        权威解答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研究员、上

        海地名学会副理事长薛理勇:

        一开始是座“香花桥”

        上述说法中说,提篮桥是下海浦上的一座桥,这是对的。但是,桥名的由来,却有说法。

        这得从今海门路以东、昆明路173号的下海庙说起。这座庙,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几度兴废,1991年修复、开放,成为上海佛教活动主要场所之一。而从记载来看,这座庙只是下海浦的一座小水神庙。那时,从现在的东大名路至商丘路一带全是渔村。渔民出海打鱼,需要祈求神的保佑,便有这座小庙应运而生。

        嘉庆年间(1796~1820年),庙坍而荒废,成为一无主之庙,于是被尼姑占用,并历年增建。跨下海浦的这座桥也建了起来。

        民间宗教活动中,礼佛主要是向佛献花、上供品、烧香叩头,还有买小动物放生。所以,一般有庙的地方,就会有香烛店、花鸟市场,会有“香花桥”。而据说,下海庙在下海浦的东面;于是,住在河西的人到位于河东的下海庙敬香,就会提着装有鲜花香烛、供品的竹篮,从桥上走过。于是,这座桥就被叫做了“提篮桥”。

        也有人说,老百姓敬香时提的篮子都是比较高档的“提篮”,不会是买小菜的篮子。这种提篮有格子、带盖,柄是方形的。而这座桥的形状,神似提篮的柄,因而得名“提篮桥”。这两种说法都是比较可信的。

        由于下海浦的流向及河流位置难以详考,各家对这座桥的所在位置说法不一。但是,考虑到下海浦的部分河段填平后被称为“茂海路”(今海门路),结合下海庙的庙址,并据1893年、1912年、1917年绘上海地图所显示的迹象,可以断定该桥在今海门路长阳路交叉点上。

        上述说桥名得自竹器店的说法,值得推敲。原因在于建桥时的提篮桥地区还比较荒僻,不太会有成片的竹器店。在这个区域卖高档提篮,想必生意不会太好。

        曾经有个“提篮桥区”

        上海开埠后,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有英商在附近黄浦江边徐家滩开始营造码头。1848年,提篮桥区域被辟为美租界美侨居留地。19世纪中期,提篮桥附近、虹口老街(今东汉阳路219弄)等已形成集镇。此后,该区域填浜筑路,圈地造房,逐步成为了闹市区。

        19世纪50~60年代,在码头修建期间,徐家滩附近渐成道路。百老汇路(今东大名路)、东熙华德路(今东长治路)及与之相交的道路陆续建成。从19世纪中期起,相继改建和修建成外虹桥(今大名路桥)、中虹桥(今长治路桥)、里虹桥(今汉阳路桥)、新虹桥(今余杭路桥)、北新虹桥(今鸭绿江路桥)等一批桥梁。19世纪70年代,沿黄浦江北岸已中外客货码头林立。直至19世纪末,提篮桥地区俨然成了当时上海的交通枢纽之一,它连通了租界繁华区和杨树浦工业区。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末,上海首通有轨电车后,6条线路中就有3条经过这里。

        不仅如此,提篮桥地区也成了密集住宅区。19世纪40年代前,今西安路上有草帽弄、高阳路上有朱村等集居点,房屋都是老式平房,后新建居民住房以旧式里弄房屋为主。外资房地产公司也在舟山路一带开发了不少公寓,供外国在华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工程人员居祝至20世纪初,东有恒路(今东余杭路)以南,虹口港以东至华德路(今长阳路)、汇山路(今霍山路)一带已成为居住区。嗣后,延伸到大连路、周家嘴路,并建起一批新式里弄房屋。华德路上还有一些外侨居住的西式房屋。

        交通方便,人口稠密,自然近代工商业也较为发达。

        工业:19世纪50年代,美商在徐家滩设立杜那普船坞和伯维船厂。1865年(同治四年)后,英商耶松船厂、国内官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先后创立,民族资本办的发昌机器厂、同文书局、云章衫袜厂(今景纶针织厂)、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上海分公司、马宝山糖果饼干公司和华德灯泡厂相继创建。区域内还有不少小型机器五金工厂集中于兆丰路(今高阳路)北段。

        商业:19世纪中叶,一些美国人在百老汇路开设赌场和酒吧。广东、宁波等地的商人也来经商、居祝19世纪末,东熙华德路已成为商业集中地,东百老汇路西段主要为货栈集中点,东段与茂海路、汇山路一带为以提篮桥为中心的贸易网点。市面繁荣,商贸兴盛,尤以五金、皮革为最。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下海浦被填平。此后不久,提篮桥也被拆除。尽管桥没了,但由于这个区域已成为当时城市的一个中心点,提篮桥也由最初的桥名,延伸成了一个知名度很高的“区片地名”,泛指今大连路以西、公平路以东、唐山路以南至黄浦江的地段。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属侵华日本海军警备地区。舟山路等地是当年上海人接纳“二战”期间犹太人的主要地区,更有“小维也纳”之称。日本投降后,隶上海市十八区。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这里改称“提篮桥区”。1956年,提篮桥区被撤销,并入了虹口区。

        地名意义因监狱而改

        提到提篮桥,就不得不提“提篮桥监狱”。

        1864年(同治三年),上海英租界会审公堂制度建立。经会审判决的英、美犯人关押在领事监狱,华人人犯则关押在福州路总巡捕房监狱。随着租界的发展,民事和刑事诉讼案件日益增加,总巡捕房已人满为患。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工部局董事会批准提案,在新扩张的美租界茂海路汇山路(今海门路霍山路)征地营建监狱。1901年底新监狱破土动工,1903年5月18日正式开始使用。因为监狱归警务处管理,正式名称为“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务处监狱”。由于它位于提篮桥和华德路(今长阳路),也被俗称为“提篮桥监狱”和“华德路监狱”。

        提篮桥监狱经过多次扩建,成为中国乃至远东最大、设施最精良的监狱。100多年里,这里关押过普通犯人,也关过进步文人、革命志士、汉奸,甚至日本战犯,在不同的语境里,它被称为“毁灭之城”,“远东第一监狱”,以及“东方巴士底狱”。于是,在上海语言中,“提篮桥”除了是地名外,还逐渐成为监狱的代名词。这使得提篮桥在知名度迅速提升的同时,也成了一处有点难以启齿的地区,成为市中心一处被人遗忘的角落。

        即便是曾经十分繁华的市中心,如今也很少有人在这里投资、搞开发。由于受到提篮桥监狱的特殊功能限制,这一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一直难以进行较大规模的开发挖掘,它所蕴藏的文化价值也难以充分体现。

        实际上,这一区域理应是上海一张含金量很高的“文化名片”。2008年,该地区被列为上海首批12个历史风貌保护区之一。近年来,多名专家学者呼吁调整提篮桥监狱的使用功能。据称,提篮桥一带,也将纳入北外滩改造规划中。希望有一天,提篮桥监狱、犹太老街等重要历史建筑群聚集成一个独特的历史街区,昔日商家云集、商业繁华、游客如织的情景能够再度重现。

        
Copyright © 2007-2022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