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贺古道简介
潇贺古道是指由潇水连接广西贺江的水、陆交通网络的总称。它是古代中原沟通岭南的交通要道之一,也是南岭走廊诸条通道中最重要的交通线。向北,经由湘江上游的重要支流潇水与湘江相连向南,通过贺江与珠江相接,向西南,经恭城河后汇入漓江,最终都与珠江主干河道连成一体。
自秦汉到清末乃至民国初的两千多年里,这条湘桂(潇贺)古道对促进我国的南北统一,加强各族人民的融合,促进南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2013年5月国务院公布湘桂古道永州段(战国至民国)为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湘桂铁路和京广铁路修成后,湘桂(潇贺)古道的功能开始衰退,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特别是二十一世纪初的通乡通村公路工程进行后,湘桂(潇贺)遭到了破坏和废弃。但沿途还保存着许多的古城址、古兵营址、古桥、古亭、古街铺、古村落等文物和一些处于较为偏僻的古道。
一、古桥的类型、特征
湘桂(潇贺)古道穿行于萌渚岭的崇山峻岭和湘南桂东北的山地之间,永州市的文物工作者在对古道文物普查的过程中,发现湘桂(潇贺)古道现存的古桥主要有: 浮桥、石梁桥、石拱桥、风雨桥等四大类型。
浮桥可以说是大型桥梁的先锋,在古代浮桥是跨越较宽河流唯一的桥梁形式。湘南的道州潇水浮桥位处“湘桂古道” ,也是古道上现存唯一的一座浮桥。该浮桥长135米,宽4米,由25艘木船组成,上盖木板,以两条重达四千斤的铁链压之。
潇贺古道上有石梁桥、石墩石梁桥、石仿木榫卯结构石柱石梁桥,石梁桥保存的数量有二十余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石仿木榫卯结构石柱石梁桥,这种仿木榫卯结构石柱石梁桥在潇贺古道沿线上道县发现两处,江永发现五处。仅江永县夏层铺镇上甘棠村就保存有三处,除了寿隆桥外,连接上甘棠村和寿隆桥的昂山旁的小溪流上也有一座不到3米的仿木榫卯结构石梁桥。在从步瀛桥去月陂亭摩崖石刻的道上,常人以为是青石板古道,实际上就是一处3块石梁石柱仿木榫卯结构桥梁,只不过在岁月的打磨下,已经埋没在地下变成了现在的游道罢了。
石拱桥在潇贺古道上是保存最多的一种桥梁,据初步统计有步瀛桥、西佛桥、洪家桥、天福桥、万家桥、下汶桥、麻湾桥、农科站桥、下蒋桥、白路塘桥、白家田桥、达头山桥、隆兴桥、平安桥、神湾桥、安乐桥、龙门桥、西佛桥等十数处之多,有单孔、双拱、多拱等类型。最小的石拱桥应该是潇贺古道起点、双屋亭东80米处古道上的小石拱桥。
建于江永县夏层铺镇上甘棠村的步瀛桥,为三孔石拱桥,采用半圆形薄拱,造型小巧别致,与文昌阁的庄重高耸互为衬托,构景成图,相映成趣。
还有江华西佛桥,又名七拱桥,位于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沱江镇老城区东南,横跨于西河之上。该桥长80余米、宽8.6米,桥面、桥身全部用大青石砌成。桥身为七孔八礅,用石灰、桐油、糯米三合浆抹灰、勾缝。桥礅的迎水面还做有分水尖,以减轻水流对桥身的冲击。桥面上最大青石长2米宽1.2米、厚0.5米,重约1.5吨,桥栏上最大的石栏长2.4米、宽0.7米、厚0.3米。江华西佛桥以其桥身之精美大气,桥礅之构造独特,堪称中国古石桥建筑之一绝。
风雨桥又称廊桥,它是在桥面上盖建廊屋,集桥、亭、廊三位一体的特殊桥梁。风雨桥的种类繁多、风格各异,按结构划分,风雨桥有木梁、木拱、石梁、石拱之分。据目前为止的调查结果看,潇贺古道上现存风雨桥除木拱结构外,其它三种类型风雨桥都散见于古道沿线各地。比较典型的有湖南省道县午田石拱风雨桥,桥面铺青石板,桥长20.6, 宽5.3, 高6米。东西为马头墙。桥亭为杉木抬梁穿斗式相结合的梁架结构,上盖小青瓦。有梁架六排,有金柱、檐柱各十二根。各柱之间用横梁、穿枋连在一起成一个整体以加固梁架的稳定。两边檐柱穿斗木板为桥栏。桥的南端连着青石古道,北端连着午田古街。
在江永县桃川镇大地坪村岩寺营组的朝天桥,为桥亭合一的风雨桥,保存完好。桥为单孔石拱桥,建于田洞中的一小溪上,桥面铺三行青石板,桥面整洁。桥的东西两端为二级马头墙,墙设四柱三门式的假门楼。桥亭有四排梁架,有檐柱八根、金柱八根,各柱之间用穿枋梁架横直相连成一整体,起固定梁柱的作用。中段屋面高出两头的屋面。
而位于潇贺古道湖南永州市江永县兰溪瑶族乡黃家村村内的石梁风雨桥, 已经成为当地难得的人文景观。
二、古桥的历史价值
湘桂(潇贺)古道既然是历史上沟通内地与岭南诸道中最重要的通道之一,它延续的时间又最长。如果从舜帝南巡时算起,这条湘桂古道延续达四千多年之久。古道穿行于萌渚岭的崇山峻岭和湘南桂东北的山地丘陵之间,众多的河流溪水必定要渡水架桥。现存的古代桥梁建造年代文献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宋代,大量的造桥碑刻都在近几十年时间之内被挪作它用或遭到损毁,使我们在追溯桥梁建造历史上留下一大遗憾。
从目前的野外调查结果看,建于江永县夏层铺镇上甘棠村的步瀛桥,是湖南目前已知最古老的石拱桥。据史料记载,步瀛桥始建于宋靖康元年(1126年),由当时的周氏几位族长“唱率子侄偕族属辈,共为鸠集裒金几二十万”而修建的。历经宋绍兴五年(1135年),元至元二年(1468年)、明成化四年(1468)及清乾隆年间“重修”或“大修”。现残存长30米,宽4.5米,跨度9.5米,拱径高5米。因年久失修,目前,拱桥上游方向被洪水冲毁。千百年来,步瀛桥维系着村前的古驿道,这条古驿道由青石板辅成,自古就是湘南通往桂北的交通要道。
始建于宋嘉定(1208-1224)的道州潇水济川桥。是古道上现存最著名的浮桥。淸光绪三年(1877)《道州志》记载:“济川桥,旧名大浮桥。在南门外,跨潇水上,南北四十余丈,铁链二条橫镇之。自宋嘉定中联方舟以为桥,明洪武间桥废,以舟渡。万历二十六年州守韩子祁革龙舟四十艘改浮桥,往来便之……”。1929年,杨得任在其所著《道路全书》中说:我国古代浮桥“如……湖南道州之潇水,所架之舟桥,其最著也”。1934年11月,红军长征占领道道州城时,就是从这座浮桥上通过的。
位于新车镇潇贺古驿道永明河支流午田河上。始建于宋淳祐年间(1241-1252),这是湖南 省目前发现建造年代最早的双孔石拱风雨桥。光绪三年(1877)《道州志》记:“州西南二十五里午田村前为永明官路,宋淳祐间居民朱明远建,上覆以屋,清雍正间州乡进士唐雍记。”桥北立有乾隆十七年(1752)和光绪年间的修桥石碑。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中央红军长征时经过此处,当地百姓亦称其为“红军桥”。
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建成于光绪二十四年,距今已有114年的江华西佛桥。一直为江华八景之一,有“西佛拱秀”之誉,被省内外文物专家、学者称为南方的“芦沟桥”。我国桥梁之父茅以升曾说,在中国古建筑的石桥中,最古老的桥是赵州桥,最雄伟的桥是卢沟桥,最美丽的桥是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西佛桥虽不及它们有名,但其坚固雄伟(至今仍可通过七八十吨的重车),“为湘南数十县,除衡阳草桥(今已毁)外,无此巨大工程”。同时西佛桥通粤达楚,历经百年风雨,见证了瑶族社会的沧桑巨变,因而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精髓,更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江永县桃川镇大地坪村岩寺营组的朝天桥,虽然没有文献碑刻明确记载年款,但岩寺营为明洪武年间设立的一个兵营,当地流传江永在明代设立了六营两所,两所一为桃川千户守御所城,一为松柏的琵琶千户守御所城,岩寺营为六营之一,当年的驻兵为广东阳山县迁来。现村民为当年戍兵的后代,此桥始建年代应该不晚于明代。
湘桂(潇贺)古道上现存的这一批从宋至民国的各种类型结构桥梁遗存,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在中国交通史上留下了较为浓重的一笔,是研究湘桂(潇贺)古道上古桥梁建筑发展过程中,不可多得的宝贵实物历史资料。
三、古桥的文化内涵
1、民俗文化(图腾及相关民俗)
湘桂(潇贺)古道曾经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原沟通岭南地区最主要的通道之一,由于地处中原沟通岭南地区要冲,多民族共处。使得连接这一通道的重要元素桥梁图腾,体现出丰富多彩的民俗信仰,并具有其独特的文化传承。
位于永州市道县清塘镇陈熊村的太平桥,桥栏上过去共有26块“渡人渡己”、“折柳情长”、“功高千秋”之类的题字和“三气周瑜”、“黄河摆渡”、“污泥救主”、“柴桑吊孝”等历史故事浮雕,栏柱顶端有形态各异的狮子,是当时极负盛名的建筑物。1967年农历7-8月被狂热的造反派破四旧捣毁。桥面上仅存一对残缺不全的1雌1雄镇水兽也在2011年的某个月黑风高夜被无良的盗贼撬走。
江华瑶族自治县桥头铺镇上宅洞村的龙门桥,西距潇水120米,重修于嘉庆十年(1805)。单孔石拱桥,桥高8米,宽5.6米,拱宽18米,全由料石建成。桥面铺青石板。中心向两头略弧。桥两边放青条石为桥栏,东栏外侧雕后羿射日,西栏外侧雕八卦图。桥栏还刻录有建桥序言及捐款者姓名石碑。
在永州市道县万家庄办事处的石梁桥和道县桥头镇大车坝村的石拱桥,发现在桥西头立有l米多高、顶端雕刻虎头形象,头像下部刻“南无阿弥陀佛” , 具有强烈宗教色彩的桥梁图腾。另外,在桥梁迎水面拱圈上雕刻有八卦、铜钱、鱼、螃蟹、虾、山羊图腾的有湘桂(潇贺)古道上道县祥林铺镇下蒋村的石拱桥,农科站村石拱桥桥梁迎水面拱圈上雕刻有带有飘带的宝葫芦、宝剑等。值得一提的是,桥梁图腾都雕刻在迎水面承重拱圈上,而且桥梁图腾目前只发现在湘桂(潇贺)古道古桥上,对研究湘桂(潇贺)古道古桥桥梁图腾的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千奇百怪的桥梁图腾除了古人期盼镇服水患、防御水害和安澜畅运、祈求吉祥的精神作用外,从建筑设计、景观构成方面同样有重要的美化装饰作用。
2、民间传说
先民们在长期的修造湘桂(潇贺)古道古桥的劳动过程中,留下了不少感人至深、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如流传于道县的《舜王与白想》,以白想这个人物在濂溪河上无桥时背虞
舜为题展开故事。——濂溪九曲十八弯,弯弯曲曲象条龙,濂溪河上以前架着一座石桥,名叫“参驾桥”,说来还有段故事。这驾是皇帝的圣驾。你道皇帝是谁?是四千多年前的虞舜。参驾的人,名叫白想,原来是个平头百姓,以打鱼种地为生。那时,这里虽然人烟稀少,却是交通紧要之处,南来北往,岂能没个桥。说桥也委实可怜,不过三根并排捆成的松树,春水一发,哗啦一届┉┉大水冲个无影无踪,再架桥还得等雨停水退才成;涨水落雨的时候,行人只得光着脚板过水,陌生人哪晓得深浅厚薄,免不了常出一差二错。那时,白想一来年轻心好,二来反正雨天事松,便干脆把自己当桥,背人过水。无巧不成书,舜王南巡来到这山窝窝,正碰上落雨刮风涨大水,眼前一条涧子,浊浪滚滚,心里不由一愣。正为难间,茅屋里跑出一个后生在他面前猫下腰,请他上背。舜王有点不好意思,说:“这我岂不把人家当成桥了吗?”白想麻利地把舜王背到河中,笑着答到:“我是桥呀!是马您老馆就喂大鱼啦!”舜王上了岸,把白想看了又看,问道:“好后生,你要多少渡钱?”白想把手一摆:“老馆子走吧!我在涧边架桥又变桥都快三年啦!要人家的钱哪会如今还是条穷汉?!”舜王听了,连忙上前抓住白想的手,说:“你道我是谁!我就是大舜皇帝,才头次碰见你这样的好心人。”啊!舜王,南巡来了。白想连忙跪倒在地:“大王恕罪!”舜王一把拉他起来,拍拍他的肩膀,笑哈哈地说:“你有什么罪,我要封你为地方官。”
白想封了官,亲戚、朋友来道贺的险些踏破门槛。白想好不高兴!他想,我只不过背了舜王过河,便得了官,要是在涧子上砌座大桥,舜王看了,这官岂不更大。这么一想,白想就发号施令起来,到处强征民伕,筹款派捐,限令百姓要在舜王南巡归来之前,把桥修好,白想每天一手捏根粗棒捶,一手捏把大蒲扇,谁怠慢就使劲敲谁的脑袋。
很快过了一年,舜王又从这里路过,见多了一座大石桥,这是怎么回事呢?
舜王信步上桥,看见一个缺胳膊的老翁和个断腿的后生在哀声叹气。舜王问是为了什么,两个残废人愁眉苦脸,把头摇得象个拨浪鼓,什么也不肯说。舜王急了,说:“我是舜王!你们但说无妨。”两个人听了才一把鼻涕一把泪把白想当官以后如何想升官发财,如何逼着老百姓为他修桥,自己又如何被大石头砸成残废的事一一讲了。
舜王听了,气得老半天说不出话来,指着那断臂老翁说:“你快把白想叫来!”
白想正在做升官梦,一听舜王驾到,连忙起来参驾。
舜王看白想时,见他肥头大耳,满脸横肉,全不是往日模样,把脸一沉问道:“小小的涧子,这样劳民伤财,架座大大的石桥,你是为什么?”
白想吓得说不出话来。
舜王火了,吼道:“你不说我也清楚,从前,你背人过河,心是好心,所以,我才叫你当官;眼下砌这座大桥,事是好事,心是坏心,这官还能让你当下去么?真是白想。告诉你,你再不能为官了,你去帮老百姓看守庄稼吧!”
白梦做梦也没想到会有这样的下场,头上好似五雷轰顶,心里一慌,倒地死啦!可怜他临死手里还捏着一把蒲扇呢!如今我们在庄稼地里看到的稻草人,瘦得四条筋,成天不停地拍打着蒲扇赶鸟,正是白想呢?
而江永夏层铺镇上甘棠村的步瀛桥,为三孔石拱桥,自建成不久即塌了一半,然而,这半边残桥却再没人去修,屹立至今。 村民传说:村里每出一个官员,桥就掉下一块石头,掉了100多块,历史上先后就出了100多名文武官员,其中京官18 名,进士11名。最近一个是国民党时期的爱国将领周翰忠军长,中将军衔。很难想象,在这个偏僻的小山村,曾经出现过100多名七品以上的文武官员。如今不出官员了,桥也就不掉石头了。步瀛桥,又名度仙桥,是湖南省到目前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座宋代三拱古桥。村民说:步瀛三拱古桥残,妙语八仙天意传。千古相承成故典,众期石落出大官。
广西日报记者罗劲松先生在《潇贺古道寻“脚印》 一文中,从潇贺古道湖南省江永进入广西区富川油沐乡黃沙河采访当地老人,在这些老人口中,每座潇贺古道上的桥,都能讲出浪漫故事来。当地回澜风雨桥和青龙风雨桥,是一对鸳鸯桥。故事美丽而凄美——年轻英俊的富川油沐才子何廷枢,与隔河相望的双园栎村美丽灵慧的瑶族姑娘盘兰芝相爱。正当两人准备成亲时,盘兰芝却被皇上派到瑶乡选美的钦差大臣选中,进了皇宫。伤心的何廷枢发愤读书,赴京赶考高中进士。此后,官至监察御史的何廷枢被御封为八省巡按,赴边关除奸抗倭。入宫的瑶族姑娘盘兰芝在封为皇妃后,遭野心勃勃的柳皇妃诬告,最终被贬回乡。在家乡,听到何廷枢因抗倭为国捐躯的讹传,盘兰芝悲痛如绝,便在黃沙河建成青龙风雨桥以纪念心上人。桥成当天,盘兰芝高喊着何廷枢投入黃沙河中。衣锦还乡的何廷枢,面对青龙风雨桥,不禁潸然泪下。为表达不离不弃的情怀,便在黃沙河上建造了回澜风雨桥。后人面对鸳鸯桥时,大发感慨:“回澜” 即“会兰”,“ 青龙”即“情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