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老桥之卢探花与书院桥
2012-02-09 来源:
网
从我国唐代开科取士到清代末年的1300余年之间,我国有具体记载的状元共有599名。宁波地域自宋代至明清有记录的状元有12位。然而有着千余年历史的宁波宁海县在平均三年一次的开科取士中,既没有出过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只出过唯一的第三名“探花”,这就是宁海县桑洲镇田洋卢村的卢探花。
卢探花名原质,字希鲁,他的故里四围青山,一条源于天台的清溪流经村前,注入旗门港三门湾。
据《宁海卢氏宗谱》记载,田洋卢卢氏祖上世居山东青州。南宋建炎三年(1129),卢诜随高宗皇帝南渡至临安。绍兴八年(1133)卢诜登进士后官至兵部尚书,因金兵南下携家眷至台州宁海,这处与三门天台接壤的山洼沃田中定居,名村“田洋卢”,其子孙遵祖训勤耕苦读,如今已是400余户,1600人的大村。
元至正辛卯(1351),卢原质就出生在田洋卢村。卢探花之父名思诚,而其生母为明初大孺方孝孺的姑母,为教育子弟,其母特择村东鸡头山凤凰山脚下东门潭边建卢氏文昌阁。元至正十年(1355)又扩建前后二楹卢氏书院,聘乡间名儒为师。卢原质6岁时与比他大六年的方孝孺同在书院受学,苦读三伏,励志寒冬,达十二个春秋。从书院通向村中的二里村道中,与书院同时建造了一座跨溪越潭的石拱桥,这是卢原质和方孝孺等的一批幼少学子们必经的出入通道。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卢原质屡经县试、府试和省试之后,以优异成绩考中进士,廷试时名列一甲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这时方孝孺在病中,闻表兄高中,写有《闻卢原质表兄廷试探花郎授编修而寄之》:“奉天殿上榜初开,共贺江南得秀才。好是青萝居士说,近来文运属天台。”(当时此地属天台)
翌年二月早春时节,卢探花衣锦荣归,过书院桥进入他儿时曾经挑灯苦读的书院,睹物思情,感慨万千,他亲身在桥畔栽下三棵苦槠树,据说隐含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苦其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籍以激励自己,昭示后人。这三棵后人称为探花槠,隐喻一甲第三。如今繁荫如盖,遮天敝日,高15米,围3.5米,依然挺立在书院桥旁。
明·洪武三年(1390)卢探花父亲亡故,他回乡守孝三年之中,又曾多次走过书院桥到文昌阁拜孔子吊先贤。
明·建文二年,卢探花升任太常寺少卿,正四品官,主管宗庙祭祀与礼乐,由于“重教化、爱黎民、不趋势”,多有佳誉。
洪武末(1402)燕王朱棣夺皇权,方孝孺不肯为朱棣写诏书而遭“灭十族”之祸,卢探花被株连而死,田洋卢村卢氏逃散,卢氏书院及老桥无人寻迹。
事隔180年之后的明万历十八年(1590),方氏靖难早已烟消云散,田洋卢村正在恢复生气,宁海县知县曹学程过书院桥,探访已经败落的卢探花读书处,写下的《吊卢翰林》诗中,有“不堪吊古寻遗迹,故里萧萧遍黍花”之句。曹知县还写了一块《卢氏文昌阁记》,刻成石碑后嵌于门墙上,1953年有人还见过这块原物,但如今又隔了50年之后,石碑已经改刻,门墙内的文昌阁也重建为一座小庙,原先的东门潭也 汙为农田,惟有参天的三棵“探花槠”傲然于兰天。古朴的书院桥在苦槠和近数十年来补植的松柏簇拥之中显得更加静谧和肃穆。书院桥长10米,宽3.2米,高3.5米,跨溪5米,乱石起拱,桥面缓缓拱起铺砌卵石,每一位寻访卢探花历史遗迹的来访者,在这里都可感受到书院的书香、阵阵松柏和苦槠的芳香,弥远而悠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