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古桥 > 正文
风雨桥文化意蕴谭概
2011-11-24 来源:康志保 人民交通出版社
桥苑瑰宝——风雨桥,涵盖了我国丰腴的、深厚的桥梁文化的各个方面,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脉,是历史变迁的缩影,是建造者高度智慧与技艺的结晶,是鲜活的民族风情画,是镌刻在大地上的雕塑,是以天然的材料、传统的工艺、民间的集资方式造桥与管理的范例。

    风雨桥,通常称作廊桥,也因为桥的上部建筑的不同被称作亭桥、阁桥、屋桥、楼桥等,还由于下部建筑的不同被称作是木拱廊桥、石拱廊桥、石墩木廊桥等;更是由于有祈褔纳祥的愿望被称作褔桥,还由于“雕龙画栋桥上盖”被称作是花桥。自从郭沫若先生咏程阳桥诗中“艳说林溪风雨桥”名句出现之后,在湘桂黔等地统称为“风雨桥”。

    风雨桥展现出来的文化,是瑰丽多彩的,笔者试从以下四个方面谈点管见:

    1构筑精致,美轮美奂

    闽浙地区的木拱廊桥精美的工艺,集中地表现在下部构筑上;而湘桂黔一带的风雨桥精美的工艺集中地表现在上部构件上。奇妙的是这种木结构的桥,在建桥过程中,不用铁件,只采用木榫卯,甚至使用了古老的湿藤绑扎法。这种构造,被称为“编木”,以“插接挤圧”方式,构筑桥体,当地的小孩以15根筷子就能搭起一座桥来。评审专家评价其建造技术“是我国古老造桥术的尾闾,是国内桥梁建造史中最后的、罕见的一批活化石。”这种结构,完全符合美学中形式美的基本原则,具备着对称平衡、比例协调、错落有致、整齐划一等特点;在布局上以穿插、接应、疏密、聚散、开合等出神入化的章法,出于“竞秀”收于“和谐”。正如哲学家罗素所说:“是一种参差多态的美。”如果离开了这些,不仅失去了美感,而且会影响结构的坚固,甚至垮塌。

    
    图1福建屏南万安桥
 
    
    
图2万安桥下部结构
 
    关于木拱廊桥的结构,本文无须赘述。因为,在福建屏南研讨会上诸多的专家学者都有精辟的论述,去年,著名桥梁专家唐寰澄先生又出版了《中国木拱桥》一书。本文,既然是从文化的角度来探讨,所以,首先展现福建屏南万安桥两幅图片,以飨读者的眼福;然后,再用松溪县康熙年间一首《七月桥》的诗来加以表述,诗意韵味,清晰如见。诗曰:


图3普修桥攒尖
 
    纤尘拭开秋水净,长虹下贯琉璃影。

    一三五七相间横,十二栏杆湿云冷。

    溪风不动溪风寒,波光清贮双铜盘。

    数家临水不闭户,紫箫何处吟双鸾。
 
    关于风雨桥的上部结构,更是美不胜收。桥上多为三五七座和三五七层的多角的亭塔。 以通道普修风雨桥为例:它是在在桥塔的顶部,构筑复杂精密的攒尖。首先是在四根金柱上托着大枋,有规则地散射着挑枋,并垂着童瓜形成外檐;接着,中间的雷公柱直抵亭的顶部,连接着挑枋,层层叠叠,巧夺天工。所有这一切的杉木构件一概没有图纸,全靠工匠的经验和眼睛测量;也同样是无一钉一铁,真是“竹木一身坚胜铁”(郭沫若诗句)。

  
  
图4三江风雨桥塔顶内窥


图5通道普修风雨桥
 
    2立体画卷,如梦如幻

    当人们远望与登桥眺望时,可以说是“心如泉涌,意如飘风”。那真是桥外观桥、桥为景,桥内观景、景入胜。有人说:“假如在景观中没了桥,就少了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因为它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动人的乐,镶嵌在大地上的明珠。在景观效应中,无山不壮,无水不秀,无桥不美,其自身的灵通与秀美,再与优美的环境融合,构成了诸多的胜迹。一概因为桥是文化、是美景、是典迹,会给人留下永远的记忆。

    茅以升先生说:在古桥中,最古老的桥是赵州桥,最雄伟的桥是卢沟桥,最美丽的桥是五亭桥。

    五亭桥是江苏省扬州市著名园林瘦西湖的标志性建筑,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它在建筑构思上,独树一帜。在我国桥上设有五座亭子的桥,已知的有福建泉州的安平桥、广西三江的程阳桥、北京北海公园的五龙亭等。这几座桥上的亭子是一字排开的,而五亭桥则是集中在一起的,五亭桥的跨度为55.5米,桥基主轴线有四对相对称的方形桥墩,构成桥的四个翼角,使其平面呈“卄”字形的桥基。28根大红圆柱支撑着桥上五座亭子,亭亭相通。中亭为大,端正突出地坐在中央,为重檐四角攒尖式瓦顶;四个小亭子对称相围,状如众星捧月,为单檐四角翘起,檐背为翠绿色,更显得金碧辉煌。亭与亭之间以短廊相接,形成“五方相属”的态势。

    桥下共有15个圈洞,大洞有3个,中心孔最大,跨度为7.13米,呈大的半圆形,直贯东西,可供画舫往来;小洞有12个,布置在桥基的三面,可通南北,亦呈小的半圆形,只作小艇回旋。桥阶洞则为扇形,可通东西。正面望去,形成五孔,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扬州览胜录》载:“上建五亭,下列四翼,桥洞正侧,凡十有五。三五之夕,皓月当空,每洞各衔一月,计十五洞,共得十五月,金色滉漾,众月争辉,倒悬波心,不可捉摸。”正如清代诗人黄惺庵所言:“扬州好,高跨五亭桥。四面清波涵月影,头头空洞过云桡。夜听玉人箫。” 这是对五亭桥区秀美景色精炼形象的概括。

        
图6五亭桥夜景

      
图7扬州五亭桥
 
    我们还须赞美的是湖南的凤凰县的虹桥,横跨沱江,位于城关,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此后多次维修, 1955年,曾改建为公路桥,最近一次大修是2000年,虹桥又恢复为风雨桥。

      
  图8凤凰虹桥夜景

 
  
  图9湘西凤凰虹桥
 
    虹桥系两台两墩三孔石拱,长112米,宽8.5米,高12.3米,半圆弧拱,跨径11.8米。风雨楼共两层,一层两侧为商铺,中间为人行道;二层为观景楼,坐拥着沱江最美的风景。整座桥用红砂条石以糯米稀饭和石灰灌浆砌成,桥墩呈梭子形以分解水的冲击。这座桥,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美艳斑斓,尤其是夜间在灯彩照耀下,恍如进入幻景。桥的周围,北有“奇峰挺秀”、“古刹钟声”,南有“南华叠翠”、“观音坐莲”,桥下是“沱江渔火”、“三潭印月”,更有沱江两岸的侗族古色古香的吊脚楼与虹桥交相辉映,光彩夺目。试想,假如沱江上没有这座耀眼的明珠,凤凰城能有这么繁华、显赫、闻名么!还有,这里曾出过被誉为“神童”的民国内阁总理熊希龄、著名文学家沈从文、著名画家黄永玉等,这些名人对虹桥都有题著。黄永玉所写的散文,对虹桥就有生动的描写。更有朱镕基题写的“凤凰城”三个大字立于桥头。

    3诗联如云,品味入神

    桥,给文人骚客带来了创作的天地,文人也为桥写下了无数的讴歌诗篇。诗因桥而咏出,桥因诗而闻名。在咏诵风雨桥的诗歌中,郭沫若先生咏程阳桥的诗歌最为著名。程阳桥建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村林溪河上,是一座奇特的风雨桥。其奇特之处,一是结构奇特,造型别致,古色古香,桥上有五座宝塔形楼阁;二是桥的上部建筑全部是杉木制成,以榫梢连接,没有用一个铁钉子和铁件;三是它曾被认为是一座古老的桥,其实它建成于1922年的民国年间。

    1965年10月郭沫若先生以其遒劲潇洒的书法艺术写了“程阳桥”三个大字,镌刻在大理石上,镶嵌在桥头中央;还写下了《题三江程阳桥》的诗篇,热情洋溢地赞美了这座风格别致的风雨桥。全诗是:

    艳说林溪风雨桥,桥长廿丈四寻高;

    重瓴联阁怡神巧,列砥横流入望遥。

    竹木一身坚胜铁,茶林万栽茁新苗。

    何时得上三江道,学把犁锄事体劳。
 
    诗的首联,以“艳说”之语,对桥的基本情况作了介绍,它是五个石墩,四孔组成,为伸臂木梁桥。每孔跨径为14.2米,桥宽3.4米。桥全长64.2米,约合“廿丈”;桥高10.6米,约合“四寻”,古代1寻为8尺。

    诗的颔联是“重瓴联阁怡神巧,列砥横流入望遥”。在五个墩台上建有五座宝塔形楼阁,中间一座为四层六角,其余为四层四角。它们层层向上,重檐飞椽,巍峨典雅,“重瓴联阁”,言其玲珑秀丽,且起着重力平衡、稳固桥梁的作用,把装饰功能和使用功能有机结合了起来。因此才有“列砥横流入望遥”的赞语。颔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既道出其精巧“怡神”之处,又道出其“列砥横流”稳固之势。


图10郭沫若手迹
 
    

图11三江程阳桥图
 
    诗的颈联“竹木一身坚胜铁,茶林万栽茁新苗”。这里把侗族兄弟精湛的建桥工艺给予了高度评价。侗族同胞建造风雪桥,名曰“三无”,即,无建筑草图,无脚手架,无一颗铁件,却坚固非凡。这种建筑工艺代代相传,真是令人叫绝的神手妙技。程阳桥的正梁是在五座青石墩上用直径1.6尺8根连排杉木分上中下三层迭合向两边挑出,在桥孔中间相接。然后在正桥上铺板、竖柱、建亭、修廊。正梁是架在挑梁上,而不是桥墩上,挑梁是以桥墩为支撑点的杠杆,五座桥亭各自起着重力平衡作用,使负重近20万斤的正梁安然不动。虽为木质结构,却胜似钢铁。将这座巧夺天工的风雨桥镶嵌于青山绿水之间,又兼茶林遍布,令人陶醉神往。在末联里,郭老也禁不住感叹道:“何时得上三江道,学把犁锄事体劳。”

    在咏诵风雨桥的对联中浙江省武义县壶山镇熟溪桥最多,共有51副。它是跨越浙中武义江上的木结构廊桥,始建于南宋开禧三年(1027年),距今已近800年的历史了。但几经洪水冲毁和大火焚烧,现在的桥为2001年所修。该桥为十墩九孔,桥墩用青条石砌筑,全系舟形,桥长为140米,宽4.8米,双向伸臂结构,中间通自行车,两侧是人行道。桥的中部有两层桥楼,辅以花窗,雕以花饰,颇赋艺术品位,桥楼可登临远眺,赏心悦目。桥上建有木结构的廊屋,顶覆蝴蝶黛瓦,用以遮阳避雨,桥形气势磅礴壮观,可谓古代桥梁建筑中的艺术珍品。

    该桥两端上方悬有“熟溪桥”醒目大字,最令人惊讶的是桥廊红漆柱上均悬挂着一副副镌刻精美的对联。联句长短不一,字体真草篆隶各俱,或苍劲、或典雅、或古朴、或秀丽。国内一些名桥,也有对联,但一座桥上拥有如此众多的对联,恐怕是绝无仅有。这么多对联,将古桥装点得别具一格,显现着一种典雅气质和散发出浓浓墨香,是桥梁楹联文化的一个浓缩,也是书法艺术的悦目的展现。

    这些对联的作者,有古有今,多数为今人创作,不乏佳联妙对。现选择几副,以飨读者。其一云:北松云摩诘画;熟溪流水伯牙琴。


图12熟溪桥
 
    上半副联:三百里溪泉,自何时煮成熟水

  
图13浙江熟溪桥
 
    这一副对联,形象地告诉读者熟溪桥的位置,是在北下、熟溪上。以北的青松和云朵,衬托着古桥,就像古代名家摩诘的画一样优美;把熟溪的流水声音,比作古代音乐家俞伯牙的琴声一样动听,成为了绝画绝响,可谓高手妙对。

    又一联云:三百里溪泉,自何年煮成熟水;五千家灯火,从何处飞越长桥。

    上联咏水,而且富有想象和幽默地将溪泉煮成熟水,构思巧妙;下联咏桥,写出桥头灯火辉煌,烘托出一片繁荣景象,不失为一副好联。

    再一联是:鸟能解语衔香至;山亦知时拥翠来。

    全联写出该桥融于景观中,又为景观点睛的魅力。道出鸟衔香至、山拥翠来、有色有味,有动有静,时空互联的优美图画,是一副佳对。

    更有歌吟当今太平盛世的一联:凭栏眺熟水,政通人和,喜收三熟;对坐见壶山,心旷神怡,欢饮一壶。

    上联写改革开放,形势大好,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面对一片丰收景象,感到无比喜悦;下联写一边欣赏名山秀水,一边品茗饮酒,心中充满了欢乐。在修辞技巧上,上下联的相对位置,均嵌入重字“熟、壶”,这种复辞互对的方法,颇具匠心。其他还有许多,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该桥除了作为旅游景点外,更具有人文景观的价值,值得一赏。

    4风雨桥见证历史风雨

    在历史的长河中,桥梁上发生过许多重要的甚至是惊天动地的事件,有的塑造出辉煌的历史丰碑,为后代留下了可贵的教科书。这里仅举两例历史事件。一是湘西桑植洪家关的贺龙桥、一是湘西芷江的龙津桥。

    湖南省桑植县洪家关的贺龙桥,它深刻的记录着共和国元帅、开国元勋,传奇式的英雄贺龙(1896—1969年)的事迹。他两把菜刀闹革命,杀富济贫,神勇无敌,名扬中外;他曾追随孙中山先生,讨袁护法,在北伐战争中所向披靡;他脱下皮鞋穿草鞋,在革命低潮的时候参加了共产党,以他的一个军为主力发动了“八一”南昌起义,创建了人民军队。今人传颂着他种种的神奇的故事,也留载于这座桥上。

    这座桥原称“永安桥”,是贺龙的父亲贺仕道乐善好施,于1916年在他的倡议下,乡邻捐资献料,为河道阻隔的民众修筑起这座廊桥,过往行人,无须再赤足徒涉,踩水过河。

    这座石木结构的风雨花桥,长40米,宽7米,高8米,红梁青瓦,龙爪绕檐,中耸堡亭。气势壮观,古朴典雅。贺龙元帅在战斗征程中,曾五进五出这座廊桥,主要的有:1916年桥刚修好不久,贺龙带领着21名青年农民,手持菜刀捣毁盐局,夺取了枪支,拉起了一支农民武装;1927年4月,大革命失败后的危急关头,还未入党的贺龙又跨过这座桥,毅然决然地率所部暂编二十军,参加了 “八一”南昌起义,并担任起义军总指挥;1928年春,同周逸郡、贺锦斋等中共湘西北特委一行,从上海回到洪家关,在这座桥头召集部属,组建土地革命时期的中共桑植第一届县委和桑植苏维埃政府,并组建了一支3000余人的工农革命武装队伍,拉开了创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序幕,从此洪家关的人民都称这座桥为“贺龙桥”;


图 14桑植贺龙桥
 
    1929年秋冬时节,贺龙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到鹤峰、春阳、玉峰等地扩建根据地。桑植县的所谓“剿共”司令陈策勋乘虚而入,在桑植施行白色恐怖,谓以破“贺家风水”,纠集匪众进犯洪家关,挖毁了贺家的祖坟,放火烧了贺老总的故居和名闻遐迩的“贺龙桥”。新中国成立后,桑植县人民政府调拨大米5万斤,依照原样,重新修了这座桥。现在,“贺龙桥”及其故居,作为革命教育的基地。

    湘西芷江县(沅)江上的龙津桥,在抗日战争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座桥始建于明朝万历十九年(1591年),几经圮毁重修,一直是湘黔公路交通要塞。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将桥上的廊、亭悉数撤除,改造成石墩木面公路桥,主要是为了运输军用物资。当时,芷江是国民党陆军总部所在地, 1942年时建起了芷江机场,美国志愿航空队“飞虎队”,曾以此为基地迎击日寇,为支援中国抗战做出了重大贡献,所需军用物资也是通过龙津桥运往前线。为此,龙津桥履遭日军飞机的轰炸,却未能影响通行。


图15怀化芷江龙津桥
 
    1998年春,为“还侗苗民之夙愿”,按原型制修复了龙津桥,14墩、7塔,全长252米、宽12.2米、过道5.8米,桥高15米。施工中荟萃侗苗民族工艺之精华,工艺精巧,塔外多角翘檐,塔内悬瓜斜穿直套,显现出独具特色的侗苗民族木建筑艺术特色,经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考察评定为2000年度世界上最长的风雨桥。

    以上种种,充分说明了风雨桥的工艺精湛,文化底蕴深厚,因此,我们应该向侗族等兄弟民族那样十分爱护桥梁。他们把风雨桥作为村寨的标志,祈福纳祥的愿景,他们是自筹资金,自己动手修建并予以维护,可钦!可佩!可学!

Copyright © 2007-2022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