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清:PPP的核心是运营谁做得好就给谁
2018-01-10
“传统的政府模式是,PPP项目一般交给本区域的国企或民营社会资本去做,现在通过招投标市场化,不管区域内外,谁做得好就给谁。”就PPP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机会与挑战,《中国新闻周刊》主笔席志刚近日专访了清华大学PPP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王守清。“华夏幸福的产业新城模式就是完整的产业链”记者问及如何看待华夏幸福的产业新城PPP模式,作为多年的观察者,王守清介绍道,华夏幸福的产业新城模式,包含片区开发、工业园、生活配套等等,就是完整的产业链。华夏幸福的实力和专业性体现在:第一是上市公司,主要解决融资;第二有成功案例,有好的形象示范;第三团队很专业,在产业规划、招商、运营方面具备比较优势。“目前在PPP产业新城领域,找不到比它更厉害的。”王守清说,“2010年,所有央企都在讲转型升级,做全产业链,这其实就是PPP的概念。而华夏幸福2002年就开始实践全产业链,比央企早了近10年。”华夏幸福的专业性还体现在优秀的集成能力。一个小区域,涉及到不同的行业,不同类型的项目,集成能力很重要。项目要做多少,互相之间如何匹配,有的赚钱有的赔钱,怎么用赚钱的去弥补赔钱的等等,需要高超的运营能力。还有一个就是平衡,分两个层面,一是区域内部的产业要平衡,还有一个是与区域周边,甚至与国家级的产业园区之间要平衡,这非常关键。以固安产业新城为例,华夏幸福在做产业定位时,考虑到北京、天津及周边县市,把固安的优势、劣势、机会、风险通通分析透。“固安产业新城已经有了新型显示、航空航天、生物医药三大产业集群,2014年北京第二新机场选址确定后,马上调整产业,增加了空港物流产业,这就是民营企业的速度。”王守清评价。“一定要想清楚擅长什么再干什么”王守清认为,产业新城的模式是有竞争力的,是可以复制的。事实上,民营上市公司参与PPP各有侧重。华夏幸福基本上是主打县域经济,做产业新城PPP项目,核心还是要有市场经营思路,考虑如何滚动开发、融资、运营,这些是PPP项目的精髓。在复制各自模式时,各自有一套框架性的原则。就是针对目标区域的地理属性、资源禀赋、基础设施、产业基储人口结构等方面下功夫。要么有旅游,要么有产业,要么有独特的排他性的优势。问及地方政府参与PPP项目的过程中如何克制行政干预冲动,王守清认为,从片区开发角度来说,政府负责控制规划,应该由政府去主导,但同时应该让潜在的投资者参与进来;到详细规划时,双方要商量。政府找设计院做规划时没有投资概念,只有投资者才真正了解市场,提出的规划意见比较符合市场需求,而且这种市场需求政府不完全兜底。他举例说,比如旅游PPP项目,政府不可能保证每年来500万人,社会资本必须对旅游市场非常了解。对一个具体的小项目要分类,像电厂、水厂、污水处理厂,更多应该去关注结果。政府定好产出要求,不要越界,放手给民营企业发挥能动性、创造力。如果是社会事业,比如学校、医院、养老院,政府既要关心结果,又要关注过程,很难去界定明显的界限,那就要求参与项目的投资方各方面都懂。他表示,现在中国做PPP最大的障碍之一,是金融机构还是固守传统,依赖于政府信用,依赖于央企国企信用,不太在乎项目的现金流。金融机构必须打破固有传统观念,不能老躺着挣钱,应该增强做PPP的理念。从区域发展的角度来讲,本地或本区域的社会资本参与的PPP项目好一些,还是跨区域好一些?“各有优缺点。”王守清认为,本区域的民营社会资本的优势在于对本地很了解,信任基础牢靠、效率高,劣势是易僵化。“有时候,区域外的资本或民营企业竞争力反而更强,不要刻意区分本地还是外地。”他说,“传统的政府模式是,PPP项目一般交给本区域的国企或民营社会资本去做,现在通过招投标市场化,不管区域内外,谁做得好就给谁。”他建议,政府更多应该对标政府传统模式,从“物有所值”角度考虑。如此,民营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高,政府、老百姓也获利,最终实现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