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古桥> 正文
绩溪古桥
2015-06-18 


  一

  徽州绩溪,境内层峦迭障,河溪纵横,扬之水、登源河奔流于山谷盆地之间,澄静如练。村庄大都依山傍水,“一溪绿水湾环抱,百仞苍岚左右联。”

  绩溪山多溪多,许多地名充满水香。据《元和县志》载,绩溪县“北有乳溪与徽溪相去一里并流,离而复合,有如绩焉。”绩溪县因此而得名。

  有水就有溪,有溪就有桥。“市小山连屋,桥平水绕楼。”诗意的山水风光,仿佛使人踏进了人间仙境。

  桥在现代种类繁多,五彩缤纷。而在古代绩溪,桥只有四种类型:木桥、长板桥、石梁桥、石拱桥。

  木桥,单迭板桥,有独木、数木、拼木板等构成桥面,凌架小溪涧两岸,方便、简单,洪水冲走再架,今村道、山路仍沿用。

  长板桥,俗称“板凳桥”,建于主河流中。木头桥桩立于河中,木头桥梁横于桩上,桥面用数块杉树板相拼,一一连接起来,用铁索扣连脚、板,拉固两岸。也有石墩上铺拼木板的。长长的木板桥,形状颇似板凳立于河中。木板桥短的有二十来米,长的有近百米,高高的悬于河水之上,下面河水哗哗流淌,走在上面颤颤悠悠的,新奇而刺激。

  石梁桥,石墩、石梁并列河中,再在上面横铺石板、石条,很是坚固,但形状粗笨,一般适用建造于较短的溪流中。

  石拱桥则建造较多,一是易泄洪,二是承载力大,三是形状优美:流水淙淙,圆圆的桥拱白云袅袅,“雨馀岭上云披絮”,似一道长虹又似一抹彩霞,很有风景。

  二

  绩溪的水是绿的,因为山是青的,山水环峙;绩溪的水是宁静的,绿水如带。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水的精神是不舍昼夜,河流赋予人和大地以灵魂。水永远是清的,也是深的。“山中一夜雨,遍地是飞泉。”河流若发起脾气,也是暴躁的。瞬间,温顺的小溪涌来滚滚洪水,裹挟泥土、树枝、石头,木桥和长板桥冲得不见踪影,河沟变天堑,对岸近在眼前远在天边,恍惚是两个世界。

  绩溪古桥的四种类型,今天在城乡都能寻觅到它的踪影,还在方便着人们的通行。

  旅游胜地龙川,村东水口登源河上,就架有两座高高的长板桥,通向对岸的龙须山。过去河上只有一座二十多节的木板桥,架在七十多米宽的水面上,当地人称之为“官桥”。《徽州五千村·绩溪县卷》介绍,因它是明代户部尚书胡富退隐乡里,为民造福捐资建造的。皇帝派御史明察暗访,见胡富清正廉明,屡捐积蓄,修桥补路,福泽桑梓,降旨立坊旌表,并命地方官助资架设龙川官桥。现在游人增多,村人在河中又架设了一座长板桥。城里人走在长板桥上,一脸兴奋、喜悦,晃晃悠悠,摇摇摆摆,有时男人们故意在桥中间跺脚,使木桥顿生摇晃,桥上不时暴发出女人的惊叫声,男人的嘻笑声。

  奕世尚书坊北面的龙川河上,有座中石桥,为村中主要通道,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桥长十来米,中间一座石墩,桥面用十块麻石铺就,谐意“十全十美”。建桥人南宋时期的胡念五公,希望子孙路过石桥,能够以十全十美来要求自已,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该桥是绩溪古石梁桥中最厚的一座桥梁,因为它一头连接桥北的水街,一头连接桥南的石坊,借助两岸的抵力,使坊基坚如磐石,稳似泰山。

  最长的古石梁桥,新版县志记载,为胡家西坑村的西坑桥,6孔,60米长,是清乾隆四十八年建,同治五年水毁,东3孔架木通行,民国六年村人修复。最长最古老的石梁桥,是浩寨杨滩村中的迎恩桥,通往忠川村,5孔,35米长,明代建,历经风雨,老骥伏枥,仍在方便人们通行。

  县城西门外的徽溪河上,宋末,县人捐资于渡口建石拱桥,花岗岩石结构,六墩五孔,长40米,遂名来苏桥。也是绩溪县现存最古的石拱桥。原先这里没有桥,人们在河里垒石为蹬,俗称“水踏步”,宋时建石梁桥。宋元丰年间,苏轼因“乌台诗案”谪居海南,其弟苏辙受牵连贬任绩溪县令,苏东坡自海南过此探望弟弟,士大夫迎于渡口,后人称之为来苏渡。1998年版《绩溪县志》记载,“建国初炸鱼损1孔,架木通行。1969年水毁桥东2拱,亭〔去思亭〕亦塌。1972年政府拨款重修,钢筋混凝土结构,西3拱仍旧。”今天,来苏桥两岸,县城开发,建有刘家门前小区和来苏小区,房屋栉比鳞次,人流、车流熙来攘往,非常热闹。桥,如老牛般默默无语负重前行,继续发挥着余热。

  最长的古石拱桥,据新版县志介绍,为大源村中的大源桥,3孔,长185米,宽3米,是清乾隆四十六年建,1954年南雄公路利用通车至今。

  三

  桥是一种跨越,也是一种连接;桥是一道风景,也是一种文化。这是2007年版《绩溪》画册上的一段话,我把它的顺序改动了一下。就在这本画册里,选了里胡村清潭桥的两张照片,照片画面很美,角度略有不同,溢满诗情画意。

  第一张照片是个全景,题名:“小桥、流水、人家。”春雨蒙蒙,一座大跨度的石拱桥凌越河面,拱底的石条由于年代久远,黑漆漆的;河水平静,倒映着桥拱。拱桥一头连接大山,一头连接村道。桥面,绿茸茸的草像个绒毯,一个村妇打着红雨伞,一个老农戴着斗笠披着白塑料雨衣,两头黄牛在低头吃草。桥的周身上下,长满了草、藤、小树,裹着一层绿。桥头边,立有几幢瓦房,墙壁上爬满了藤、叶。村道边,堆着八座圆圆的稻草垛。山上,树木葱郁,云雾缭绕。河水在这里拐了一道急弯,远处有一座通向许多房屋的钢筋混凝土平板桥。

  第二张照片是个近景,一拱飞越河面,水面同桥面一样绿蓝,波光涟漪。桥上,一村人手牵一男孩,另只手牵一老黄牛,向前行走。

  新版县志记载,“清潭桥,胡家胡村上首水口,1孔,长20米,宽8米,高10米,明代建,民国16年村人集资修。”

  清潭桥很美,典型地诠释了古诗的意境。看了画册上的照片以后,给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像。2009年春天的一天,我第一次驱车跑在从坎头至伏岭的公路上,拐过一个弯道,突然看见了清潭桥,一眼就认出了这是画册上的古桥。停下车子,拍了几张照片,随行的同事夸赞“真美”。在村头上望见石拱桥一头连接大山,如今山上就是坎伏公路,公路下紧挨山体也是一座石拱桥,傍河,不过下面没有水。因此,这一块是三桥并立,也是一道奇景。

  绩溪人素有筑桥铺路之风尚,徽商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风尚的形成。村落依山傍水,由于山地狭窄,聚于溪水两岸,形成水街,桥,发挥了连接作用。

  有的大村,不但在溪水两岸修建许多桥,形成石拱桥群,还创造性地把一座桥建成桥坦,形成一个小广场,便于人们聚会、议事以及集市贸易。

  《徽州五千村·绩溪县卷》介绍,浩寨冯村,“在村中的槐溪水上,横架有十三座石桥。总长只有500米的水街上,架设起这么多的桥梁,全县绝无仅有。……桥粱大都建于明代弘治年间〔1488—1505〕,均以块石垒筑桥墩,条石架铺桥面。”新版县志记载,安仁桥,“拱跨5米,面宽30米,连两岸成旷场,俗称大坦桥。”站在桥上,踏着长长的石条,不觉得这是古石桥,村人不说,还以为就是自然的村道,下面是一河沟呢!

  与冯村十三桥相映成趣的,为坎头村的云川六桥。明代沿云川溪修建了六座石拱桥,其中杨川桥位于村中心许氏宗祠前,俗称祠堂桥,长9米,面宽10.5米,比安仁桥面积小近三分之一。

  四

  徽州古桥一般都有亭,或建中央或建桥头,给人遮风挡雨,给人欣赏山水风光。建造石桥往往资金很大,达数百两或上千两银子,大都募集而来,或商贾大户或村人。建成后桥头立碑,上书筑桥志铭及捐资人名,给以纪念颂扬。建桥的村庄因维修费用不小,还建有“桥会”。

  古桥令人称奇的还有一种廊桥,俗称“桥屋”。

  胡家村村西水口“人中龙头”的山脚下,一圳溪水自东向西流淌,一座廊桥横跨溪上,大石条做桥面嵌入两岸岩石中。廊桥小瓦盖顶,三面临空,中间是走道,东西向建有两排美人靠。廊桥南口是通向繁闹村中的大道之一,北口紧挨一幢小屋,中间是一道路,顺着溪流走至村口。据村人讲,原先这幢小屋是一座水口庙—五猖庙,因为紧靠山、溪,又是村道,每日烧香人多,妨碍村人通行,因此建造廊桥。

  胡家廊桥,在绩溪乃绝无仅有。

  绩溪人素来讲求仁义,乐施好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经商发财,从不忘造福当地,回报百姓。歙县城北门外,从绩溪奔流来的扬之水,在此汇入练江。宽阔的河水阻隔了两岸,往来非常不便。明朝中叶,知府下决心建造石拱桥,号召县人募资。旺川人曹显应父子三人,在城北开设“万年米行”,由于“天赋颖达”,经营有方,很快兴旺发达。从南陵、泾县、旌德购得稻谷,用骡驴驮或人工肩挑,翻山越岭运到旺川,仓库建在农户家,利用昆溪水发展了15幢碓房,用水碓加工成大米,再驮运到临溪,而后 装船水运到歙城米行。凭票结帐,从不拖欠运输费。家乡男劳力得了脚钱,妇女加工稻谷、小麦,得了米糠和麦麸,还有折头米,造福于乡里。不久,又在西门外开设了万年米行分号。曹老板闻听捐资造桥,毫不犹豫“独资修建九石墩”,桥面由其他人认建。因此桥名“万年”,桥上曾立碑记载:“左歙州绩北曹万年兴建”等字样。清代康熙《徽州府志》也明确记载〔援引绩溪徽学丛书《旺川古今》——洪树林、曹健文章《明代粮商曹显应》〕。

  如今这九墩万年桥,仍巍然屹立在歙城北门外的扬之水上,发挥着它的巨大作用,方便着千千万万人。

  一座古桥都有许多动人的传说,积淀着徽文化的深厚底蕴。

  五

  古桥是历史的见证,连接着过去,承载着未来和希望,给人以友爱和力量,给人以幸福和光明。人们在艰难跋涉中,被山涧大川阻隔,一找到桥,感到无比激动,无比温暖,那种快乐感、幸福感洋溢胸间,无以言表。

  桥把世界拉近了距离,开辟得四通八达,连为一体,日夜无阻,风雨无惧。没有桥,日子是灰暗的、伤心的。徽州雨水多,一进入夏季,妻子揪心出外农作的丈夫,丈夫惦记出外采桑的妻子,父母担心上学的孩子,过去每年都有淹死人的事情发生。因为山洪说来就来,一眨眼昔日温顺的小溪,刹时变成汹涌澎湃的急流,夹带着石头轰隆而下,村庄近在咫尺,却是远隔重洋。

  所以山里人盼望造桥,望穿双眼,苦苦追求,前赴后继,情系几代人。水村一带流传着一个《协济桥》的故事:相传登源河畔有个人某日过河,恰逢木桥断又是雨后发大水,人被洪水冲倒,经村人相救才幸免于难。此人发誓,毕生努力在此建造石桥。后历经坎柯,经商又屡遭亏损,人已垂老便削发为僧敲木鱼募化,三年之后,经神仙点化,贵人相助,众人相帮,终于筹资千两白银造成一座五孔石拱桥,取名“协济桥”,至今仍座落在水村与北村之间。可见绩溪人造桥毅力之坚韧,精神追求之坚决。

  桥,是人间便捷之通道,到达彼岸之梁,也是人类改善大自然的一种创造。

  河流是人类文明的摇蓝,桥是人类跨越江河、飞向未来的巨臂。

  桥是美丽而富有魅力的,桥是坚韧而富有毅力的。一生拥抱江河,无怨无悔;中流砥柱,默默坚守,直至流尽最后一滴汗水;残拱如半月,仍有几座石墩傲立溪水之中,等待人们修复后再肩负人们往来。

  青山隐隐,绿水悠悠。“细雨斜丝挂碧梢,百结千回锁小桥。”绩溪至今到处都能见着古桥历经沧桑的身影:长虹如波,融入迷蒙的青山秀水,一幅如诗如画的迷人情境……
Copyright © 2007-2022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