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桥的个性
2013-07-16 来源:长江日报
黄陂河港湖堰密布,水多桥多,虽年代久远,毁掉了许多,留下的古桥知名不知名的也不少。要论个性,有两座不能不提,一个是呈“之”字形的半河桥,一个是桥底布满花纹的自在桥。
半河桥:雨后“之”字形
大雨如注,罗汉寺街的半河桥到了,打了个盹,雨才停歇。
小河蜿蜒,雨后乡间青翠欲滴,河滩上牧牛在漫步,摄影记者在泥泞的河坡上连摔两跤。
印象中的桥都是那种“一桥飞架南北”型的,龙须河上的半河桥不是。在河边只能看到它一半,走上桥,才看到它折转了方向的另一半,“半河桥”名就是这么来的。
它依就河水的水文和河床的岩石分布而建,成“之”字形。有两个方孔,三个圆弧孔。桥墩的迎水面仍是锐角,桥身的迎水面布满了突起的小石块,为减缓水流的冲击力。可见水势之猛。我们眼前只一派夏日雨后的宁静清新。
据当地老人介绍,从前桥两边还有护栏,刻着精美的八仙神话故事,可惜被毁。
桥面的青石板还残留着一道道深深的洪车(从前载货的独轮车)辙印,车辙里积着雨水。历史就踩在脚下,却不着一字。关于半河桥没有文字记载,只有传说。
传说从前山洪泛滥,人们辛苦建造的木桥一次次被冲垮。当明末清初,当地人李善仁多方募集资金准备开工时,工地上却躺着一个要饭的老者,吃饱喝足后悄然失踪,却在建桥的地方留下一个清晰的睡痕。人们恍然大悟,原来他不是乞丐,是鲁班(又是鲁班)!遂照着这个样子建起了桥,这就是今天造型奇特机巧的半河桥。
1998年,半河桥被列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半河桥边新建了道路,车辆、货物都从新路上通过,古桥留给周边的村民步行。
自在桥:花纹藏在桥底
自在桥在张家冲,木兰山西山脚下,木兰山的步行道边上。这里山青水秀,充满灵气,水边精致的别墅,诗意地栖居。
来到自在桥,已近中午,一位老农收工后,专心在桥下清洗着一件迷彩服,几把镰刀和折叠锯齿刀放在岸上。对我们的搭讪不理不睬,后来才发现他比比划划,不会说话,但缺齿的笑容,特别生动淳朴。黎老先生递他一支烟,很惬意地吐起烟雾,这时候,不需要语言。
自在桥为石墩梁式平桥。在黎先生指点下,我们看到,桥底部雕凿着雷云纹和双龙戏珠。文物部门鉴定为清代石桥。
为什么精巧的花纹会雕凿在桥底呢?据县志记载,木兰山寺庙始建于隋唐时期,自在桥一带原有竹林古寺,元末明初战乱时被毁,到现在还有许多残破的石器散落在周边,附近一棵古柏树也与寺庙相关。
史料称,古时,木兰山有四条进山路,西路进山香客最盛,山洪却大,桥屡建屡垮,道路难行。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在多方支持下,建起了这座坚固的石板桥。有人推测,也许当时就地取材,用的寺庙原来的装饰石材铺桥面,才会有那样的花纹藏在桥底。
道光末年(1850年)夏,一场大雨后,两位外地香客在此相遇,信阳的香客问:“石桥还好吗?”孝感的香客答曰:“石桥今非昔比,可自由自在安稳过桥。”当地人听到别人用的“自在”二字特别受用,商议以后就以此改桥名。至今,它都叫自在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