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古桥 > 正文
一座桥梁 一脉深情
2012-07-25 来源:凤凰网

  小时候,母亲常跟我讲蒲边福成桥的故事。她娓娓道来,我兴趣盎然,尤其是谈到先辈阮世隆重修福成桥时,我油然生起一种好奇和尊重感。长大后,虽然多次途经福成桥,享受它承载的恩惠,却一直没有用心地品读它。

  1962年,福州青年志愿队队长倪希锴等队员到连江蒲边后,就住在桥东的旧厝,福成桥连接着他们与那些祖祖辈辈都与土地相依为命的人们。他们在那儿与社员过着同吃、同住、同劳动“三同”的日子,扎下了深深的根。

  果戈理说:“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它还依旧诉说。”桥梁是物化的记忆,是沧桑历史和多样文化的载体。都说吃苦耐劳是志愿队员的本色,坚韧不拔是志愿队员的性格,乐于奉献是志愿队员的品格。那么,无怨无悔的金色年华,有声有色的探索磨砺,是福成桥见证着那段峥嵘岁月的深情。

  由于年久失修,桥梁又没有护栏,时常发生行人、牛羊等过桥因行走不慎而掉到桥下溪水里的事故,给当地村民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今年春天,林兆枢同志指派当年的志愿队员黄亮生、陈栋华两次专程陪同省交通设计院专家前往蒲边实地考察。回到福州后,林兆枢和倪希锴等同志亲自参加修桥铺路方案的研究,确定筹资70万元修缮福成桥。热心公益的侨资企业家陈奋钗先生捐资50万元。福成桥在现有桥梁两旁增设护栏,延伸千米通村水泥硬化的“侨心路”,桥头新建“侨心亭”的石碑中间题镌“蒲边是我们的第二故乡”字样,彰显了福州市建设山区青年志愿队“朴素、自觉、永续”之真情无限的内涵。

  世间万物都有其“根”,如树、如花、如草,人也一样。每个人都有家,都有“根”,蒲边志愿队员永远忘不了峥嵘岁月的“根”。蒲边是志愿队员的“第二故乡”,桥东桥西的土楼木屋是他们的家,福成桥成为队员早出晚归生产、劳动、学习生活,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必经的“根”。福成桥,曾是当年有志青年的温暖之途,因此他们在有生之年仍矢志不渝,“归根”修桥。

  蒲边岁月,首在情字,人文关怀,唯业是举。翻开五十年蒲边的历史,回眸五十年志愿队员永续真情的中心议题,一个个关键词、一项项实事好事、一组组亮眼数据……交织在一起,清晰勾画出五十周年纪念修建福成桥最有意义的蓝图。重修福成桥,是回报社会的举措,是一份温暖人心的关注民生的答卷,也是蒲边志愿队反哺归根的写照。

Copyright © 2007-2022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