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古桥 > 正文
岁月悠悠 北海大桥往事
2011-08-05 来源:北京晚报
北京金鳌玉蝀桥的扩建,有一段令人难忘的流光。

    金鳌玉蝀桥原名金海桥,又叫御河桥,俗称北海大桥。它在团城脚下,横跨于北海与中海之间。宽8米,长150米。桥的两端原有明代嘉靖皇帝所建的牌坊,桥西牌坊的匾额是“金鳌”,桥东牌坊的匾额是“玉蝀”,故称“金鳌玉蝀桥”。这座桥为石砌7孔拱券式,中心孔券面有浮雕兽头,原栏板均为平顶方形覆莲柱头望柱。整个桥身如同一条洁白无瑕的玉带,是我国古老堤障式石拱桥的典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的车辆不断增加,金鳌玉蝀桥桥面过窄,且坡陡弯急,已难以适应交通发展的需要。有人提出,中央领导的汽车从中南海出来后向东行驶必经团城,一旦汽车撞到牌坊或直接撞向团城,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有人建议拆除团城,把路面拉直,另建新桥;但众多的文物工作者及古建筑学家都坚决反对!团城是金、元、明三代形成的重要古迹,同北海建筑构成一组完美和谐的古建筑群,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很高的艺术价值。

    当要“拆除团城”的消息传到国家文物局后,顿时引起大哗,尤其急坏了郑振铎先生,他立刻请来了梁思成、范文澜、翦伯赞等几位专家学者进行会商。会商的结果是,如果既要保留团城,又要使桥面扩宽,唯一的办法是将桥身向中南海方向拓宽。于是,郑振铎立刻给周恩来总理写了一个报告,直陈自己的意见。他的好友沈雁冰是文化部长,以最快的“特急件”直送总理办公室。梁思成先生还请苏联权威专家参观团城,以期得到支持,并未奏效。后来他就直接去见总理,当面恳陈保护团城的意见。为防备不测,留下完备的资料,郑振铎局长又让专家罗哲文赶快去北海团城,进行测绘拍照,搜集文献资料,尽快在《文物保护参考》杂志上发表。

    几天后的一个深夜,郑振铎接到了总理办公室的电话,通知他陪同总理视察团城,同去的还有副局长王冶秋。

    1954年6月的一天,周恩来冒着酷暑来到了团城。周总理来到团城后,他先是环团城走了一圈,然后站立在城墙边,时而眺望北海的琼岛,时而又专注地观察来往的车辆,还不断地向郑振铎等文物工作者询问有关情况,最后他把目光移向中南海方向说:团城的一砖、一瓦、一树、一石都不能动!把桥面向中南海方向扩展,只是需要把“金鳌”、“玉蝀”两个牌坊拆掉就可以了。

    这一决定,在当时实在是一个惊人而又皆大欢喜的决定。拆掉后的两个牌坊,移到了陶然亭公园,可惜在“文革”期间,当做“四旧”销毁了。

    改建后的金鳌玉蝀桥,保持了原桥的风格,把桥面拓宽到34米,桥身加长至220米,中间的车行道为27米,两边的人行道为3.5米,由原来的7孔改为9孔,中间一孔用于通水,其余封堵作为装饰。为安全起见,把石栏板改成高高的铁栏杆。1972年再一次把栏杆加高。

    注:有的著述说,是1974年再次加高铁栏杆;应该是1972年。当时,天安门广场发生抢花事件后,又有人从北海大桥上往下跳,进入中南海,所以铁栏杆又一次加高。那时我在总政保卫部工作,亲历此事。特此说明。
延伸阅读:
Copyright © 2007-2022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