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吊桥启示现代悬索桥
2010-06-07 来源:
网
吊桥又称索桥,是跨越能力最强的桥式,多见于中国西南高山峡谷、水流湍急的地区。吊桥种类很多,根据索材,可分为藤索吊桥、竹索吊桥和铁索吊桥等;根据结构,可分为单索、双索、三索、多索,单跨、双跨和多跨等等。其中多索单跨、双跨铁索桥最为常见。
藤索吊桥出现的年代最早,但由于桥的规模较小,又地处深山峡谷,少有文献记载。专家根据科技发展规律判断:无须过多加工,耐拉能力很强的天然藤条应该是人类最早利用的索材。有些藤条自然生长攀越峡谷,形成天生吊桥,但无论天生吊桥还是人工藤索桥都是简易桥梁,牲畜都很难通过,可谓吊桥的雏形。
竹索桥的出现晚于藤索桥,顾名思义是以竹蔑为索材。公元前3 世纪,西蜀太守李冰在成都附近建造七桥,其中一座为竹索吊桥,后世文献多有记载,可见规模不小,且至少存在了600 年。最著名的竹索桥是四川省都江堰安澜桥,始建年代不详,宋代前名珠浦桥,宋初用竹索建吊桥,改名“评事桥”,明末改桥为渡,名“伏龙渡”,清朝嘉庆八年(公元1803 )用竹索重修索桥,名为“安澜桥”,20世纪70年代改建为钢索桥。关于竹索吊桥,在西南竹乡有不少记载,由于索材易腐,现已很难见到。
在冶铁技术成熟以前,许多地方就地取材,建成了各种各样的吊索桥。最特殊的要数西藏自治区日喀则以牛皮为主索的彭错岭索桥,它建于1800 年前,长达230 米,利用地形在江心设墩,飞渡雅鲁藏布江,吊索以牛皮拧搓而成,涂以酥油,历久不腐,直到20 世纪七十年代才更换成铁链,值得一提的是其江心石墩,以乱石干砌,底部以巨木为桩,插于江心,迎千年激流而不溃,在世界桥梁史上堪称一绝。
随着冶铁技术的普及,以铁索为主要索材的铁索桥才使吊桥真正成为一个独立桥式,与梁桥、拱桥比肩而立。中国铁索桥最早的记载出现在唐朝,但留存至今的大部分为明朝所建。建于1475 年的霁虹桥,位于云南省保山永平县博南古道的兰津渡口,跨澜沧江,是中国最早的有详细文字记载的铁索桥之一。据茅以升主编的《 中国古桥技术史》 记载:“古以舟渡,两岸高险,横亘大竹索为梁,上布篑,篑上实板,其穿索石孔相传为孔明所凿。元• 元贞年间(公元1295 至1297 年)也先不花西征,易以巨木,后改舟渡。明• 成化中(公元1465 至1487 年)僧了然建铁索桥,清• 顺治年间(公元1644 至1661 年)重修。两端系铁缆16 根,覆板缆上,南北筑四座关楼,桥西崖题曰西南第一桥。清代屡经重修,置铁索18 根,桥净跨57 . 3 米,两岸桥台长56 . 1 米,总长1 13 . 4 米。”1986 年,东岸桥台毁于洪水。据《中国公路》杂志2000 年17 期载文《 重建霁虹桥记事》 报道:云南保山洞经协会募捐重建,历时3 年,募资10 万元,于1999 年底建成。新桥位于旧桥上游20 米处,为钢索吊桥。
中国最著名的铁索吊桥是四川省甘孜的泸定桥,跨径达100米,是中国古桥中跨径最大的桥梁之一,由13根铁链组成,4根为两侧护栏,9根底索并排横越大渡河,上铺木板成为桥面,宽达3米,铁索两端绕过石砌桥台顶部,锚固于桥台背后底部,这种锚固形式在古代铁索桥中最为常见。
中国古代吊桥数量不多,但建造工艺非常领先,这也为现代悬索桥提供了宝贵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