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程设计> 正文
浅谈现代桥梁建筑的美学设计
2017-01-03 
  1 引言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缩千里为咫尺,联两地成一家。一座桥,连接的是过去与未来,陌生和熟悉;连接的是野蛮与文明,梦想和归宿。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诗,那么桥梁建筑则无疑是这些瑰丽的诗篇中最为潇洒写意的一笔。

  桥梁发展到今天,已不仅仅是满足实用功能要求的工程结构物,他还常作为建筑艺术实体得以长久地存在于人类的社会生活中。一座兼具实用功能与艺术审美的桥梁,既能够显示出一个国家的先进技术与生产工艺水平,更反映出时代精神和当代人的创造力。

  2 现代桥梁美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2.1 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桥梁需与周围环境相融合,成为自然整体中的一个协调部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不同的环境条件和不同的桥梁规模,需选择不同的美学处理方式。

  对特大桥梁,因其本身的宏大规模,必将成为环境中的主要景观。则应把桥梁本身视为环境主体进行美学设计,尽可能突出桥梁主题的存在。若桥梁规模较小,且当地环境已经形成,则应当使桥梁与环境融合成一体,不宜再突出桥梁。此时,可利用自然或社会环境条件,使桥梁组合于周围环境的画面中。

  2.2 造型匀称,比例适当

  桥梁美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桥梁在三维空间中有和谐的比例关系。而点、线、面是三维空间的三个基本要素,它们是一个相互统一的整体,这三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平衡状态决定了桥梁造型的视觉形象和艺术形态。这就要求桥梁结构工程师充分掌握它们的相互组合和相互投影等关系进行设计。

  2.3 风格上应力求结构简单,线条明快

  风格是指设计构思所表现的具有特色、表明特征的建筑形态。合理的结构体系,能够自然表达力的传递关系,也会使桥具有稳定、连续、明快、流畅等形态美。当代桥梁的风格特点主要表现在:结构简单,较少装饰;造型协调,表现跨越。

  3 现代桥梁的建筑美学设计举例

  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始,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技术的不断创新成熟,大量的现代桥梁在世界的各个角落落地而成,他们之中不乏实用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优秀作品,他们用各自独特的造型、利落的线条、完美的几何形状彰示这人类文明的磅礴和张扬。

  3.1 盖茨亥德千禧桥——泰恩河的明眸

  在新千年到来之际,以千禧为名的建筑在世界遍地开花,而其中又尤以英国最盛。企图以千禧年来重振日不落雄风的英政府,将众多打着千禧旗号的建筑项目提上了日程。一时之间,英伦大地上,竖起了各式各样的“千禧纪念碑”。这中间,就有在2002年赢得建筑界权威的斯特林建筑设计奖的盖茨亥德千禧桥。

  盖茨亥德千禧桥横跨在英格兰北部的泰恩河上,是世界上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摆式大桥。大桥由两部分组成:一条像彩虹般横跨泰恩河的固定拱门,和一个能旋转的圆弧形桥。平时,它水平躺在河面上,供行人和自行车来往,普通大小的船只也可直接从桥下穿过。当遇到大型船不能通过时,弧形桥可以通过两端的压力扬吸机进行旋转抬升45度,让大型船只也能顺利通过。因此,人们称之为“眨眼桥”。

  它用别致的造型和独特的桥梁技术给桥梁界带来了一股新风。在以大跨度桥梁为主的现代桥梁时代,一大批气势磅礴的斜拉桥、悬索桥、钢桁架桥冲击着人们的眼球,而盖茨亥德千禧桥的完工,在这个时代的桥梁版图上画上了优雅纤巧的一笔。

  3.2 法国米约高架桥——仙境之桥

  举世闻名的法国米约高架桥全长2460米,但仅用了七个桥墩,同时也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桥梁。

  它位于法国西南部的米约市,横跨在法国塔恩河仙境般的河谷之上,是通往法国南部地中海地区的75号高速公路段上的咽喉工程。在大桥还没有建成的时候,受塔恩河谷的地形影响,南来北往的车辆在经过这一路段时,只能在盘山公路上蜗居而行。如何行之有效地改善这一路段的路况,且保证塔恩河谷仙境一般的风景不受影响成了一个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米约高架桥应运而生。

  米约高架桥是诺曼·福斯特最癫狂的设计,仿佛天工造物般横亘在塔恩河谷。尽管庞大却并不笨重;尽管是人工的产物,却没有削减自然魅力的一分一毫。大桥体态轻盈,柔细纤长,狭长的白色高架桥宛如长虹卧波,高挂在风景如画的塔恩河谷上。当风起雾涌的时候,在米约高架桥上驱车向前,就如同在云上飞驰。

  如何保持细长的结构一直是个工程学问题,任何结构都不喜欢采用这种外形,因为从本质上讲不稳定。米约高架桥是一个大胆的设计,其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呈现科技,注重生态秩序,尊重文脉,构建戏剧化的新空间。”这是福斯特的设计理念,米约高架桥成为了他实践这些理念的戏剧之作。

  3.3 鲁克楚基桥梁——振翅之蝶

  这是一座未建成的桥梁,但它在现代桥梁中占据了一个重要的位置。该桥一直被公认为力学与美学结合的典范作品,最符合地形、造型优美、受力合理、富有创新意义——这是人们给予它的评价。它荣获了1979年美国建筑设计比赛第一名。他的设计者之一是第一位亚裔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最高科学奖“国家科学奖”得主林同炎。

  这座桥于1977年为跨越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亚美利坚河奥本坝库区而设计,为岩锚式弯梁斜拉桥,计算复杂。由三维空间几何配置的钢索从山谷两边斜张锚定形成与大自然融合又变化万千的独特造型。在山与水之间,它翩若惊鸿。在这座桥上,我们看到了艺术与技术的完美合璧。

  4 结语

  桥梁美学是一个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复杂问题。在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化、多样化的21世纪,如何做到贴近历史的脚步、聆听时代的心跳是一个不断探索并发现的过程。桥梁工程师们在体现结构合理性、先进性的同时,需更加注重建筑艺术的生命力和时代性。并且,应用尽一切气力和勇气去开拓桥梁建筑的新尺度,新可能。

  参考文献:

  [1]盛洪飞.桥梁建筑美学[M].北京:人们交通出版社,1999.

  [2]王毅娟,郭燕萍.现代桥梁美学与景观设计研[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4,20(3).

  [3]戴斌.大跨度梁造型方法与规律的分析[J].桥梁建设,2006(增刊2).
Copyright © 2007-2022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