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港珠澳大桥的隧道精装大管家
2016-11-21 


本网讯刘经国手上带着一个运动手环,记录着自己一天的运动里程,每天10公里以上的行走,使他总能在朋友圈中排第一。而很少有人知道,他行走的是一条特殊道路:一条跨越伶仃洋,连接粤港澳三地,深入40多米海底的沉管隧道。

“从南侧行车道走到施工最前端沉管位置,再从北车道走回来,查看各个施工点的工作状态,及时发现并协调解决问题,这是我每天最基本的工作。”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管内工程现场负责人刘经国说。

为预制构件穿新衣

每一个刚刚安装完毕的海底隧道管内就好比一个毛坯房,需要经过大量的内部装修才能成为一个舒适的“家”。作为管内附属工程,隧道装修的工作量、难易程度跟沉管安装对接虽不能相提并论,但也需要投入大量心血。

刘经国就是这个超长海底隧道的精装“大管家”。2014年年底,刘经国带着他的团队从桂山沉管预制厂到西人工岛,开始筹备管内施工作业。不久,他就遇到了一个棘手问题。“很多同事习惯了桂山岛预制厂标准化的作业环境,虽说那边也是荒岛,但几公里外起码还有常住居民,而西人工岛和隧道是一个完全封闭的孤岛。”刘经国说,单调枯燥的工作生活环境,令很多同事不适应。“我们给大家搞培训、放电影、装Wi-Fi……”为了让同事们静下心来,刘经国想了很多办法。

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需要安装1.6万块预制构件和8000块预制盖板,所有的产品都在桂山的小构件预制厂生产制造。“每次清理模板,工人师傅们要用土工布包裹刮刀仔仔细细地清除掉表面的残渣,再用干毛巾擦拭干净,最后用高压气枪进行二次清理,必须要达到‘纸巾擦拭干净无尘’的标准。”回忆起小构件的预制过程,刘经国说。

从小构件预制厂到海底隧道需要经过10多公里的海上运输,如何保障预制构件在多次转运及安装过程中不能有任何的碰撞和污染,成为刘经国和他的团队需要充分考虑和解决的问题。“就拿起重吊装来说,除了需要保持夹具重心与成品重心在一条直线上,缓慢起吊,还要求操作人员双手洁净,以防污染构件。”刘经国强调要从细节入手。

从小构件的支垫方式、吊具防护、堆放要求到安装方法,刘经国和他的团队制定了严格细致的规范和操作手册。“我们还给每一个检修道构件穿上洁白的新衣——贴膜保护。”负责小构件转运的老张笑着说。给预制构件穿衣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人工费加上“衣服”的成本费也是一笔不小的投入。

零瑕疵零容忍零缺陷

管内附属施工项目较多,每项施工前期,刘经国都要带领技术人员在现场交流、研究、优化、试验、总结。“我亲自动手操作,自己能做到的,证明可以达到的,才能要求作业人员做到,而且还想办法越做越好。”摸着安装完毕的检修道预制构件,刘经国说道。

受沉管管内空间限制,大型作业机械无法进出辅助作业,且施工战线较长,施工效率问题一直困扰着刘经国。检修道安装遵循装配化施工标准,刘经国和同事根据现场需求,查阅资料、咨询相关专家,并开展多次讨论,设计出了4个专门的作业机具。这套机具集吊装系统、精调系统于一身,在方便搬运的同时,也能很好地保护检修通道构件,保证安装平稳、精准。

“别看他生活上大大咧咧的,工作上可容不得一丝马虎。我们把每一块检修道的安装精度都控制在1毫米以内,现场具体操作时则按小于0.5毫米控制。”技术员王俊说道。

刘经国的QQ签名上写着“零瑕疵、零容忍、零缺陷”。为了将安装精度控制在1毫米的误差范围内,他们采用安装底部植入可调节螺栓后注浆工艺,成功克服了因采用混凝土垫层而引起的线形变形质量通玻“不仅大大降低了构件的破损率,也使安装效率提高了5倍左右。”刘经国经常跟同事商量如何在保障安装精度的“慢节奏”基础上,提高工作效率。

“管内附属整体就像是在完成一个雕塑,理想的基材有了,专业的工具有了,期待观赏的观众很多,只有精雕细琢,呈现出最完美的作品才不遗憾。”望着施工繁忙的深邃的海底隧道,刘经国说。

Copyright © 2007-2022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