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东岛“开门”接海隧 创多项世界纪录
2016-10-08
随着港珠澳大桥首节曲线段沉管(E33)7日启程浮运,与之对接的大桥东人工岛也打开“大门”,等待最后的5节曲线段沉管安装;沉管安装预计最快于今年底全部完成,实现整条海底隧道全线贯通。同时,东、西人工岛现时也全面进入收尾阶段,明年上半年大桥海中人工岛和海底隧道的主体工程有望完工。据悉,人工岛建设进行了一系列世界级技术创新,如自主研发世界最大振沉系统,世界首创“大直径钢圆筒围成人工岛”新工法,创钢圆筒筒体量、高度垂直精度等多项世界纪录。
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由33节沉管拼装而成,目前自西人工岛起由西向东,已完成E1至E28直线段沉管安装,剩余5节曲线段沉管将从连接东人工岛的最后第三十三节(E33)倒序安装。
中交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最后一节沉管的预制近日即将全面完成,最近,沉管“最终接头”的钢壳混凝土隔舱模拟灌注等一系列试验也完成,为今年底实现整条海隧的沉管“终极对接”奠定坚实基矗
建最大清水混凝土建筑
同时,岛隧工程的东、西人工岛现时也全面进入收尾阶段,与大桥主体桥梁工程实现“桥隧转换”的施工已经完成。据设计,东、西人工岛长度均为625米,最宽处分别为183、225米,采用“蚝贝”外形,全岛施工总面积均达10万平方米左右。
“如此庞大的人工岛要在深海‘拔海而起’,施工单位进行了一系列世界级的技术创新。”上述负责人称,首先,世界首创“大直径钢圆筒围成人工岛”的新工法,即在陆地工厂生产一种16层楼高、直径22米的钢圆筒,然后运输至海上,用大型机械将钢筒“钉”入海底,形成人工岛围护结构。其间,仅花了半年,120座高50米、重500多吨、横截面足有一个网球场大小的巨型钢筒便围出东、西人工岛,而传统工艺需要近3年。而且,在人工岛岛壁结构施工中创下了钢圆筒筒体量、高度垂直精度、万吨轮运载等多项世界纪录。
今年4月,随着东人工岛岛隧结合部最后一个钢圆筒被吊出水面,人工岛进入与海底隧道对接的收官之战。上述负责人透露,目前东、西人工岛的岛面工程包括护岸、房建、码头、电缆等施工亦接近尾声,如地面标高设计为5米,能防御珠江口300年一遇的洪潮。此外,岛上建筑将引入德国公司最新的“清水混凝土”工艺,建成中国最大的清水混凝土建筑,可应对海中的高风压、高盐雾、高湿度。
东西两岛不同定位
该负责人还说,两岛建筑将以船形姿态遥相对开,设计为“海上大邮轮”形象,但两座岛功能定位不同:西岛主体建筑高3层,其功能以桥梁的养护服务及办公为主。而东岛主体建筑高4层,拟建设集交通、管理、服务、救援和观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运营中心,且开放游客观景揽胜功能。譬如东岛向东毗邻香港大屿山及香港机场,向南为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可近距离观赏飞机冲天、白海豚嬉戏等景象。
“三层警戒”为E33沉管护航
7日,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的首节曲线段E33沉管正式启程,由两艘巨大安装船及6到8艘大马力拖轮组成“浮运编队”护航,E33沉管将与东人工岛对接。
由于要经过繁忙的珠江口伶仃航道,广州海事部门出动10艘海巡船、100多名海事工作人员设置“核心保护区─200米中心─外围一海里”三层警戒线,并在安装区域进行24小时的四角巡航。
大桥岛隧工程项目部有关负责人称,即使有6到8艘各具有6000匹拖力的大马力拖轮拖着沉管,但一旦用的力不对而偏离这个航道,沉管就会搁浅在海上。为了控制沉管不偏离航道,该项目部专门为浮运开发了软件“沉放驳的控制系统”,能显示沉管与航道的相对位置。
该负责人还坦言,E33沉管位于与东人工岛的对接处,该位置水深最浅,现代化装备无法在此进行基床铺设,只能靠潜水员施工,工作效率大大降低;而铺设时间长,受海流影响,回淤问题加剧。加上台风可能带来的天气问题等因素,E33安装将达到空前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