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公路上的夫妻工:执子之手守护绿洲
2016-09-30
(原标题:沙漠公路上的夫妻工:执子之手守护绿洲)
从空中俯瞰蜿蜒穿越塔克玛拉干沙漠的公路。
原标题:沙漠公路上的夫妻工:执子之手守护绿洲是“最浪漫的事”
新华社新疆塔里木9月29日电(记者曹槟尚升江文耀)在位于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一条世界最长的流动沙漠等级公路——塔里木沙漠公路南北贯穿而过。近百对夫妻护林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养护着公路两旁的防沙绿植,保证公路的畅通。
1号井房的看护者肖洪和他的妻子黄仲桃在水井房合影。
清晨8点,天蒙蒙亮,还未完全苏醒的沙漠带有一些凉意。1号井房的看护者肖洪和妻子黄仲桃发动了水泵,开始了一天的浇灌和养护工作。
公路1995年竣工时,采用的是“芦苇方格”和“芦苇栅栏”的机械防沙手段。随着使用年限增加,绝大部分方格和栅栏都失去了防沙作用,公路积沙日益严重,威胁到交通安全。
采用光伏发电技术的1号水井房。
从2003年起,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正式启动,109眼水井沿着公路一字凿开,抽取沿线的地下水用滴灌的方式种植柽柳、沙拐枣、梭梭等抗逆性强的防风固沙灌木,形成一条宽70余米、总面积3000多公顷的林带。
公路旁的109间水井房是这条“人工绿色长廊”存活的关键。
肖洪夫妇需要照看4公里的植被,巡视完一圈已是早上10点。肖洪在记录本上写下当天灌溉范围、公路里程和水量,才去吃早饭。
夫妻俩的生活都在一间十来平方米的屋子里,紧挨着噪声巨大的泵房。2008年从老家四川来到这里,两口子基本没回去过。
1号井房的看护者肖洪被蚊子叮满疤痕的手臂。
翻开肖洪的记录本,通过备注栏就能发现,今年沙漠的沙尘暴和雨水特别多,蚊子也比往年厉害。
“沙漠里连苍蝇都能把人咬出血。”黄仲桃指着摆满杀虫剂罐的窗台,“基本上一周就要用完一罐。”
对于30号井房的郑新学和李菊英来说,比蚊子更困扰他们的是对亲人的思念。两位老人来自河南,都已年过60岁,刚上小学的孙子和不满1岁的孙女是他们长久的牵挂。李菊英每次打开手机,屏保上两个孩子的笑容总能给她安慰。
李菊英说,再过一个月等天气转冷就请假回家。从沙漠搭车到400多公里外再坐火车,路上还需几天几夜。“上次坐硬座把脚都坐肿了”,但“肯定还是想回去”。
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水井房。
谈到漫漫回家路,8号井房的曾德章、王会容夫妇最有体会。他们2006年就驻守在此,儿子上次来看他们还要追溯到4年前。去年他们回家过春节,先搭车到最近的塔河镇转车去库尔勒,然后坐火车到宝鸡转乘去成都的班列,之后再搭班车回到老家威远县,路上整整4天时间。
“想回家,可一想到坐车就打了退堂鼓。”52岁的王会容说,她身旁的小狗几乎寸步不离,也不乱跑,远处就是浩瀚无边的沙漠。
35号井房的黄小兵(左)和周思秀(右)巡查完绿化带返回水井房。
更为珍贵的是夫妻之间长久的厮守与和睦。35号井房的黄小兵和周思秀算得上是整条沙漠公路资历最老的护林员了。十几年来,他们几乎不吵架,丈夫勤勉工作,妻子经营小家,井房四下收拾得干净整齐,周围的绿植郁郁葱葱,让人不敢相信这里是人迹罕至、环境恶劣的沙漠腹地。
“这里除了我们俩没别人,感情反而好,偶尔吵个架笑笑也就没事了。”黄小兵说,就像一句歌词写的那样: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独自守护35-1水井房的白倩丽在门前洒水。
送菜的生活车10天才会来一趟,除此之外,每个水井房基本就是一个独立的“星球”。但在35-1号井房,这颗“星球”上只有白倩丽一个人。
“有时候三四天没人来说上一句话,我就干脆跑到沙漠里喊一嗓子。”来自陕西的白倩丽跟丈夫2011年来此工作,后来丈夫去外地打工,她一个人留在这里又干了3年。
“今年梭梭长得特别好,起码长了30厘米,比我人都高了。”她说,“这份工作养性,我的脾气都变得温和了许多。”
太阳缓缓落入地平线,白倩丽关闭了发电机和水泵,屋子里的电灯也熄灭了。黑夜开始在这片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里蔓延,但她说自己不害怕,因为她知道,喝饱水的梭梭还将在夜里继续生长。(摄影:新华社记者江文耀)
(原标题:沙漠公路上的夫妻工:执子之手守护绿洲)
本文来源:新华社新媒体专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