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三万公里高铁浇筑中国“大动脉”
2016-05-14 
中新社北京5月13日电(刘辰瑶夏宾)从“一穷二白”到“四横四纵”,占世界高铁营业里程60%以上份额的中国高铁已雄踞全球第一的位置。未来5年,中国高速铁路营业里程达到3万公里,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

在这一目标被写入“十三五”规划纲要的8年前,中国第一条高铁——京津城际快速铁路刚刚投入运营。随后,京沪、京广、宁杭、杭甬、津秦、厦深、西宝等一批新建高速铁路投入运营,中国高速铁路营业总里程在2015年底达到1.9万公里。

按照规划,高铁网络将向纵深延伸,新贯通和修建的12条高铁线中,有10条通向西部地区。

“‘大动脉’意味着信息流、交通流、知识流和人才流的结合”,同济大学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教授孙章表示,中国整体资源分布不均匀,资源在西部、北部,东南沿海则经济发展较快,有了快速铁路网,等于整个经济的大动脉就畅通了。

仅仅是畅通,还远远实现不了经济新常态赋予中国高铁的“新”使命。

孙章坦陈,中国高铁性价比世界第一,但在绝对技术上还存在差距。中国地域辽阔,东西跨8个时区,南北跨5个气候带,对高铁技术提出了严苛要求,不少铁路的建设可谓险中求胜。记者从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获悉,其完成的穿越高温、台风频发环境的海南岛高铁,经过零下40摄氏度高寒地带的哈大高铁以及横跨大风区和戈壁沙漠的兰新高铁,各项创新技艺堪称行业之最。

“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及的“贯通连云港至乌鲁木齐、呼和浩特至南宁等高速铁路通道”,即跨越中国由东至西、从南向北,其技术问题更需在实践中研究创新、攻坚克难。孙章表示,高铁代表着速度,而“沉下心,耐住性子”的工匠精神是其研发创新关键。未来5年,应以工匠精神在高铁建设的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等方面多下功夫。

有分析认为,“十三五”期间,中国将实现“联”字的乘数效应。作为互联互通的纽带,高铁在下一个5年里已定下目标:建设城市群中心城市间、中心城市与周边节点城市间1-2小时交通圈,打造城市群中心城市与周边重要城镇间一小时通勤都市圈。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教授韩宝明举例称,位于广东省北部的韶关市是典型的“山城”,对外交通相对封闭,因武广高铁的开通,纳入珠三角两小时交通圈,以其在人力成本、土地成本等方面的优势,吸引台商、港商迁入,当地经济在数年内飞速发展。“3万公里的高铁将会让这样的例子在全国范围内出现更多,高铁将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理念,为中国经济发展植入了“绿色”基因,更是“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的主要任务。

有研究表明,高铁的初次污染排放可忽略不计,相较航空、公路运输而言,高铁的排放仅为其几十分之一。

孙章认为,高铁网的密布可以让民众在跨城市出行时,从高速公路更多地转向高铁,“高铁不烧汽油,相比于高速公路占地面积还少,为国家节省出更多的稀缺耕地资源”。他告诉记者,交通运输要算经济成本,更要看生态成本。

更广阔、更创意、更紧密、更生态,有理由相信,逐步建成的三万公里高铁,将载着“全面小康”,如约在2020年驶达目的地。(完)



本文转自:温州网

Copyright © 2007-2022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