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开放交通数据,讨论限外意义有限
2016-01-26
柳絮
关于广州会不会“限外”这一问题,本地有媒体随机采访了省两会部分代表和委员,其中支持、反对、中立者皆有之。
这一结果并不出人意料,但“限外”议题若只能以这样的方式呈现在参政议政的两会场合,多少令人遗憾。毕竟,相比于市民街头巷尾的议论和媒体上零散喧嚣的讨论,人们很自然地期待代表委员能够对市民普遍关心的交通拥堵问题,拿出翔实的数据、扎实的调查报告,进行更专业的参政议政,而不只是凭个人感受进行讨论。
在讨论广州限外之前,我们不妨以“限牌+限外”的深圳为例,看看限外的效果。据深圳交警部门数据,在原特区范围内实施“限外”后,深圳2015年7月主干道早高峰平均车速为45.04公里/小时、晚高峰平均车速为35.16公里/小时,较2014年7月分别上升2.01%、0.33%。
换算一下不难发现,限外之后,早晚高峰车速每小时竟然只提升0.1—1公里。这样大动干戈地限外,换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车速提升效果,真的值得吗
事实上,交通治理措施出台前缺乏测算、论证,出台后缺乏评估、问责,不独这一例,之前的限牌、停车费涨价等措施,都是如此。先以缓解拥堵为名推出决策,后勉强找数据证明决策有效,而过不了多久,当这些措施再也无法掩盖日趋严峻的交通拥堵局面时,又开始想新的限制措施。
如今,当我们一步步跟随有关部门设置的议题走到要不要“限外”这个关口的时候,我们难道不应该停下来反思一下:民众的权益到底要被限制到什么程度才能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如果限外通过了,下一步呢,尾号限行吗再下一步呢,单双号限行吗这样下去,究竟伊于胡底
支持限外者称,“单纯依靠限牌来减少路面车辆数量效果并不明显,而限牌不限外则更加冲淡了限牌的意义”,可我们为什么不去追问:如果限牌一开始就存在问题呢会不会因为限牌的一时有效,迷惑了决策者,而延缓了其他更根本的、更有建设性的治堵措施的出台譬如新建停车尝搬迁批发市尝加大公共交通投入、调整城市规划等基础性的更为繁难的工作。
目前尚不清楚有多少代表委员以“限外”或治理广州交通拥堵等为主题递交议案、提案或建议,仅从媒体上呈现的代表委员或支持、或反对、或中立的理由来看,明显谁都无法说服谁。这其中,笔者认为中立方的声音值得一听,“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外地牌车辆对于城市拥堵到底有多大的影响概率,这需要摸清数据后才能做出决策。”
事实上,“摸清数据、科学论证”这样的观点也正是本地媒体在反复呼吁的,相比杭州打造交通数据开放平台,上海通过数据服务网开放道路交通等领域的数据……广州的交通数据明显不够开放,甚至连一套科学稳定的交通拥堵评估体系都没有建立,在这种情况下,讨论要不要限外,究竟有什么意义
头条
(原标题:不开放交通数据,讨论限外意义有限)
本文来源:金羊网-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