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城市交通需严管“做规矩”
2016-01-26 
■本报记者栾吟之简工博

昨天上午,冰冻天气和早高峰相遇。驾驶员陆励驾车驶上中环线,一路拥堵,原本半小时的路足足开了两小时。

除了接二连三的车辆抛锚事故,更让她感到影响畅通的,是频繁发生的变道等违法行为:“遇到有交警、有探头,情况就会变好。一旦没有管理力量,很多人就会‘无所畏惧’了。”

文明的交通秩序,得靠严格执法管出来——两会会场内外,不少市民和代表、委员在这一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严管不能“风过不留痕”

“依法和严管必须相辅相成。依法却不严管,管理就没有实效。”一些代表、委员直言,过去上海在交通管理方面“依法管理”、“文明执法”做得很好,还采取了不少“人性化措施”,但在“严格”方面却明显不够:“交通违法仅靠教育远远不够,必须严格到让违法者‘肉痛’,才会让他们清楚地感受到违法的代价。”一些代表、委员提出,“严管”已成为交通管理方面的一块短板。

“今年我拍到过照片,淮海路两边停满了车,只剩中间两条车道拥挤通行,还有行人乱穿马路。那时是高峰时段,居然没人管。”凤懋伦委员查阅了相关信息,发现交通管理部门曾专项整治过违法停车:“是因为专项整治结束了吗?”

“现在交通的整治都是10天、一个月的专项整治。好不容易花30天时间初步做了‘规矩’,结果专项整治结束了,大家又熟视无睹了。”凤懋伦认为这恰恰是上海城市管理中短板:“‘熊瞎子搬苞米’,抓一个扔一个,这样的城市管理水平难以提高。”他建议,抓管理就要一抓到底,今后的管理应该是现有管理上的叠加,才能持之以恒,真的形成良好的规范和氛围。

一些代表建议,“运动式”集中执法整治之外,更需建立长效机制。交通管理部门应系统梳理拥堵成因、时间段变化等,出台长效管理机制,改变集中整治“风过不留痕”的现象。

“短板”背后是“熟视无睹”

“我每天都在中心城区驾车,高峰时间、拥堵地点好像看不到交警的身影。”李飞康代表的感受和不少驾驶员相似。但翻开每一位一线交警每天的行程表,他们的辛苦有目共睹。

交警去哪儿了?

一些代表、委员发现,高峰时段交警往往在路口疏导秩序,平峰时段则忙于处罚违法或处理事故,但有时拥堵并非发生在路口,这就会让不少驾驶员形成“堵车时看不到警察”的感觉:“衡量交通好坏的标尺,是市民的真实感受。”

在一些代表、委员看来,城市发展在交通上反映最“敏感”,面对变化不应“熟视无睹”。他们提出,“熟视无睹”是责任意识的缺乏,是短板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管理部门常觉得工作已经做得很细致了,但真的开车到路上跑一跑,问题还是不少。”凤懋伦以交通标志为例:“很多交通标志是画在路上的,但高峰时段地面被车辆铺满了,根本看不到,等看到标志时已经来不及变道了。”在他看来,这些细化措施是按照管理部门的规范、理论状态和面上情况所做的细分,“但实际操作和我们的主观设想是有差距的。”代表、委员们建议,要补短板必须精准施策,不应按照管理部门方便的、习惯的做法去做,而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

城市管理市民应是“主人翁”

在处理违法停车时交警曾遇到这样的问题:有人直接从钱包里拿出200元,称“就当是付了停车费”。

“不怕罚款”折射出执法中的困境。一些代表提出,严格执法需要良好的法律环境支撑。“《上海道路交通管理条例》是1997年发布的,2001年修订之后延续到现在。”陈小鸿代表说,“北京已经在着手推动拥堵管理的立法,上海也应该把拥堵治理、拥堵管理提到议事日程上。”

除了为严格执法管理提供法律支撑,代表和委员们还建议,要为严格执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交通环境的改善,很大程度上依靠市民公众的配合。”一些代表委员提出,在严格执法的同时,也应将交通守法作为个人评价体系的重要标准之一,如通过单位奖惩等措施拒绝交通违法。此外,也应更多发挥志愿者的作用,让他们参与交通疏导和文明宣传,并加强对交通志愿者的培训,让他们成为交警和协管员的补充力量。

凤懋伦认为,随着政府制定政策措施越来越公开透明,问计于民将是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方向,“关键是真正让老百姓成为我们城市管理的主人,以主人翁的精神来参与到我们城市的管理服务中来。”

Copyright © 2007-2022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