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记者李国辉
他曾是造船20年的资深钳工,如今更是机械加工的专家,他曾一度被武船重工内部评为“感动武船”人物;
为了不让钢塔断面加工受到温度影响而变形,他带领60多名工人三班倒,在温差变化最小的夜晚9点至凌晨7点熬夜施工数月,精度误差准确控制在3毫米范围内;
在他负责的“海豚”钢塔制造中,18000个螺栓孔一次性通孔率高达100%,被传为一时佳话。
他是武船重工阳逻重钢工厂机械加工组组长吴永新,带着浓重湖北口音的他,是这个超级工程中的“幕后工匠”。
尽管一次都还没有踏上过港珠澳大桥,但吴永新说:“我没有在港珠澳大桥建设上留下遗憾。”
为达精度要求
60多名工人三班倒连轴转
在港珠澳大桥的江海直达航道桥上,“海豚”钢塔一度被誉为大桥中技术难度最高、构造最复杂、质量要求最高、景观要求最高的分项工程之一。
“海豚”钢塔重达3000吨,钢索塔的制造加工具有整体拼装精度要求高的特点,尤其是钢塔节段外壁的平面度只允许偏差3毫米范围内,这对于机械加工组来说,是“超高难度”的设计要求。
少有人知道,海豚钢塔的构件是远在湖北武汉的武船重工阳逻重钢厂房中制造出来的,吴永新就是负责海豚钢塔构件机械加工的负责人。
55岁的吴永新早年做过20年的造船机轮钳工,但接到这个项目后,“曾一度心里没底”。为了达到钢塔外壁的平面度达到精度要求,武船重工组成了以吴永新为主的“技术攻关”小组,他们发现,钢塔的断面加工受到温度影响很大,温差变化下容易变形。
“如果不顾温度的影响,就无法达到设计精度要求。”吴永新说。
由于没有“恒温工厂”,吴永新等人决定在温度变化最小的时段进行施工,他和工友在一周内对每一个小时的温度都进行观测记录,发现晚上9时至次日7时的温度变化是最小的“恒温时间”。
“于是我们就利用这个时间段进行断面加工,白天就进行粗加工,60多名工人三班倒。加工的时候,每一个小时我们都要进行温度监测,如果温度变化大了,就要马上停下来。”吴永新告诉羊城晚报记者。
“他跟妻子都是机械加工组的,所以吴师傅几乎以厂为家,最高峰的时候,他只在家里睡几个小时,又回到厂里上班了。”与吴永新搭档的综合加工部调度员朱志钧说。
创新钻孔模具“海豚”上钻18000个孔分毫不差
按照设计要求,在“海豚”钢塔底座一个截面就需要钻9000个螺栓孔,加上匹配的钢塔基座上也同样有9000个孔,吴永新的机械加工组需要钻出18000个螺栓孔。
“如果钻错一个,就会全功尽废。”吴永新说,在将近80平方米的钢塔板上钻密度这么大的螺栓孔,他们必须做到每一道工序都严格规范,一环扣一环,每一个孔都要保证100%精确,而如果按照以往的工艺,难度极大。
为了控制钻孔质量,吴永新带领技术攻关小组,一起发明了新的钻孔模具——数显拓孔器。这一创新成果还申请了国家专利,拿到了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除数显拓孔器外,吴永新等人还发明了坐标默孔器和新的钻孔工装平台,大大提高了钻孔的准确度。实际上,吴永新在武船重工每一年都有五六项技术创新,很多都是国内同行所没有的新颖构思。
每一个钢塔钻孔需要花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吴永新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一天都没有休息过。作为机械加工组组长和技术攻关小组的领头人,他时刻在现场指导、监督工人,最终达到“没有一个孔钻错”、“零误差”的佳绩。
“办法总比困难多”——这是挂在吴永新嘴边常说的一句话。参加过近百座桥梁建设机械加工的他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奉献精神,“必须要精益求精,要有责任心,敢于担当”。
李国辉
本文来源:金羊网-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