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15条地铁确定城市布局
2015-12-24
彭澎
评论眼:未来15年广州将新建15条(段)地铁线,到2030年,广州市轨道交通里程将达到962.7公里。有报道称这是“广州史上最大规模地铁建设规划”!因为,本轮规划完成之后,广州将在一段时间内不再进行大规模地铁建设,只会在此基础上做一些补充和完善。
如此来看,这轮地铁建设不仅仅是交通建设那么简单,还将极大地影响到广州城市布局和产业布局,甚至对市民就业和置业也会带来影响,因而也是各行各业的商机。
据已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广州市新一轮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方案》透露,未来15年广州将新建15条(段)地铁线,到2030年,广州市轨道交通里程将达到962.7公里。有报道称这是“广州史上最大规模地铁建设规划”!因为,本轮规划完成之后,广州将在一段时间内不再进行大规模地铁建设,只会在此基础上做一些补充和完善。
如此来看,这轮地铁建设不仅仅是交通建设那么简单,还将极大地影响到广州城市布局和产业布局,甚至对市民就业和置业也会带来影响,因而也是各行各业的商机。
新一轮地铁建设的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规模最大。一二轮建设涉及20条线(段),第三轮涉及15条线(段),建设里程分别是200公里、300公里、400公里量级。二是完成“环+放射线”结构。一方面,11号线作为大环线以及15号线作为南沙环线等各种环线的建设,改变了第一轮建设呈“十字架”结构的特点;另一方面,放射线向东、南、北三个方向延伸和加密。三是交通繁忙地带的补线和加密。13号线(东风线路)是东西向轴线,有可能改变东风路、黄埔大道、中山大道的交通拥堵情况。18号线和10号线都有缓解3号线压力的功能。19号线加密珠江新城轨道交通覆盖。四是设施的改进。吸取3号线只有6节编组的教训,繁忙线路按8节编组;站台加宽,避免换乘拥挤等。五是强化换乘功能以形成综合交通枢纽。在区内,加强各线路、各组团间的换乘和联系。在区外,一方面加强地铁与广州东站、南站、北站等地面轨道系统的联系,另一方面加强与佛山、东莞轨道交通的联系。
应该说,第三轮地铁建设是对第一二轮地铁建设进行全面总结的基础上展开的,在科学性、合理性、系统性、人性化等方面有了较大改善。
由于这可能是广州近期内最后一轮地铁建设,分析一下三轮地铁建设对城市的影响是有意义的。第一轮地铁大建设是亚运会前动工的9条线路。广州地铁从无到有,到2010年达到200公里规模,形成了现代化城市的基本框架,带动了珠江新城CBD的建成,地铁成为市民的基本出行方式之一,但还远远不能满足交通需求。同期,中国进入汽车社会,自行车基本在广州被放弃,城市拥堵变得严重。“亚运城市”建设带来了“新广州、新商机”,广州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进入中等发达地区水平。
第二轮地铁大建设是目前正在开展的11条线路建设。到2020年达到500公里以上规模,结果是全市域通地铁,包括增城、从化,公交地铁将达到70%以上的出行率,汽车从限牌可能转向放开,交通拥堵减轻。地面交通恢复慢行系统,自行车、步行的舒适度提升,城市具备申办奥运会、世博会、世界杯的基矗广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均GDP从两万美元迈向三万美元,进入中上发达地区水平。
第三轮地铁大建设是继续新建15条线路。到2030年达到1000公里左右规模,全市地铁四通八达,地铁网络基本建成,不再有大规模地铁建设。届时,广州有可能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目标,市民进入富裕生活状态。
这么大规模的地铁建设,除了本身规划的科学合理之外,人们最为关注的就是建设运营资金的筹集。
按规划方案,新一轮地铁建设线路总长度约413.5公里,投资估算总额约3148亿元。加上运营和在建线路后续工程建设资金需求及历史债务偿还,共需约4963亿元。
从实际开支来看,资金分两部分。一部分是项目建设资本金和非经营性债务资金,共计约2419亿元,靠政府统筹。来源包括加大市本级财政投入,沿线土地储备及物业开发,市区财政共建,申报政府性债券,争取国家建设项目资本金专项贴息政策支持,适当引入社会资本合作。显然,财政和土地收益是主要建设资金,区级财政往往可能决定了建设进度。第一次提出引入社会资本,符合PPP的理论,但如何设计投入回报是一大问题,按香港模式地铁上盖物业应该是主要载体。
另一部分是建设项目资本金以外筹集部分,约2544亿元。计划由项目建设单位多元化融资,包括发行中期票据、企业债、融资租赁、境外发债等,并加大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物业开发收益,政府给予一定政策、资源支持或购买服务。基本上是发债、共建两种方式,前者要看国家政策的宽松度,后者要看运营模式的构建,地铁公司已经开始了相关拓展。
值得关注的是,规划方案仍留用一定的调整空间:一是广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远期规划(至2040年)为23条、约1025公里,第三轮建设后轨道交通里程将达到962.7公里,余下的可能用于补充调整,以及与佛山、东莞地铁的对接。二是海鸥岛是否连接地铁还有讨论空间,3号线东延至海鸥岛还是亚运城还要看在客流与生态保护之间平衡。三是通往南沙的18号线和22号线设置了快慢线,主要是要求南沙到东站确保30分钟之内,在建的通往从化的14号线和通往增城的21号线也都市设置了快慢线。应该说,远离主城区的区域建设地铁需要快慢线设置,但随着城市密度进一步加大,最终可能要考虑快慢轨道交通的分设,这就不得不考虑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与市内轨道交通的衔接了。
当然,从第一二轮的建设情况来看,根据发展情况对线路和进度进行调整是必然的。关键是,作为正在从发展型城市转向完善型城市的广州,今后15年的变化是否会比过去15年的变化更大呢?
作者为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高级研究员
本文来源:南方日报。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南方网(http://www.southcn.com)责任编辑:黄欢_NN1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