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数字港航向“智慧港航”升级
2015-12-22
一个登录窗口,轻点几下,所有手续就已经办好;一部手机,随时办公,摆脱繁杂的程序;一个系统,实时呈现,预测未来趋势……这是浙江水运通过“互联网+”搭建,在将来的一幅图景。
站在“互联网+”的风口,浙江交通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通过监测、分析、整合以及智慧响应的方式,让“智慧水运”实现“可视、可测、可控”,通过综合各业务管理职能,整合优化现有资源,为公众和社会提供更好的通航监测、行业监管、公共信息服务,为水运市场建立一个优良的运行发展环境。
浙江水运载着大数据快跑
今年10月,全国首个内河运输物流信息服务示范平台——船联网的物流信息平台,其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顺利通过交通运输部组织的专家验收。该平台将进一步推进水路运输的信息化建设,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
船联网是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财政部批准的首批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全称为“长三角航道网及京杭运河水系智能航运信息服务应用示范项目”。该项目融合了物联网技术的智能航运信息服务网络,由长三角苏、浙、沪、皖三省一市共同实施,旨在全面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内河智能航运服务中的深化应用,提高内河航运的通行率,减少内河航运安全隐患,提升内河航运综合信息服务能力,通过国家物联网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促进江海联运服务系统的进一步完善,起到对海上丝绸之路、长江经济带的产业拉动作用。
跨区域航运数据交换共享是船联网技术的核心。目前,浙江船联网的各项数据,包括船舶基本信息、船舶进出港签证信息、船员信息、船舶GPS动态信息等已基本整合,并与上海、江苏、安徽联接,三省一市共享船联网数据资源。
船联网应用示范项目自2012年6月启动以来,围绕长三角内河航运信息化发展现状,首次整合了政府、企业及公共物流平台的信息,通过物流信息平台的研究和系统开发,除了提供长三角内河航运业物流信息,也为推进全国范围内的内河航运物流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应用示范、研究思路和应用参考。
一张“网”织起共享大平台
杭州、嘉兴、湖州,作为浙江省船联网项目的3个试点城市,积极研究、探索新技术,通过钱江水系智能安监系统、航运激光监测系统、进出港面停靠综合监管系统,实现从“数字港航”向“智慧港航”升级。
同时,通过来自杭州、嘉兴、湖州船联网三大子系统的数据,跨区域对接江苏、上海船舶数据,这是船联网的核心业务。
浙江省交通信息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船联网不仅能够精确、实时监控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的船舶出入境情况,为跨区域的船舶联合监管应急指挥奠定良好基础,而且通过跨区域智能航运数据交换平台的研发及应用,构建了一个面向服务、规范统一、灵活可扩展的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实现各类船联网业务系统动静双态数据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签证数据是船联网示范应用的核心数据,因此签证数据的交换共享是船联网的核心业务需求所在,即在于浙江、江苏和上海如何更好地预知将要进入各自管理区域范围内的船舶信息,以便做好必要的预先监管跟踪工作。
浙江省交通信息中心的技术人员向记者介绍,目前国内内河航运进出港都需要船舶签证来传递信息。在没有船联网的情况下,不同区域内发生的出港签证信息,其目的地港口是无法预知的;而通过船联网数据交换之后,浙江、江苏和上海的所有内河船舶进出港签证信息能够实现实时共享。
据悉,目前运用船联网,监管人员能够通过“船舶签证流向动态总览地图”直观地掌握签证流向动态数据。
服务发展“智慧水运”初显成效
嘉兴的“基于激光扫测技术及融合多种感知手段的船舶航行监管系统”,大大提高了船舶流量监测准确度和船舶航行监管的智能化水平,降低了管理成本;千岛湖建成“旅游船艇船联网、船员游客人联网、排污能耗监测网”三张网络,为提升千岛湖旅游品质和湖区监管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撑;舟山智慧港航将港航管理和服务紧密互联,实现服务网络化,让数据多“跑路”,让企业办事少跑腿、不跑腿,动动手指即可办成事……
同时,大力发展“智慧港航”,通过船联网的物流信息平台,浙江港航在长三角水上交通运输信息资源共享工作中率先实现重大突破。浙江、江苏、上海两省一市顺利实现跨区域航运数据交换共享,通过跨区域数据交换平台,江浙沪两省一市跨区域航行船舶动态管理和自动识别实时信息一目了然,极大地提高了船舶监管水平、风险预控和应急处置能力。
“智慧港航”建设的成果还被运用于桐乡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和明年在杭召开的G20峰会的水上安保工作。
“通过我们的船舶综合监管平台,航区内的船舶基本信息、实时动态和船舶及船员证照等情况都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将为世界互联网大会和G20峰会打造一个平安航区。”浙江港航科技信息化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浙江智慧港航建设的全面推进,通过远程监控就能实时掌握航区内船舶全部情况,并对不同情况的船舶做出预警、预控,以便于执法人员有的放矢,同时为船户提供高效便捷的智能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