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城区交通拥堵成因探析及对策—以于都为例
2015-12-18 
        

        近年来,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交通拥堵现象逐渐呈白热化态势,各种媒体曝光率最多的也是交通拥堵方面的报道,尤其是以政治、经济、文化为中心的城市成了交通拥堵的高发区和聚集地,一时间,“堵”成了现代城市生活的一个代名词,只要是人群集中地,处处见“堵”,无处不“堵”,大有一“堵”不可收之势。

        在网络媒体,关于交通方面的各种报道也触目即是,“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司机,“中国式”停车、“中国式”拥堵。。。。。。诸如此类,这些带有调侃和贬义色彩的名词被贴上各种标签通过网络渠道广泛传播,侧面反映出一种社会弊端的爆发式集中涌现,同时也引发了当前交通管理方面的大讨论和进一步思考。

        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交通参与人交通安全意识不强、法律意识淡雹相关管理部门工作不到位、道路规划不合理、城区建设规划不科学及人多、车多和交管配套设施跟不上等等是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主、客观原因和内、外部因素,交通拥堵问题不仅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城市居民日常出行的民生问题,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命脉,有效解决县城区交通拥堵现象已成为我县交通管理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结合实际,对于都城区交通拥堵现象作一梳理和探讨。

        一、城区交通拥堵成因

        于都县道路交通基本情况概况:于都县辖14个乡、9个镇,现有总人口约1034139人,县境南北长83.25公里,东西宽63.33公里,总面积为2893平方公里,城区面积约120平方公里,323国道、319国道穿过境内,总长为91.94公里(323线61.21公里、319线30.73公里);省道长54.24公里,县乡道路为2669.136公里。

        (一)人口密度大,车辆增长幅度快。一是城区人员结构方面。从2002年起,于都城区居住人口以每年近两万人的速度递增,这其中包括大量非城镇居民、租房族、打工一族,城区实际总居住人口约达40万。大量人口的汇聚,是直接导致交通拥堵的必然因素,每天上午8:00—8:30点、中午12:00—12:30和下午17:30—18:30三个上下班时段,是居民出行高峰期,同时也是车辆出行的高峰期。高密度的人口快速增长、高峰时段的集中出行、人与车“汇聚”势必造成特殊时段交通拥堵。特别是在县城几个主要路口,重要节日期间更为明显;二是在汽车保有量方面。据统计,2001年截至2015年度,我县汽车、农用运输车、拖拉机、挂车等机动车辆以年均保有量602%的速度快速增长,仅今年仅1月至9月,车管所新上户机动车就达13150辆,预计到今年底全县机动车保有量将突破13万辆,每天外地过境机动车总量约为1.5万辆左右。

        (二)路网结构设计不科学,道路之“供”远小于“求”。和日益增长的车辆数量和人口密度相比,城区道路建设显然已经不能够满足交通现实需求,城市规划设计不合理,路网格局过于集中。一般而言,县城中心街道、广场边沿等地段是市民集中购物的地段,沿街店铺多,又是重要的通行干道,交通需求较大,承担着重要的通行任务。但从实际情况看,已经远远超出承载能力,城市交通供求失衡,必然造成某些通行干道交通拥堵。县城区多数道路路幅不宽,县城路口在规划设计上既不科学也不合理,导致五岔路口、六岔路口、多岔路口和畸形路口大量存在存在,尤其是部分街巷基本上为卡口路、断头路,难以发挥循环分流主干道交通流量的作用。同时,道路交通需求的“供”远小于“求”。如于都县城工贸城、一中、三中、城小路段和汽车总站、人民医院等地段,交通流量本来就很大,加之道路相对狭窄,每到高峰时期,这些路段逢车必堵、人车“汇集“,上下班人员与放学的学生常常是“挤成一团“,堵得严重,走得缓慢,严重影响了道路通行力。

        (三)城市道路配套设施滞后。近些年,虽然政府加大了道路建设的力度修建了不少道路,但路况仍然不见平直和宽敞,除了中心城区主要路段符合规划要求外,其他路段却大小不一,一程度上拓宽了街道却在布局上又不合理,过于强调道路视野,城市外观布局,交通隔离设施只在个别路口出现,人、车混行,城区车辆通行不畅,流量不高;城市标志标牌、标线标识、停车尝隔离带、警示灯、红绿灯、电子监控等交通安全设施配备不完善,虽然进行了不同时期的重新规划,还是有少量配套设施滞后,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车流量的需求,与人车流量的发展不适应,导致了城市道路的拥堵。

        (四)交通工具结构复杂。由于在城市扩张过程中,大量人流、物流涌入城市,各种交通需求日益增加,使城市交通运输工具不断翻新,由于利益驱动,交通结构从原来较单一的方式向多元方式发展,公交车、小客车、货运车、摩托车、机动三轮车、人力三轮车、电瓶车、自行车,包括残疾人摩的、燃油助力车不断涌现路面,这种多元式发展已给城市带来各种潜在的隐患问题,由于生产厂家的恶意宣传,销售环节缺乏监管,在城市道路中相互拥挤相互干扰,既造成了交通拥挤,又带来交通安全隐患。

        (五)智能化、科学化管理水平不高。近年来,于都城区道路交通建设投入逐步加大,城区路面智能卡口数量增加,道路交通指挥系统开始投入使用,城区整体的交通智能化科技化水平有所提升,但与交通发展的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与同类城市相比仍处于较低发展水平。交通管理的方式仍然以粗放型为主,主要表现在:一是管理手段单一,综合治理城区道路交通秩序的局面尚未形成。城区道路交通秩序的治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交警、城管、路政各职能部门单打独斗,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作远远没有形成。由于各部门职能所限,复杂的道路交通管理常处于部门“不愿管”、当事人“不服管”,城市交通秩序“管不妆恶性循环状态;二是交通组织管理方式不合理,科学管理水平不高。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尚在续建和扩展,交通管理科技装备在逐步完善,同时缺乏专业技术人才,系统整合与应用水平不高,未能发挥应有作用;三是道路交叉路口渠化不精细,信号灯设置和配时不科学,路段交通组织不合理,未能实现交通资源的科学配置和利用率的最大化。四是交警警力不足,制约管理成效。交管大队的民警承担着道路交通安全执法、道路事故处理、路面秩序维护、道路警卫等多种交通管理职责,警力需求大,无法进行多形态的警力使用和交通管理投入最大化。

        (六)市民法律意识、交通安全和守法意识差。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是致使大量务工人员涌入城市的必然因素,过马路不走人行横道、路口不遵守交通信号灯、随意翻越交通护栏;自行车、电动车闯红灯、走机动车道;机动车遮挡号牌、套牌、酒后驾驶等现象非常突出。机动车之间,以及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之间争道抢行现象较多。有些驾驶人行车中,尤其是交通高峰期,过路口或遇有交通拥堵路段,不能排队等候信号灯,往往是向前挤,强行超车、逆向行驶,常常人为造成路口、路段交通拥堵,交通违法行为和交通事故对道路通行效率带来直接影响。

        二、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对策

        为切实有效解决城区交通拥堵问题,我们应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全力提高城区交通拥堵管理效能和社会交通功能。

        (一)争取政策支持,建立协调机制。要从根本上解决城区交通交通拥堵的问题,还应从政策上寻找途径,争取政府作用支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协调机制,尽快制定出台具体贯彻实施意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解决道路交通综合协调机制建设、交通安全长期规划、交通影响评价分析制度建立、交通安全主体责任落实和城市规划建设、交通安全隐患治理机制、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机制等影响和制约道路交通管理发展的制度性、关键性、深层次问题,建立由公安机关牵头,由规划、安监、建设、交通、路政等部门共同参与的交通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作用对道路交通问题进行综合治理,从跟本上形成齐抓共管的社会职能效能和一体化共管机制,从制度上巩固管理阵地。

        (二)强化常态合力,推进城区交通秩序疏导和交通秩序治理力度。交通管理大队作为交通管理的主力军,应根据现实需要和工作实际,制订和完善中、短、长三个阶段的治理机制,同时,要行实地深入调研,在充分掌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积极向党委政府汇报当前县城城区交通管理出现的突出问题和矛盾点,将交通管理工作纳入政府日程,出台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道路交通治理对策。并定期组织交通、城管等单位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交通管理工作出现的难题,进一步明确各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落实工作目标、任务,建立工作制度,协调解决交通管理中的重点、难点,在此基础上,以严重影响城区交通安全畅通的违法行为为重点,大力开展联合执法行动。要成立由交警、城管、卫生、工商、环保等部门参与的城区道路管理综合执法队,加强对城区摆摊设点、占道施工、乱停乱放、非法营运、环境卫生等方面的综合治理,落实沿街店铺门前“三包”责任,形成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大格局,提高综合执法效能。同时,进一步强化精细管理。根据路网实际情况,通过合理引导过境车流、扩大货车禁行范围、完善“微循环”交通组织以及对部分路段(口)实行禁左、单行等措施,优化区域交通组织,确保有效疏导分流交通流量,提高道路利用率和通行能力,积极倡导“绿色出行”交通理念,持续优化城区交通秩序。

        (三)加大科技投入,促进智能化交通指挥系统和路面执法相统一。要在原有智能化交通控制系统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交通信号由单点控制转变为联动线控,不断提高交管工作的科技含量,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道路设施的功能,提高管理水平。同时,对各类突发事件应急制度,建立联勤式指挥模式,缩短反应时间,提高快速反应能力,达到实时调度指挥,最大限度地减少路面拥堵时间。在路面执勤执法方面,充分体现“警力跟着警情走”到“警力压着违法走”的勤务模式转变,变被动为主动,使路面执勤执法动态和智能化交通指挥系统有机结合,最大限度确保动态、静态相统一,最大限度促进执法效能最大化。

        (四)进一步挖掘道路资源,有效缓解城区停车压力。面对城区日益紧张的停车难问题,应充分做好道路资源潜力发掘的文章,变不利为有利,一方面在保证交通畅通的情况下,做好道路调研并积极和城市管理部门协调联系,加强联合执法力度,力争多设、多增停车泊位满足停车需求,并做好对商尝小区停车管理的指导,采取适当减少绿化带、撤除一些不必要的景观地带,有效缓解城区停车压力。同时,加强对现有商尝小区及人员相对集中的菜市场停车位建设的科学规范管理,坚持推动交通影响社会评价体系,建议政府出台新的政策规定,由规划部门和交警部门共同对其进行项目审批,做好共管共治共监督。

        (五)破解交通难题,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由于城区车辆的不断增多,导致市民群体出行难、行路难、交通时间成本不断增加,坚持公交优先原则,是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城市公共汽车与小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等个人交通工具相比,在本质上具有占用土地资源少、客运量大,运输效率高等优点,是城市公共交通中成本低、综合效益较好的交通工具。所以,应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让公共汽车营运企业有充分的经营空间,使公共汽车交通逐步成为城市客运交通的主导,以此破解运输低效率的交通方式的不断膨胀,逐步建立结构优化的城市综合交通运输系统,使公共汽车承担率逐年提高,在这个有利前提下,进一步加强对城市小轿车、摩托车、自行车在政策上和通行上进行控制性管理,把发展公共交通作为解决拥堵的主要途径,大力构建公共交通体系,保障城市综合交通运输系统运行有效。

        (六)创新规划设计,做好科学城建。城市的规划对城市的建设发展好坏具有决定性的关键作用,因此,从县域县情实际看,做好合理、科学、有效的城市建设规划作用巨大意义深远,对城市交通需要有一个整体、长远学的规划措施,在规划进程中,不能单纯就交通而抓城市交通,要紧密结合交通状况实际进行全面深入的调研、论证,从城市建设进程的趋势和要求、居民交通需求的发展、生态环境县城的建设等多方面考虑,运用科学方法,根据城市发展需求,制订出中长期城市交通发展规划,并将规划逐渐落实到城市交通建设,使城市交通建设进入有章可循、科学合理的良性发展轨道,避免盲目和盲动,确保城市建设的科学性、长期性、连续性和整体性。从目前交通实际来看,只有强化城市建设,不断创新城市交通管理规划设计,才能从根本上缓解交警工作压力和劳动强度;只有做好科学、科技管控,不断创新城市交通科学管理技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规划建设脱离实际、加重道路交通负荷、严重损坏城市交通通行功能等系列问题。

        (七)保持宣传力度,形成社会良好教育格局。在交通管理工作中,“人”是第一根本性要素,目前,针对我县城居民当中农民出身较多、文化素质不高的实际情况,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是当前县城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根本举措和迫切现实需要,要紧紧依靠党委政府,充分调动各部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齐抓共管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格局,把“文明行动计划”和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同创建文明社区、文明单位等工作有机结合,使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延伸到社会的每个层面和角落,增强群众遵守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自觉性,不断发动群众宣传力量,以《道路交通安全法》宣传和“五进”宣传为契机,大力开展通俗易懂、形式多样的交通安全宣传做好全民交通安全教育,做到“管教并重,教育为主”,最大限度形成交通安全宣传良好格局。

        解决城市交通拥堵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它涉及面之广、之大、之繁是交通管理各项工作指数中之最,因此,交通管理大队作为交通管理中坚力量,要以时不我待的敬业精神和执政为民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充分发挥交通管理职能,最大可能、最大限度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难题,切实打造城市安全交通、畅通交通,为城市道路畅通和安全有序奠定坚实基矗

        

        
Copyright © 2007-2022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