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做实水运转型“水生态”文章-浙江
2015-12-16
从老旧船到集装箱船,从小散乱码头到大型公用物流港口,从建材运输到集装箱“水水中转”一体化,这两年,湖州内河逐步实现了从“粗放型”到“集约型”水运经济结构转型的蜕变。今年湖州港集装箱吞吐量有望达到18万标箱,同比增长48.8%。
弃路从水,弃“散”改“集”,水运经济结构的调整,是湖州加快内河水运转型升级,推动内河临港产业内涵式发展的一个“重头戏”。
临港产业内涵式发展
“现在已开通安吉至上海、长兴至乍浦、南浔至上海三条河海联运集装箱航线。安吉川达与上港集团计划合作建设安吉国际物流园,年设计通过能力80万标箱。”湖州港航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集装箱内支线的开辟,加强了本地港口企业与上海港、宁波舟山港沿海大港和中远、马士基等国际干线船公司的合作,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集装箱水路运输,相比陆路运输,不仅能节约柴油、降低二氧化碳排放,而且能为企业节省不少物流成本。
“很多企业投资,看中的并不一定是这里的土地可以节省多少钱,他更可能关心物流可以节约多少钱、创造多少纯利润,因为后者是持续发展的。”安吉上港国际港务有限公司办公室刘立伟介绍,安吉上港码头一年为企业增创了2000多万元的纯利润,也成为周边省市招商引资一张“金名片”。
同样受益的不止外贸企业、水运港口企业,还有船户。“过去我们跑散货,得自己联系货源,收入不稳定。”开了近20年船的安吉船老大老刘告诉记者,集装箱船货运量大、运输效率高、节能环保,这是今后发展方向。
“临港产业内涵式发展,就是营造一种现代化集约型水运结构、可持续性发展模式、与经济发展相匹配的产业结构,让大家都受益。”湖州市港航局相关负责人说。
内河绿色航运发展“加速”
近几年,湖州港航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围绕全拾五水共治”行动,助力湖州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通过优化运力结构、推动行业结构转变和强化经营结构调整,内河绿色航运发展“加速”。
大力实施内河船舶标准化改造工程,淘汰老旧船、小吨位船舶,鼓励企业发展内河集装箱等特种船舶运输。截至今年10月底,该市累计拆解老旧船舶405艘、5.81万总吨,淘汰进度居全省内河之首;湖州本港注册营运船舶4595艘、147.08万载重吨,单船平均吨位325.7载重吨,位居全省内河第一,其中集装箱船等特种船舶占全省内河的“半壁江山”。
除了船舶运力结构“一减一增”外,湖州还打出了扩张内河高等级生态航道、关闭治理矿山、整治提升码头、治理改善水环境的“组合拳”。研发运用了生态护岸、U型板桩护岸、桥梁顶升等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全力打造“五水共治”生态样板航道,实现了航道建设与自然环境、生态环保、人文景观完美的和谐与统一。
作为全国内河水运建设示范工程、全省生态交通十大示范项目、国家优质工程奖,湖嘉申线湖州段引领着我国生态航道的发展与体系建设。在码头整治方面,通过关闭淘汰一批、整治提升一批、规划建设一批,促进港口向专业化、集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为临港经济“腾笼换鸟”,今年1至10月该市已累计关闭拆除码头273余座。
积极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
在绿色航运“换挡提速”的同时,湖州也加快了行业结构转型的调整步伐,积极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加快发展船舶交易等上游产业和运输代理服务等下游产业,如船舶制造业方面,大力研发推行新能源船舶,“德清制造”的游船远销海外、畅销国内20多个省市,我省首批“LNG(天然气)+柴油”双燃料动力实船改造下水,国内首艘纯电动货船研发试航,湖州绿色船舶研发制造与产业化生产一路“加速度”。据悉,今年1至9月份,湖州全市船舶工业企业造船完工量为1.1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1.2%,环比上半年增长76%。
与此同时,借助湖州水乡特色、生态优势,全力服务南太湖和长田漾、德清下渚湖湿地、长兴仙山湖和图影、南浔运河水乡古镇等水上旅游项目开发建设,水上休闲旅游呈现直线升温,客运量快速增长,带动了旅游服务产业,不仅守护了“青山绿水”,还实现了“金山银山”。
(原标题:[浙江]做实水运转型“水生态”文章-浙江-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本文来源:交通运输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