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易地搬迁走出互助百姓致富路
2015-09-18 
青海新闻网讯时下,走进互助县蔡家堡乡关家山村,一栋栋漂亮的小楼沿着道路两侧整齐排开,广尝路灯、健身设施一应俱全,一幅新农村美景映入眼帘。村民李培花悠闲地在自家门前晒太阳,三年前她做梦也没想过,还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我们住在山上的时候,吃水相当困难,靠天吃饭。天不下雨,也就没有水吃,只能靠骡子到山下驮水。种庄稼也要看天气,天要不下雨,连肚子都吃不上。”李培花感慨道。

以前的关家山村位于互助县西南部,距县城32公里,全村138户476人居住在高山丘陵地带,地质灾害频繁。全村处于运输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的困境,基本的生存条件都无法得到保障。直到2012年,经过多方筹资2480万元,在塘川镇陶家寨村西侧为他们安了新家,改变这种“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状况。通过易地搬迁项目实施,蔡家堡关家山村民告别了恶劣的生存环境,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不再依赖原有的土地“靠天吃饭”,而是通过规模养殖、劳务输出、商贸流通、发展设施农业等多种渠道增加收入。

“十二五”以来,互助县着眼贫困群众长远发展,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大力整合新农村、交通、水利、农业、畜牧、扶贫等项目资金,力促水、电、路等配套设施一次到位,高标准投资建设,切实解决了贫困边远村庄行路难、饮水难、住房差等问题。先后整合扶贫专项资金、行业整合资金及群众自筹资金等近4.35万元,新建移民安置新村33个,对33个村社的4546户20410人进行了易地扶贫搬迁。

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是海东市现阶段最基本的市情。扶贫工作进入“啃硬骨头”的冲刺期后,海东市针对部分农村群众居住自然环境差,长期受地质环境制约,群众脱贫难度大的实际,集中实施了一批易地搬迁项目。“十二五”时期,全市累计投入资金近4亿元实施了以集中搬迁为主、分散安置为辅的易地搬迁项目,搬迁农户近1.1万户4.5万人,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的生存条件。将扶贫开发的民生工程办成“民心”工程,让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通过整村推进、易地搬迁等扶贫开发项目走出大山。同时,通过“雨露计划”和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等,开设汽驾、刺绣、烹饪、电焊等技能培训班,让大批贫困农民掌握实用技术,并输送他们到市内外企业实现稳定就业。

Copyright © 2007-2022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