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区力求多个领域率先突破-构建立体大交通体系
2015-07-17 
渤海早报记者刘长海

记者昨日从滨海新区获悉,新区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平台,主动融入,力求在港口交通、科技研发、产业合作、对外开放、社会发展、生态治理等领域率先取得突破,拓展自身发展空间,积极打造京津冀三地要素汇集、产业融合、互动创新示范区,提升服务辐射功能,更好地发挥先行先试的示范带动作用。

深化环渤海港口群合作

“区域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于功能疏解、产业转移等方面具有先导性作用。为此,新区着力构建以天津港为中心的‘海陆空’立体大交通体系。”滨海新区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

公路方面,重点建设京秦高速、塘承高速二期、唐廊高速一期、唐津高速改扩建、京津塘高速市区段等高速公路;在铁路方面,津秦高铁滨海站已于2013年12月投入运营,使津秦两地间最快旅行时间由以往的2.4小时压缩至1小时11分,而预计8月底通车的京津城际延伸线从北京南站至于家堡只需45分钟。港口方面,天津港分别在北京的朝阳、平谷及河北省的石家庄、张家口等地布局建立了物流节点,将港口服务功能向内陆腹地延伸。

同时,深化环渤海港口群合作,推进京冀无水港和物流园区等物流节点功能升级,延伸自由贸易、口岸功能,推动电子口岸互通互联,构建跨区域的一体化大通关体系。下一步,滨海新区努力形成核心区与市中心城区、各功能区之间的“30分钟工作通勤圈”,与北京、河北省的秦皇岛、唐山、承德等周边城市间的“60分钟都市生活圈”。

打造创新驱动强力引擎

记者了解到,滨海新区积极推动“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和“天津未来科技城”京津两市共建科技园区建设,以承接北京高科技产业的对外转移,分享北京高端产业发展的“溢出”效应。

为打造京津冀创新驱动强力引擎,滨海新区下一步将深化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区和白洋淀科技城合作,打造中关村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形成上下游产业对接新格局等。

探索合作办医新模式

“滨海新区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平台,在社会事业领域积极与京冀开展合作,一些合作项目已经融入百姓生活。”滨海新区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

2014年底,第五中心医院成为“北京大学滨海医院”。经过多年的合作共建,北京大学医学部与滨海新区探索出了合作办医、建设品牌医院的新模式,60多位北医专家5000余次服务新区患者。同时,北京健邦医院投资设立的天津滨海新区安琪妇产医院已于日前投入运营,该院建筑面积近8000平方米,前期开放床位50张,重点开展产科、妇科、内科、儿科诊疗服务。

此外,新区还积极引进北京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办学,建立了延揽首都人才工作机制;与河北省及其10多个县市签订人力资源供给合作协议,推进人力资源跨地区流动。

建立精简行政架构

据了解,作为最早的一批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滨海新区坚持以抓项目的方式抓改革,先后实施三个三年计划,在金融创新、涉外经济等方面先行先试,进一步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结构和组织方式,取得了一系列改革成果。特别是在行政管理领域,新区建立起精简的行政架构,组建行政审批局,推行行政审批集中,实现“一颗印章管审批”。

下一步,滨海新区将以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在完善“十个一”改革措施的基础上,重点强化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三个清单的应用,下好简政放权“先手棋”,探索适用全区的事中事后监管模式,建立全区统一的信用服务平台,加快投资自由化、贸易便利化和金融国际化步伐,建设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

创良好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重点任务。此前,京津冀三地建立了交流协商机制,全面落实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计划细则,进一步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新区相关部门负责人说。今年,新区深入推进“美丽滨海·一号工程”,继续开展“四清一绿”行动,实施大干150天市容环境综合整治。以大气、水污染防治为重点,积极推动联防联控,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积极构建区域生态环境安全格局,提升城市品质,打造现代化城区新形象,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本文来源:今晚网-渤海早报

Copyright © 2007-2022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