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搭建农村金融“高速路”
2015-06-30
文/张翅
近年来,农村基础金融服务供给不足,让涉农信贷资源与农民之间始终隔着“最后一公里”。据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国金融机构空白乡镇仍有1570个;9个省级行政区域未能实现乡镇金融机构和乡镇基础金融服务双覆盖。
中国农村人口众多与地广人稀并存,一家标准的物理网点的成本高达200万元人民币/年,覆盖人群却十分有限。在一些地区,农民存取款一次要跑几十公里,而过低的使用率导致手续费无法覆盖成本,也让银行布设纯福利性的网点积极性有限。
传统金融的空间限制,一旦用上手机,情况大为改观。据统计,2013年,农村仅有41.1%的家庭有活期存款账户;与此同时农村手机普及率已达90%以上,几乎每个农村家庭至少拥有一部手机,手机拥有率远大于银行卡;三大电信运营商的无线通讯网络几乎覆盖到了所有农村地区。2012年,央行下发《关于开展农村地区手机支付试点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农村地区移动支付试点工作,为手机支撑农村金融提供了政策支持。
实践表明,手机在提供基础金融服务上大有可为。重庆相关机构实证数据显示,手机服务使偏远地区网点运营成本降低80%;与此同时,手机银行使存款进一步聚集,实现偏远地区银行网点盈利,提高了银行服务偏远农村地区的积极性。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以重庆市某行为例,2011年至今,手机银行用户中大约80%是农村客户,约90%的日常费用支付通过手机银行完成,一半以上的农村日常柜台业务被手机取代。手机用户的快速增长使重庆农商行吸收农村地区储蓄的能力大幅提升。开通推广手机银行的五年间,该行在全国农信社储蓄存款中的占比从2009年的3.54%稳步上升到2014年的5.75%,增加了2.21个百分点。
短期内手机银行并不会成为金融机构新的增长点,但从亏本到盈利,这是信贷资源对农村地区从福利性倾斜向市场性倾斜的转变。
手机银行用户、存款双增长,标志着以往的“赔钱买卖”成了“有利可图”,或将改变传统农村金融业务中利息为主的利润结构,可以更便捷地向客户营销代收代付、理财、保险等其他金融产品,扩展中间业务领域以改善业务结构,创造更多的利润增长点。这会影响金融机构对农村地区的判断,加大金融资源投放。
(责任编辑:HN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