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古桥> 正文
平乐:七榕八桂九井十三桥 一桥飞架古风存
2015-06-16 

  沙子“太平桥”上的石雕石刻

   平乐曾经是大唐的昭州,一座由桂江岸边的千年古城,在长达1700多年历史中,一条条岁月封尘的古街、一座座古朴典雅的古寺古庵,承载了古昭州多彩的文化风韵。昭州文化桂水谣--老话这样描绘平乐:七榕八桂九井十三桥,说明了平乐桥种类和数量之多,特别是横卧在平乐镜内那一座座造形各异,古风犹存的古桥,是众多古建筑中,建设时间最早,历史跨度最长,保存最完美的建筑,像一位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向后人述说着平乐千年古城那一段段历史,一个个故事。

  平乐:七榕八桂九井十三桥 一桥飞架古风存

  树桥相绕相缠的源头桥头桥

   据史料记载及笔者寻访,县内至今存留民国17年以前修建的古桥222 座。其中,石拱桥142座,石平桥74座,桥渠两用桥5座,天生桥1座。一座古桥一段历史,一个故事,它传递着古代平乐人民的质朴的思想与智慧。

   尊孔崇文“状元桥”

   走进平乐县中山公园大门,赫然看到“下马碑”旁半月池上横跨的状元桥。“状元桥”建于明宣德五年,又称儒林桥。史料载:状元桥单孔,拱状,方石砌嵌,跨度3.4米。桥面长6.2米,宽2.9米。据县内老人回忆,桥栏上曾雕刻有精美的麒麟、狮子、福星、梅花鹿等吉祥图案,寓意国泰民安、福禄安康。

  平乐:七榕八桂九井十三桥 一桥飞架古风存

  平乐中山公园“状元桥”

   中山公园曾是古代府文庙。而状元桥又是当时府文庙的附属建筑。清康熙二十三年,清朝政府昭令,天下所有的州县府文庙,一律供奉《至圣先师孔子神位》新牌位。于是,昭州府在今中山公园内建府文庙。依古制,“天下孔庙有泮池”, 天子之学四周必环以圆形流水,称辟雍;诸侯之学必有半圆形流水,称泮池或半璧池。依这一建筑理念,昭州府便在府文庙前建一座“半月池”,半月池上建状元桥。

  平乐:七榕八桂九井十三桥 一桥飞架古风存

  中山公园状员桥

   据说,府文庙及状元桥建好后,平乐所有学童入学,都要从棂星门(现中山公园大门)入孔庙,登桥跨泮月池,过状元桥,进入大成殿拜孔子,然后到儒学馆拜见老师,这个入学仪式称为“入泮”。旧时的科举礼尚,只有考上秀才方可在泮月池洗笔。金榜题名,高中状元者进人孔庙朝拜时,才可在状元桥前“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禁示石碑处不下,驱马过桥,然后从大殿中门进到文庙拜先师孔子,其他人一律从半月池旁绕过状元桥到达府文庙朝拜孔子。

   状元桥是平乐唯一一座建在人造水池上的古桥,没有实际渡河通行的功能,只是一种象征意义。但它诠释了明清时古昭州平乐曾是一座尊孔敬孔,崇尚儒家文化的古城。至今,在公园里经常看到老人领着孩子边走过状元桥边说“状元桥上走一走,高中状元就是我。”

   和睦友爱“太平桥”

   位于广西桂林平乐、恭城、阳朔三县交界处的沙子镇,建于唐朝,是一座千年古镇。古镇西南郊,有一气势雄浑的石拱桥也称太平桥。

   桥由西向东飞架,横跨蜿蜒流过的茶江支流。该桥全长30米,高7米,宽4.2米。桥有一大,两小三拱,大拱为主孔,跨度6.1米。东端两小拱供泄洪防护桥之用。桥面两侧护栏各由5根石柱和4块屏风石板镶嵌而成。两侧石柱顶端共雕有8个栩栩如生、造型各异的石狮,当地人称为狮子桥。桥栏镶嵌的屏风石板上刻有美丽的动物、花鸟、人物等浮雕。中部桥栏屏风石板上对应雕刻着《薛仁贵征东》、《张果老骑驴》等丰富多彩、造型美观、耐人寻味、栩栩如生的古典人物浮雕。

  沙子“太平桥”上的石雕石刻

  沙子“太平桥”上的石雕石刻

  沙子“太平桥”上的石雕石刻

   有趣的是,桥栏两侧无论是石柱上的石狮或是石板上的浮雕,从雕刻风格和制作工艺来看都迥然不同。据沙子古街上的老人们说,这座桥建造还有一段故事。早在唐朝初年,沙子因邻茶江之畔,水道交通便利,又因湘桂驿道从这里经过,这里便成为连接湘桂粤,沟通桂北与桂中的交通枢纽。古镇便成为茶江河畔最繁荣的集镇。也成为了南来北往商贾云集的地方,吸引了大量沿水路而来的湘粤商人到此自由贸易。俗话说,同行是冤家。可远道而来的湘粤商人在此互帮互助,文明经商,天长日久,商铺生意越做越红火,日渐富庶起来。先后在古镇上建起了广东会馆和湖南会馆。

  沙子太平桥桥面

   当时沙子的茶江河畔是繁华的货运码头,沿河两岸出行的百姓都要趟水过河,十分不便。为出入方便,湘粤两会馆商人决定在茶江边码头上建一座代表他们两家关系的“友谊桥”,让子子孙孙永远记得湘粤两家不是亲人胜亲人的友谊,告诫他们要世世代代和睦相处,文明经商。两家人一拍即合,于是共同出资建起了“太平桥”。两个会馆各请了一班石匠造桥,因而桥建好后,栏两侧的石狮雕像和屏风石板上的浮雕风格迥异、工艺悬殊。桥南栏杆的图案石像粗犷雄浑是粤工匠所作,桥北栏杆的图案石像细腻逼真,为湘工匠所作。

  “太平桥”是湘粤商人在平乐友谊的见证人。湘粤商人的商贸文化在这里代代流传并为后人津津乐道。如今,沙子古街的商人都以他们为榜样,街道商铺生意红火,店主、宾客和谐生财。

   架桥祈福“添喜桥”

   古桥承载的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它传递的是古代劳动人民质朴的思想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古代封建社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女子嫁到男家许久没有生育,便会认为是不孝。富有的大户人家便想办法架一座新桥或给旧桥维修,称之为积德,以圆生男育女之梦;家底微薄的穷人家则找来两根或几根杉木,涂上红色颜料,用竹蔑或绳索扎好,然后在杉木两头贴上红纸,选好吉日良辰拿到村子小溪边架桥,或拿到附近古桥的两旁“搭桥”,同时在桥头放几个封包和几块糖果,撒上一些花生意为傍人之福,好生贵子。平乐民间,“架桥”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二塘镇乐塘的添喜桥

   添喜桥也叫狮子桥,位于二塘镇乐塘村头的乐塘河上。桥长14米,桥宽5米,桥高6米.单孔净跨10米。桥面两侧有护栏,桥面四隅,各雕有一个形态各异的石狮子。距桥约10米远,有一块桥碑,碑刻内容大意:添喜桥建于清代,二塘街一姓伍人家的三姨太捐资修建。

   乐塘村的老人说,伍家是大户,共娶三位妻子,遗憾三位妻子不曾生下儿女。在母凭子贵的清代,年轻漂亮的三姨太,想到自己唯有生下儿子,继承伍家殷厚的家底,自己在伍家才有立足之地。得到丈夫允许后,出资请人在长滩通往二塘古官道的乐塘村小河上修建一座石拱桥,取名添喜桥,寓意早生贵子。一年后,伍家的三姨太果然诞下一子,从此添喜桥的故事在当地一直流传至今。

   行善好施“白龙桥”

   平乐县张家镇老埠村,是一座宋代古村,平乐陶氏人家的发祥地之一,如今全村人口达2100多人,均为陶姓,系唐末征南大将军陶英的后裔。古时,村的东面,有一条可运载十余吨位运输的榕津河支流“东江河”,阳安、青龙等地的木材、土特产品均在这是上岸或者交易,然后,再从这里走官道,过桥亭至长滩码头入桂江。

   沿着东江河的河边另有一条陆路通道,是阳安通往老埠村的道路,这条道主要是供行人、马车通行。但是,在老埠村南约一里地处,有一条由西面的高山小溪汇流而成的小冲,小冲不大,但水势湍急,由西向东流入东江河。每逢汛期,木桥经常被洪水冲走,严重影响人们通行,成为人们出行的障碍。为此,该村陶氏人家七世祖陶克忠、陶克偕、陶克明、陶克贤兄弟四人出资合建的一座石拱桥,称为“白龙桥”。桥长约10多米,桥宽3米,桥高5米,单拱桥型。桥建设后,道路通畅了,老埠村更是商贾云集,商业兴盛,热闹非凡。

   此桥最大的特点是桥拱全部用大小一样的标准打制石块砌成,呈圆状桥孔。所有石块之间没有用灰浆粘连,全靠石块之间的相互挤压而支撑,非常规整牢固。历经数千年的风雨沧桑,至今保存完好。这个奇迹,让后人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人们把陶氏四兄弟行善好施、乐于助人品德归结为此桥千年不倒的原因,陶氏四兄弟的美德也深受后人赞誉和推崇。

   古桥蕴含的文化价值

   古桥既是一种交通工具,又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现存下来的昭州古桥有许多艺术精品。沙子太平桥、二塘添喜桥等绘画石雕艺术内容丰富,其中有人物、车马、禽兽、花卉鸟虫鱼等。雕刻技法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石刻中的画像蕴含着哲学、史学和人文等方面的内容。

   昭州古桥不仅数量多,且造型多样。有平板桥,平板拱桥,单孔,双孔,3孔不等,五彩纷呈。除了常见的浮桥、石梁桥、石拱桥、木拱桥,还有天生桥等,皆端庄秀丽,造型美观。建筑风格千姿百态,式样独具特色, 体现了许多的美学原理。位于平乐源头镇桥头村的桥头桥是平乐县境内单跨最大,风景最美,历史积垫最厚的一座古桥。此桥选址考究,讲究风水玄学。建于青山绿水,柳拂稻浪间,单拱,桥长18米,宽4米,高6.5米,单孔净跨12米。桥的两侧一棵棵古树与桥相绕相缠,树根深深扎进桥墩的泥土里,远看分不清哪里是树哪里是桥。近观,丛林半空中突然飞架一桥,桥两面桥墩采用天然石头砌成弧形洞,给人以穿越时空感觉。

   昭州古桥结构科学合理,造形美观新颖。近百年来,风蚀雨浸,流水冲击,人行马踏,巍然屹立,是人类“力”、“智”、“义”的精髓体现。

   昭州古桥,一座桥一个故事,一座桥体现了一个文化内涵,是中华优秀文化物化的展现,透过这些古色古香,精美绝伦的古桥,让人不得不感慨古昭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Copyright © 2007-2022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