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古桥> 正文
游粤闽浙之中国第二古桥洛阳桥咏叹调
2014-05-23 


  提到中国的古桥,大家都会想到河北赵县的赵州桥,北京丰台的卢沟桥。可很少有人知道,在中国南方,还有两座同样著名的古桥,那就是福建泉州的洛阳桥、广东潮州的广济桥(又称湘子桥)。以上这些桥,被合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论年代,赵州桥建于隋朝,位居第一;洛阳桥建于北宋皇祐年间(公元1050年前后),至今也有950年历史,排名第二。若论长度,洛阳桥以731.29米名列榜首,不仅是赵州桥的(37.7米)19.39倍,同时还是卢沟桥(212.2米)和湘子桥(515米)长度的总和。

  20多年前我去泉州时,曾经专门探访过洛阳桥,那时它的肩上还承载着324国道,数十吨重的卡车从上面隆隆驰过,让人看了非常心疼。好在民国年间蔡延锴将军用钢筋混凝土增高了桥面,才使它没受到严重破坏。这次重访,只见车道已经向滚动500来米,洛阳桥基本恢复了它的原貌,731.29米的桥面,多是条石铺成,44座船形桥墩、645个扶栏、104只石狮、1座石亭、7座石塔,与与宋代建筑非常神似。


  洛阳桥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梁式跨海大石桥,它原名“万安桥”,只因位于泉州东郊的洛阳江上,于是才有洛阳桥的称谓。

  泉州在唐宋时期是闽南、粤东地区进京的必由之路,当时洛阳江上只有船渡。每逢大潮,客商常常翻入江中。当地人为了祈求万无一失地平安过渡,就把这个渡口称为“万安渡”。过往客商和泉州百姓都盼着能在这里修建一座大石桥,可工程浩大,耗资千万,除了官府,谁也无法完成这个奢望。


  自幼生长在福建的翰林学士蔡襄有感于此,力请回家乡做官,可皇帝都以避嫌为由,不予应允。蔡襄苦思冥想,生出一计:身为当时天下第一书法家的他,用一幅字换得皇上身边的太监做一件事,就是允许他把“蔡襄回乡,修桥安邦”八个字用蜂蜜写在崇政殿前的芭蕉叶上,上面不久就沾满了蚂蚁。仁宗皇帝上朝时看了,大为惊奇,便以为这是天意,于是先封蔡襄为福建路转运使(东南财税局局长),后让他做泉州太守,蔡襄从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至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花了整整7年时间,耗掉银子1400万两,才将这座跨江连海的大桥建成。


  据史料记载:“初建时桥长三百六十丈,宽一丈五尺”,比现在要宏大得多,后来屡经翻修,相反缩小了原有的规模。

  洛阳桥在建造技术上,对世界桥梁史作出了巨大贡献。当时洛阳江潮狂水急,“水阔五里”、“深不可址”,桥基刚建成,就被风流摧毁。于是蔡襄和造桥工匠们创造出一种直到近代才被世人认识的新型桥基——筏形基础,就是沿着桥的中轴线抛置大量石块,形成一条联结江底的矮石堤,然后在上面建造船形墩。船形桥墩颇具特色,它有利于分水,再大的浪都不易正面冲击桥墩。


  与此同时,造桥者还采用“激浪涨舟,浮运架梁”的妙法,在潮水大涨的时候,用般把一条条重达数吨的大石板架在桥面上。

  再者,他们还在桥墩附近大量养殖牡蛎,用牡蛎分泌出的粘液把桥基石和桥墩石胶合凝结成牢固的整体。这就是造桥史上最别出心裁的“种蛎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笫一个把生物学运用于桥梁工程的创举。凡此种种,乃致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教授称赞洛阳桥在技术上也是“桥梁中的状元”。


  洛阳桥夜色迷人,很容易使人想起单簧管吹奏出的罗西尼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中罗西娜的静幽的咏叹调。

  桥的中亭部分,历代碑刻林立,最著名的是“万古安澜”等宋代摩崖石刻。桥北有昭惠庙、真身庵遗址。桥南有蔡襄词,著名的蔡襄《万安桥记》宋碑,即立于祠内被誉为书法、记文、雕刻“三绝”。文章精练,用153个字记载造桥的时间、年代、桥的长宽、花费的银两、参与的人物等,书法遒美,刻工精致,碑文由蔡襄自撰自书。

  附:

  泉州所属的晋江市安海镇,古称安平,这里有座安平桥,桥长五里,又称“五里桥”。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安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前后历经13年建成,比洛阳桥稍晚。但它全长2070米,均以巨型石板铺成,两侧设有栏杆。桥墩用长条石和方形石横纵叠砌筑法,呈四方形、单边船形、双边船形三种形式,尚存331座,状如长虹。素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美称,也很值得一去。
Copyright © 2007-2022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