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纪念一座桥的75岁生日
2012-09-28 来源:广州日报
广州日报 每遇桥梁“早夭”,有关部门公布的原因总是“意外”,极少是人为因素。塌桥的客观原因再多,在75岁钱塘江大桥面前,都显得虚假与苍白。

  今年9月26日,是钱塘江大桥的75岁生日。杭州举行了隆重的“钱塘江大桥通车75周年纪念大会”,国内航天、桥梁、铁路、公路、建筑等方面的院士、顶级专家等500余人参加,纪念这座75年来任凭风吹浪打,岿然不动、“炸药不放对位置都炸不掉的桥”的经典桥梁。

  上海著名的“外白渡桥”是一家英国公司设计的,上个世纪90年代,该公司致函中国政府部门,称到某年某月某日,该桥寿命已到100年,他们对该桥的责任已经终止。对于桥梁保质100年来说,75岁的钱塘江大桥也就是老年而已,算不上太出奇,但比起那些通车不到一年,甚至刚刚竣工就坍塌的大桥来说,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奇迹。

  活在当下,有一种非正常死亡叫“过桥死”,某时某刻开车上桥,说不定“轰”的一声,桥往下陷,车往下掉,魂往西飞。据媒体统计,自2007年起,5年来,全国共有37座桥梁垮塌,其中13座在建,共致使182人丧生,177人受伤。平均每年有7.4座“夺命桥”,即平均不到两个月就会有一起事故发生。有意思的是,同在钱江的“三桥”,建成不过15年,“百病缠身”,多次大修,2011年7月15日,部分引桥坍塌,造成人员伤亡。

  每遇桥梁“早夭”,有关部门公布的原因总是“意外”,客观不可抗力,或外力撞击,或车辆超载,或天气原因,极少是人为因素。于是,罕有人因此而受到问责;于是,桥照修、桥照塌,谁遇上塌桥谁倒霉。塌桥的客观原因再多,在75岁钱塘江大桥面前,都显得虚假与苍白。

  论经济,钱塘江大桥当年才花费160万美元,不久前坍塌的那座桥,造价超过18亿元人民币,足有3亿美元;论理论、技术、材料,今天与75年前相比,岂止天壤?就目前桥梁建设普遍采取的预应力混凝土技术,我国直到1955年才研制成功。要论桥梁所受的考验,钱塘江大桥不但75年来一直在正常使用,其5号、6号桥墩曾在1937年、1944年和1945年还被炸过,比区区沙船撞桥墩如何?在桥梁建筑的人才、资金、技术、材料等等都大大优于过去的情形下,反而造不出质量堪与过去相比的桥梁,原因何在?

  有人对2000年到2010年国内媒体报道过的85起桥梁(地震灾害导致的除外)塌陷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排名第一的是“施工设计不合理”,其次是撞桥,再次才是超载。

  钱塘江大桥的设计者、桥梁专家茅以升也曾说过:“桥梁设计本身要比桥梁的建造可能要花费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时间和功力。”一些桥梁的设计本来就有问题,再加上偷工减料、施工问题、赶工期等等,种种小风险叠加在一起,放大了整体风险,投资巨大的桥梁成为“桥脆脆”亦就不足为奇了。

  更不堪的原因还在于,桥梁建设也和许多基建项目一样,沦为权力染指的“唐僧肉”。层层克扣,点点流失,“鳄鱼”成了“壁虎”,桥梁工程“击鼓传花”到了建设者手上,不偷工减料、不牺牲桥梁质量,就无法维持基本利润。设计再好,技术再先进,钱没了,桥梁能好吗?

  今天,我们一边面对拥有75年历史的坚实大桥,一边面对几十座“桥脆脆”。而拿什么来纪念钱塘江大桥的75岁生日?我们唯有扪心自问。

  
Copyright © 2007-2022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