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古桥> 正文
百年罗湖桥“回家”路在何方
2012-05-30 来源:深窗综合

老罗湖桥如今的模样

  多少平民或雅士曾在此洒下热泪,多少英雄与反贼的故事经此上演。如今它寂寥地躺在香港一侧,正与铁锈一起消磨世间最后的时光。百年罗湖桥,刻下了怎样的岁月痕迹?“回家”前景如何?

  从罗湖口岸出关,站在宽敞透亮的双层 人行桥内,可以清楚地看到西侧不远处深圳河上浅灰色的钢架铁路桥。人行桥和铁路桥,都叫“罗湖桥”。但真正有着百年历史的著名“罗湖桥”,却不是这两座,而是香港一侧铁路桥旁十几米远处一座暗褐色铁制构架。它2003年9月28日退役之后,即被废弃一旁,从此孤寂地不为人知。

  罗湖区委区政府最近提出,要把百年老桥罗湖桥“请回”罗湖“老家”,让这个曾见证中国百年近代史和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历史老人”,重新发挥光和热,把它建成一个旅游景点,进而把罗湖打造成国际旅游目的地和国际消费中心。


左边是新罗湖桥,老罗湖桥“藏”在深圳河对岸的树丛中。

 孤寂老桥卧对岸 新树萋萋掩真容

  退役的百年老桥如今在哪里?它是否安好?游客怎样才能看到它?

  5月20日,记者首先来到百年罗湖桥的原址。矗立在这里的,是一座高耸的现代化钢铁大桥。浅灰色的大桥上,架设着各种通讯线路及电气化铁路的高压电线,桥上两条长长的铁轨,从看不见头的深圳一侧,通向同样看不见头的香港一侧,不时有香港至广州的直通列车通过。驻守在这里的边防六支队八中队的战士告诉记者,2003年重建的这座新铁路桥,仍沿用罗湖桥原桥的设计,外观上与老桥完全一致,只是桥面比原来宽了一倍,也比原来更长了。

  退役的百年罗湖桥,就在新桥那头的香港一侧铁轨旁10多米远处。站在新桥深圳一侧桥头,只能远远看见香港一侧桥头西边河岸上一片绿色的树林。六支队八中队中队长谢德云说,老罗湖桥就“藏”在绿树丛中。以前,站在八中队的大院里能清晰地看见退役的老罗湖桥,但就在这两年间,安放老罗湖桥的香港地界上长出了一行行绿树,遮挡住了从深圳一侧观察的视线。

  记者爬到边防部队大楼的楼顶,试图用长焦镜头吊拍香港一侧的老罗湖桥,但无论从哪个角度,均是徒劳——老桥已完全被绿荫遮盖,连影子都看不着。

  其实从新铁路桥走到香港,仅仅只需几分钟。站在新桥深圳桥头,甚至可以一眼看到桥那边月台上已从口岸过关等待乘坐港铁去香港的乘客。与月台隔着两条铁轨,就是老桥“藏身”处。

  既然离老桥这么近,能否从新桥上走过去看看?记者出示随身带着的贴有有效签注的港澳通行证,向守桥的边检和边防部门人员咨询,均被拒绝,对方称必须从口岸过境。边防部队战士笑着告诉记者:“就算我们这边放你过去,你也到不了香港那头——别看香港那一侧没有人员防守,那边的桥上和建筑物上到处都是摄像头,只要你走过中间线,马上就会有人过来将你作为偷渡人员带走。”

  新桥的深圳一侧桥头铁轨旁,立着一块巨型鹅卵石,上书“罗湖桥第一哨”。守桥的边防战士告诉记者,直到2003年,还有内地赌徒带着炸药、雷管和砍刀,企图趁着黑夜从桥上冲过去,到香港去绑架富豪发财。当然,赌徒的疯狂举动立即被我英勇的边防战士抓获,其发财梦只能变成黄粱一梦。

  看来,“问候”老罗湖桥,只能过境去香港了。


2003年8月,火车通过老罗湖桥。
几番辛苦终得见 锈色依稀惹人怜

  记者从罗湖口岸出了境,再过香港海关,到了港铁罗湖站的大厅。记者观察到,在未进入港铁闸机前,港铁罗湖站大厅西侧客服中心斜对面的阳台,是察看老罗湖桥的最佳位置。只要从大厅西侧的玻璃门走出去,阳台下方,隔着铁轨几米远处就是老罗湖桥。但大厅的玻璃门紧锁,上面贴着“工作人员出此门需佩戴工作证”。此警示表明,要出此门,即使是工作人员也管理得非常严。

  港铁罗湖站的值班站长刘兴发了解记者的意图后表示:非常抱歉,不能帮忙。因为阳台前方就是列车运行的高压电线,“按公司规定,未经批准不能从此大厅出玻璃门到阳台,不管什么理由”。面对记者的“纠缠”,50多岁的老站长甚至说出了“我只是个打工的,别让我丢了饭碗,请理解”这样的话,记者无奈只好放弃。


 2003年9月28日晚,施工人员在老罗湖桥拆除现场进行核对、检测。

  上阳台不得,只有退而求其次。经过允许,晶报记者来到香港海关的职员通道上,隔着厚厚的玻璃,看到了不远处的老罗湖桥。暗褐色的老桥静静地躺在绿树丛中,周围没有一个人。被铁丝网拦着的老桥外,是又一道铁丝网,铁丝网这边是铁轨和罗湖站的月台。月台上涌动着往返港深的人流。但月台上的喧嚣似乎与老桥无关,它像一个行将就木的老朽,睥睨和无视这一切,安详地自顾憩息。老桥的身上再也看不到当年的辉煌。它暗褐的、甚至带点红色的身躯,从远处看,或是天长日久被锈蚀后的颜色?让人担心它露天放在潮湿的河岸边,任风吹雨淋日晒,要是再过100年,可能已被氧化得没了桥样。

  过了港铁闸机,来到罗湖站月台上,记者原以为会有机会与老桥有更近距离的接触,哪知距离老桥更远了——巨大的水泥柱、楼房、大树、铁丝网,以及面无表情的穿制服的工作人员,将月台上的人远远地挡在了几乎看不见老桥陈列处的地方。

  因过关后不能原路返回,记者只好坐港铁到了上水站再返回深圳。为了下到港铁罗湖站大厅一楼位置观察,记者第二次从深圳过关进入香港,仍是劳而无功,只能第二次坐到上水站再返回。


上世纪80年代的罗湖桥

风风雨雨话当年 两度止步有玄机

  罗湖桥曾被称为中国的“鼻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除了北部与苏联接壤的关口,闭塞的中国只有这座小桥透着气,微微吸进一些外部世界的新鲜空气。

  土生土长的深圳人、民俗学家和作家廖虹雷见证了百年罗湖桥后半段将近70年的历史。他说,小小罗湖桥虽然不长,也不险峻,更不雄伟,桥的造型和结构,在世界上数不清的桥梁中实在太普通、太常见了,但它却是近现代以来,特别是建国后有着举足轻重历史地位的一座桥。这是因为,它是其后数十年间,几乎唯一一条通往外部世界——尤其是西方世界的经济、政治和外交通道。

  廖虹雷翻出一段历史资料:新政权诞生后,1949年10月19日,解放军的一支先头部队就打到深圳河畔的罗湖桥头。但率军南下的叶剑英,获毛泽东面授机宜,在罗湖桥以北止步。

  上世纪60年代,在“文革”之火即将延烧至香港的紧要关头,周恩来的一个批示“‘文革’只能到深圳河以北,深圳河以南不可以搞”,拦住了已经抢占火车准备开往香港的红卫兵。

  根据《香港通志》副主编刘蜀永教授的研究,第一次南下大军“止步罗湖桥”后,香港获得了稳定的发展环境,上世纪50年代的工业化热潮得以发生;而在第二次红卫兵“止步罗湖桥”的历史节点后,港英当局也开始反思当时的治理策略,并开始在医疗、教育、社会福利、住房等各方面进行社会改革,香港进而完成了上世纪70年代经济、社会发展上的飞跃。

  “正是因为内地决策‘止步罗湖桥’的‘自律’,为香港保留了一个自由开放的发展环境,让作为自由港的香港经济获得迅猛发展,从而使改革开放后香港在技术、资本、管理等多方面对内地反哺拥有了实力和条件。”广东省社科院原院长张磊在研究这段历史后说。


 资料图片

  档案

  罗湖桥的历史沿革

  罗湖桥几百年前是梧桐河上的一条小石桥,后变成木桥。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正月,《广九铁路借款合同》共计20条在北京签订,中、英双方商定,广九铁路自大沙头至九龙,以罗湖桥中孔第二节为界,分为两段,各自施工。当时设计的罗湖桥桥长44米,有三个桥孔,两端桥孔为6.17米钢槽梁,中桥孔为32米钢梁。桥宽20米,分为铁路桥和人行桥两部分;桥面有一条红色油漆作为香港和深圳的分界。1911年年底,两段铁路在罗湖桥接轨联通。

  抗战期间,英军和日军先后分别拆毁了罗湖桥。1949年广州解放后,罗湖桥恢复通行。当时的罗湖桥不但桥面狭窄,只能行驶火车,而且桥身无顶无棚,任凭雨淋日晒。1959年,政府对罗湖桥进行改建,桥面加宽了一倍多。1962年又加盖了铁皮篷顶,在铁桥两侧增设了铁栏杆,并铺上了人行道。1981年以前,火车和过境旅客共用铁路桥。

  1981年,有关部门在铁路桥旁边兴建了一座人行桥。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经罗湖桥进入内地的中外旅客日益增多,原有的人行桥已适应不了口岸发展的需要,1985年6月,现代化的罗湖口岸联检大楼双层人行桥在铁路桥东侧的200米处建起。广义上的罗湖桥,实际上包括铁路桥和人行桥两部分。

  2001年以后,深圳河出于防洪需要疏浚并拓宽了河道,原有的罗湖桥已不足以跨越拓宽后的河道,深港两地决定重建罗湖桥。2003年9月28日,原百年老桥仅仅用了15分钟就沿轨道整体向西平移了16米,两个星期后,它被纵向移至香港一侧,作为文物永久安置。

  明日预告

  “无数血泪和悲伤/曾在桥上悲惨地交响/一头是饥馑的荒野/另一头是亲人的盼望/罗湖桥/连接着饥饿与温饱梦想”。对于过去的罗湖桥,曾有人在诗中这样描绘。

  罗湖桥,曾是耻辱之桥、罪恶之桥,也曾是热泪之桥。老罗湖桥经历过的那些悲伤与荣光,每个守桥战士都不会忘记。

  对于这样一座见证了无数历史、充满了神话传说般经历的老桥,难道不应该把它“供奉”起来、珍藏起来吗?

  (未完待续)

Copyright © 2007-2022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
Baidu
map